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能訓練內容對于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拓展學生的運動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本人發現小學階段的體能訓練和體育教學的融合教學還存在著改進的空間。突破現有教學困境,實現我國小學學生體能水平的整體提高,從而為我國新一代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身體素質基礎。這是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1 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現狀
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教學已經形成了科學化、體系化、制度化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注重和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運動力學、學生興趣的有機融合。通過多年的努力,教學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教學方法和流程也更加的科學化。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對教師的后續培訓工作也在不斷地完善。這對于我國體能訓練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開展和深入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同時,家長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地提高,這為開展體能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家庭基礎。
2 我國小學體育教學困境
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問題突出體現在體育課程沒有合理的體現出體能訓練的重要性,相關的教學體系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相應的教學過程無法合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沒有按照規范安排相應的運動量。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需要在體能訓練中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抵觸情緒。由于近些年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經歷有了質的變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這也成為了當下小學體育與體能訓練融合遇到的新挑戰。
3 我國小學體育教學融入體能訓練的有效方法
3.1 從興趣出發開展體能訓練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豐富的體能訓練活動。結合實際教學活動,總結相應的教學經驗,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的培養學生的興趣。第一,深入了解學生目前最主要的娛樂活動。現階段的小學生已經和以往的學生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學生接觸到的娛樂方式多元化,開展的娛樂活動也逐漸的復雜化。這就需要教師主動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學生內部流行的娛樂形式,并學會理解和嘗試新型的娛樂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為體能訓練的設計和實施找到正確的方向。教師可以通過聆聽學生們在下課時所討論的內容得知學生的喜好,并在課下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當然,由于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年齡都比較小,其所熱愛的事物多數都以漫畫、玩具、動畫片的形式所展現。這就需要教師保持著一顆童心去探索相應的事物,并深入的了解其人物和劇情。第二,依照興趣點設置針對性的運動或者游戲形式。教師要秉承教學創新的思路,依據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全新的運動或者游戲模式,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體育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調整原有模式的形式,從而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當然,教師要認識到形式改變要以保證運動內涵不變為前提。例如:教師可以將原本的跳繩訓練改為動畫片主題的彈跳訓練,即達到了體能訓練的目的,又融入了學生喜歡的元素。第三,注重體能訓練原理在新運動形式之中的運用。教師要認識到設計全新的運動方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逐步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所以,要根據體能訓練原理、人體力學與生物學等學科知識開展對新運動形式的設計,并不斷地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教師可以將自己開發出的訓練模式以研究報告的模式上報教研組,由教研組邀請相應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系統化的論證。最終根據專家的建議對新模式進行必要的調整,并通過教學實踐予以驗證。教師要詳細的記錄相應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為后續的研究和推廣做好準備。第四,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相應的競賽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報名參加各種級別的體育競賽,通過競賽的相關練習以及對比賽的展望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體能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專業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能訓練之間的聯系。
3.2 合理安排運動量,科學規劃運動流程
教師要在課前對體能訓練的流程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依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精心的設計每一節課程的運動量。教師要盡快的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化了解,并根據經驗對學生所能承受的運動量進行合理的安排,并按照運動學的要求科學規劃運動流程。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可以根據以下的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第一,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可以在開學時通過帶領學生開展跑步、跳繩、籃球等項目的運動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從而得出學生可以普遍完成的運動量。教師要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合理化的專業評定,并對評定的結果進行記錄。第二,幫助學生做好運動準備。教師要帶領學生完成準備工作,通過徒手操等形式讓學生的關節、肌肉、骨骼都處于利于運動的狀態,從而有效避免學生受傷。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的目的針對性的開展相應的準備活動,通過相對柔和的方式讓重點部位進入到運動狀態。第三,采用分組教學模式科學的制定不同運動目標。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模式。一部分學生可以選擇較為激烈的籃球、排球等運動,其他的學生可以采用跳繩、踢毽子等較為柔和的運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適宜自己身體素質的運動量,通過易于學生理解的形式闡述需要完成的目標。比如:今天需要跳繩100個,需要投籃20次等。如果學生提出增加相應的任務量,教師要向其闡述制定目標的原因,在合理的范圍內可以對任務量進行小幅度的提高。教師要在每次運動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將其作為下一次課程內容的制定依據。第四,幫助學生舒緩身體不適感,完成恢復工作。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按摩棒,并向學生講解如何利用儀器舒緩緊張的肌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科學的緩解運動帶給肌肉和其他身體組織的不適感,這不但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身體,還可以讓學生更愿意參與下一次的體育運動。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一些專業化的按摩手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在時間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注意控制自己的力度和方向,避免操作不當讓肌肉受傷。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動作,針對于明顯不舒服的學生要立刻對其提供專業化的幫助。
3.3 注重細節指導,讓學生的訓練規范化
教師要注重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的動作細節是否規范,并通過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達到相應的課程標準。結合實際情況,應該從以下幾點開展相應的工作。第一,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注重體能訓練的規范化。學生對于規范化的訓練在一開始可能會帶有抵觸情緒,因為規范化的訓練的難度較大、要求較多、趣味性不強。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年輕的體育健兒的事跡引導學生注重規范化的訓練。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著重的對學生講述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是如何堅持標準化訓練的,采用了何種方法克服了相應的困難。同時,還要著重強調非標準化運動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二,教師要對動作要點進行詳細化的講解,并通過慢動作演示讓學生理解具體要求。教師在講解動作要點時,要運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并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比喻。例如:教師在講解仰臥起坐的要點時,要注重對腿部、腹部、胳膊、雙腳位置的講解,并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動作演示。第三,引導學生的動作規范化,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點。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幫助學生糾正動作。在糾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緩慢的移動學生的胳膊或者腿部讓學生記住相應的動作軌跡,從而達到良好的指導效果。同理,在學生嘗試仰臥起坐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其調整胳膊、腿部的位置讓其理解動作要點。第四,適當的講解訓練原理,幫助學生理解運動可以提高的身體機能。當教師進行指導時,學生可能對具體的指導內容提出疑問。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人體運動力學或者其他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原因。教師要注意使用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并耐心的講解復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運用比喻的方法,將人體和學生常見的各種玩具相比較,從而讓學生理解肌肉和骨骼是如何在運動中互相配合的。第五,通過互相監督讓學生養成規范化的習慣。小學生的自律性不高,教師一個人很難對所有學生的動作做到合理的監督。所以,可以通過學生間互相監督的方式讓學生彼此監督運動情況,從而達到增強體能的教學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互相監督的過程中,運用溫和的語氣、誠懇的態度。同時,也要讓學生堅持自己的原則,認識到只有對朋友嚴格要求才是真正的幫助朋友。
3.4 注重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戰勝困難
通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本人發現學生在體能訓練中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幫助學生完善心理建設。除此之外,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體能訓練中的困難,樹立堅定的信念。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于日后學生的學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具體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對學生的心理疏導。第一,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當學生表現出抗拒的時候,教師要深入了解原因。并根據相應的原因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教師要根據學生給出的答案針對性的開展相應的工作。如果學生認為體能訓練沒有明顯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其先開始參與到訓練之中。當一段時間過后,通過讓其感受自身在速度、力量方面的變化感受體能訓練的重要意義。這種方式的效果會明顯強于單純的說教。第二,給學生足夠的鼓勵,讓學生勇于面對困難。當學生由于體能訓練的要求較高,不能立刻完成相應的課堂任務時。教師可以通過激情的言語鼓勵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和學生共同完成相應的體能訓練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方式會讓學生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由被動的參加體能訓練變為主動要求開展體能訓練。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做體操的時候在一旁給學生加油,讓學生堅持下去,多完成一組動作。第三,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堅持訓練。體能訓練絕對不是速成課,其效果的顯現也是緩慢的。教師要擅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并鼓勵學生堅持體能訓練的習慣。當學生聽到教師用專業的語言鼓勵自己,就會產生自豪感并會將習慣堅持下去。比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他的速度更快了,完成的動作更加的標準了。第四,給予學生獎勵,鼓勵學生挑戰自我。當學生進步時,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的鼓勵,激勵學生繼續努力。這種獎勵,更多的應該來自精神方面,比如:和學生打一場籃球賽等。當然,教師也可以和學生預先設定獎勵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的方式獲得相應的獎勵。第五,注重突發事件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體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學生的身體受傷。雖然這種傷害發生的概率非常低,但是一旦發生就可能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及時的通過陪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在疏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開始只是靜靜的在旁邊陪伴著學生,并不說話。觀察學生的具體情況,當學生表情舒緩的時候再和其展開交流。
3.5 注重遞進式的訓練,逐步達成目標
現階段小學生的身體發育較快,所以學生所需要的訓練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生長情況逐步的提高相應的訓練強度,而且還需要變換相應的體能訓練形式。當然,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發育狀況不同,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通過調整學生所在的小組幫助其開展適宜的體能訓練。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上述的目標。第一,對每個學生進行小學整體體能訓練規劃,并將規劃的內容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教師要和家長共同配合完成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規劃內容,并就內容的完成情況進行詳細的檢查。第二,根據規劃的內容開展適宜的訓練,通過訓練內容的調整逐步的加強強度和技能的難度。例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單腳平衡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平衡力。在最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扶著墻壁單腳站立。這個時候,學生可能會感受到腿部的酸痛。但是,隨著訓練的開展,所能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沒有墻壁的幫助下單腳站立,開展更高難度的訓練。一開始,可以讓學生保持5分鐘,后續的時間可以慢慢延長。第三,注重通過平時的了解對訓練方式的調整,提高訓練的效果。教師要觀察學生在體育課堂的表現,并通過家訪等形式了解學生日常的生活情況。從而及時的了解學生在體能方面的欠缺。根據得到的信息,及時的對訓練方式進行適宜的改變。例如:當教師讓學生通過踢腿開展相應的訓練時,可以根據學生在課間操時的表現調整相應的強度。如果學生在課間操上踢腿的速度、力量都達到了相應的標準,教師可以讓其接受加強版的訓練,幫助其快速成長。第四,檢驗各個學期的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合理的調整整體規劃。在每個學期期末,要根據本學期的規劃進行體能測驗,評定學生是否都達到相應的要求。針對于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在下個學期要增加訓練強度,并適當的延長訓練時間。針對于已經完成訓練目標或者超額完成目標的學生,要按照既定計劃執行。體育教師要和班主任以及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時的反饋相應的訓練情況,請求家長和班主任的配合,從而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4 結束語
小學體育融入體能教學是新時代下體育教學的偉大創舉,這對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水平、強化全民運動理念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廣大一線教師要深入實際教學領域,不斷地創新相關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并通過網絡研討的形式學習他人的先進理念。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感受,根據學生的需求完善相應的教學工作。社會上的相關人士也要為相應的教學研討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并通過各種形式推動小學體能教學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科技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