許英
摘要:新課標對現代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落實新課標要求,將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基于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結合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小組合作學習,樹立唯物史觀;角色代入學習,培養史料實證意識;結合時政熱點,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引入情境教學,渲染課堂教學氛圍;組織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史實感悟;優化教學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9-0097-04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只有將其落到實處,才能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要?;诖耍诔踔袣v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將核心素養培養融入教學設計,融入課堂教學,以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使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其中,唯物史觀需要學生對歷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了解歷史內容,增強理解力、辨別力。時空觀念需要學生結合歷史觀念及歷史事件的發生時序,深刻理解歷史事件及其重要意義與深刻影響。史料實證需要學生對史料進行辨別與分析,結合真實的史料探索歷史,有所感悟與體驗,形成歷史思維。歷史解釋是指學生在解析歷史事件中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與時代背景形成自己的見解,推動教學的有序開展。家國情懷是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對國家產生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激勵學生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教學,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1.知識與能力
歷史教學要讓學生靈活掌握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發展學生歷史思維。初中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包括重大歷史事件、基本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時間軸等多項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增強歷史知識的層次性,包括歷史的因果關系、古今聯系等,并將歷史學科與其他課程相關聯,實現歷史整體性教學。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賦予歷史問題以新的闡釋,歷史教學需要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過程與方法
科學合理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不僅能節約時間,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教學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要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結合教育教學條件,優化教學方法。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微課等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加深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實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道德感、理智感。道德感包括愛國主義情感、自尊心、同情心、榮譽感等;理智感包括成功感、自豪感等。學生的積極情感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支撐,價值觀對學生行為起引領與推動作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挖掘,以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為此,教師要深入研讀教學內容,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要點,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使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增強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
1.提高學生思想品質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容易被外界的事物與環境干擾。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培養理念,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學生需要了解并學習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在歷史事件的學習中,能夠被歷史人物的精神所感染。在正向且積極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面對各種事物,不容易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干擾,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實現思想品質的全方位提升。
2.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相關調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時有發生,已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各種事物時無法正確辨別是非,無法控制個人情緒。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成長成才。
3.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合理引導學生了解并學習先賢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了解他們為國家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讓學生深刻感受民族大義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1.核心素養認識不足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培養認識不足,只是按照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并未結合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方案。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初中歷史教學也應當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在課堂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不夠靈活,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夠透徹,認為歷史教學只是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背誦歷史知識,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部分教師忽略學生的獨立思考,只是讓學生單一地學習知識點,導致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2.學生主體地位被淹沒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就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忽略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表現,使學生主體地位被淹沒。尤其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沒有給學生提供發表觀點的機會,影響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在課堂中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較少,導致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3.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于歷史課堂教學而言,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排斥心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教學內容也只是圍繞教材,沒有進行拓展,導致學生難以實現對歷史知識的全面了解,歷史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激發。
4.教學評價滯后
教學評價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綜合表現,公平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然而,部分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忽略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的重點始終圍繞學生的成績,并未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思維能力與家國情懷作為歷史教學的重點,如果不能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就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部分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未給予學生必要的關注和引導,導致部分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影響其健康成長。
1.結合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青少年都應具備的品質,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對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培養,結合歷史知識內容加深學生記憶,讓學生能夠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學生深刻理解愛國情懷的內涵。
例如,在“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場景,讓學生對林則徐的做法產生認同感,對林則徐產生敬佩之情。同時,教師可播放人們吸食鴉片后的精神狀態圖,讓學生對鴉片的毒害有深刻的認識,并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林則徐虎門銷煙是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有的學生說林則徐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而銷煙。在表達觀點的過程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激發。
2.小組合作學習,樹立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培養初中學生唯物史觀,能讓學生正確看待歷史,對學生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事件背后的內容,以此深入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能給予學生深入探究的機會,還能讓學生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劃分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成員要共同探討在戰國時期和明清時期,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帶來哪些影響。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發展剛起步,生產力水平較低,采取重視農業的政策,可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也可為當時的手工業提供原料,因此“重農抑商”利于戰國時期的社會穩定。明清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采取“重農抑商”會抑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站在不同時期的角度思考問題,實現唯物史觀的培養。
3.角色代入學習,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史料是對社會歷史的記載,初中歷史教材內容中都蘊含豐富的史料。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角色代入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這樣,學生能根據接觸到的史料,對歷史事件與人物進行評論,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角色帶入學習,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歷史場景,在還原中驗證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例如,在教學“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開展角色代入學習,讓學生分別扮演康有為、梁啟超與光緒帝,結合文中講到的內容并借助網絡資源,思考自己如果是康有為、梁啟超該如何向皇帝表達自己變法的理由。學生在思考中,能夠將自己帶入角色,并在闡述觀點中結合材料說出變法的意義,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4.結合時政熱點,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想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滲透,就要積極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對歷史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教學方案,豐富教學內容,從生本理念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時政熱點選擇教學素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們的視野,使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教師可結合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開展教學,為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奮斗史,讓學生了解建黨初期的不易,并結合教材案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人堅忍不拔、英勇無畏的精神。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網絡資源了解中華民族抗戰史,讓學生感受新中國來之不易,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5.引入情境教學,渲染課堂教學氛圍
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體驗,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實感受所學內容,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為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展示時代氣息,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原始農耕生活”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原始居民的生活環境,如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并讓學生聯系山頂洞人的生活情形,想一想他們會怎樣獲取食物。有的學生說他們會食用野菜與野果,有的學生說他們會捕食動物,如鳥、魚等。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接著提問:“他們在捕魚和打獵時會怎樣做呢?有什么因素會影響他們捕食獵物呢?”有的學生說獵物有攻擊性,捕食它們會存在一定風險;有的學生說冬季氣溫低,河面結冰就無法捕魚了。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索原始農耕生活,增強了對歷史知識的探索熱情,了解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6.組織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史實感悟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幫助學生理清教材中的歷史片段,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有序閱讀,掌握歷史時間軸,這雖然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起著一定作用,但學生印象不夠深刻。為此,教師可組織實踐教學,如觀看紀錄片、參觀歷史博物館等,增強學生史實感悟,使歷史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譬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了解歷史故事,探訪歷史遺址,滲透歷史知識。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講解歷史故事。在參觀名人故居時,教師可讓學生提前進行調研,講一講名人故事、名人事跡,走近名人生活。比如,在參觀紅色根據地時,教師可讓學生講一講紅色根據地的故事,重溫先烈們的英雄事跡,感受先烈們為新中國誕生前赴后繼、英勇無畏的氣概,學習先烈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7.優化教學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把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每個教師都要積極優化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在選擇評價內容時,除了要關注學生的歷史考核成績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如課前預習成果、課中問題回答表現、課后作業積極性、學生綜合品質等,保證評價內容更加全面,能夠客觀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與終身“充電”為主線,更新教學理念,構建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學習需求。要充分考慮影響課堂教學的各項因素,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中霞.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政史地,2021(07).
[2]張新民.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7).
[3]馬立梅.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實踐[J].天津教育,2022(28).
[4]劉海平.基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J].中學政史地,2022(09).
[5]羅梅蘭.核心素養指向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22).
[6]亓耀雪.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和培養[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03).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Xu Ying
(Gansu Wuwei No.9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modern educati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history core competence as the teaching focus.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be adopte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combine historical stor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establis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ole is substituted for learn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s cultivate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introduc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render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facts; optimiz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 core competence training.
Key words: corecompetence;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 classroomteaching;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