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綠色金融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發現,綠色金融通過提高中小企業經營收入、提高環保績效和降低中小企業承擔的風險來影響其技術創新,同時發現與綠色金融和企業創新的相關政策不完善、綠色技術識別困難、綠色金融缺乏創新性產品、綠色技術創新人才缺乏及中小企業缺乏創新的內在動力機制等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完善綠色金融和企業創新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有關部門監管、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建立綠色信息共享平臺、增強中小企業的綠色創新意識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綠色信貸;綠色技術
本文索引:羅睿.<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147.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4
1 問題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重點放在了經濟發展質量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同時,央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七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加快我國經濟向綠色化轉型,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綠色金融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主要手段,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綠色轉型之路。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主體,在自身生產經營中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綠色創新技術來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國家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中小企業達1023.1萬戶,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工信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19個部門和單位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指出中小企業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可見企業是創新技術的主體,同時是十分活躍、有潛力的創新群體。在倡導綠色經濟發展背景下,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推動中小企業綠色轉型,向高質量、生態型發展。
綠色金融理念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萌芽,由于發達國家開始出現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問題,歐美國家開始出現公眾環保運動,這些運動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公眾的購買意愿和價值觀念,一些公眾甚至為了環保付出溢價,這使得企業開始審視自身,提供一些綠色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如循環經濟、綠色制造等概念被提出甚至廣為流傳。2002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等提出了赤道原則,要求金融機構在投資一個項目時,需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目前,學者關于綠色金融發展與內涵的研究有著不同的看法。孟瑤(2022)認為,綠色金融是指為應對環境改善及資源節約和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需求,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行業領域的項目開展融資,并為相關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徐佳南、王筱萍(2019)則從三個方面對綠色金融進行剖析:一是將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綠色融資與金融部門的綠色發展相聯系;二是支持綠色工業項目,將其作為綠色金融業務的主要內容;三是深入研究金融工具的創新,并對投資和環境融資機制給予相應的政策保障。
關于中小企業創新方面,陳志剛、弓怡菲(2022)發現,綠色金融彌補了傳統金融對綠色技術投資的功能缺位問題,提高了綠色創新數量和創新效率。但是程振等(2022)認為,由于綠色技術創新自身的風險,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將會影響綠色研發創新決策。彭程(2022)則在研究中發現,企業綠色創新在短期內可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不良影響,長期來看卻會讓企業的環境績效顯著提高,企業可以樹立環境友好型的形象,從而增加企業商譽,提高社會知名度。
由此可見,目前關于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還不多見。為此,本文在剖析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機理的基礎上,分析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難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2 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
2.1 提高經營收入來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資金
綠色金融作用于中小企業綠色項目,可以改善資源合理配置,降低綠色技術成本,并提高中小企業商業價值。通過綠色技術,中小企業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甚至是零污染,達到節約資源和增加產能的目的。另外,綠色金融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可以減少企業環境稅的繳納,節約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經營收入。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0.9萬億元,同比增長41.4%;綠色債券存量規模逾1.26萬億元,均居全球前列。綠色債券無疑增加了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的數量,有利于中小企業綠色創新項目的開展。
2.2 提高中小企業資金來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能力和動力
2.2.1 改善市場資金配置,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資金
綠色金融改善市場資金配置。由于綠色項目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市場會更偏好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的企業或項目,加大對綠色創新技術的資金投入。隨著綠色技術創新資金的增加,中小企業將更加重視綠色項目,經濟也會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華能桂林燃氣分布式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碳排放配額”質押,獲得2000萬元綠色貸款。該企業通過技術提升研制的三套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冷三聯供機組在運行時較以往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減少粉塵排放約85%,并大幅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噪聲影響。根據2022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新聞發布會的數據,人民銀行向有關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85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已發放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1425億元,共2817家企業,帶動減少排碳約2876萬噸。綠色金融在提高中小企業綠色資金的同時,也帶動了環境的改善。
2.2.2 降低融資難度,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能力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可提供用于擔保的抵質押品少而一直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境地。同時,綠色技術的創新本身具有周期長、風險大、回報不確定的特點,無法通過傳統的金融機構或途徑獲取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但是,綠色金融可以解決傳統抵質押物的問題,中小企業通過新興的、更能滿足要求的抵質押物增加資金,注入綠色技術的創新。比如,浙江大港印染有限公司以排污權證作為質押物,從湖州吳興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一筆4100萬元的貸款,把排污權從“沉沒資本”變成了“流動資本”,不僅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還提升了環境資源對企業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企業綠色升級,并有助于改善綠色環境。在浙江省進行排污權質押后,其他省份也紛紛效仿,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所獲得的資金也可以投入自身的綠色項目上,解決了資金問題。
2.2.3 提高融資效率,增加中小企業綠色創新動力
一直以來,中小企業不如上市公司有完整且公開透明的財務信息,以至于在獲取貸款時需要很長時間和繁瑣流程,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意愿。綠色技術,從短期來看,往往需要企業大量、持續的投入,并且風險大、見效漫;但從長期來看,綠色技術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商譽,樹立環保的友好形象,這些都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綠色金融結合一些新興技術,比如互聯網,可以更好地降低中小企業獲取綠色技術創新資金所需的時間,進而提高了企業創新的動力。湖州市搭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銀行貸款、股權融資、綠色評價等金融服務,借助大數據、云服務等金融技術手段,通過搭建“綠貸通”“綠融通”和“綠信通”三大服務系統,解決銀行和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截至2021年5月,“綠貸通”平臺已累計為近2.2萬家企業提供超過2.2億元的銀行授信;“綠融通”平臺已為107個項目提供了近100億元的融資支持;“綠融通”平臺已為超過1000家企業、100個項目進行了綠色評定,提高了企業融資效率,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改善了企業融資環境,促進了中小微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2.3 降低中小企業風險承擔來提高技術創新意愿
綠色技術創新受到企業風險承擔水平的影響,并且由于其自身風險大、周期長等特征,中小企業的創新意愿取決于企業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綠色金融對綠色項目和企業的創新會給予支持,從而給予這些企業更多的資源,尤其是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更會通過多種渠道降低項目風險,中小企業會更加重視綠色技術,進而提高了創新的意愿。廣州第五資源熱力電廠項目采用國內先進技術,預計形成“垃圾回收—垃圾處理—熱力發電—污水處理”的綠色生態鏈,解決了電廠前期建設資金缺口大、建設周期長的困難,農發行給予15年期授信余額11億元,貸款利率比基準下浮14.9%,一年還本兩次,并設置了2年寬限期,同時廣州銀行輔助提供5.96億元的商業性貸款授信,有效緩解了發電廠的創新風險,保障了廣州市第五資源熱力電廠項目順利建設和運營。
3 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難題
3.1 與綠色金融和企業創新的相關政策不完善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起步較晚,受到文件政策影響較大,整體法律規范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對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在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方面未明確。同時,各類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應用的對象和范圍比較模糊,且各類綠色金融工具缺乏統一標準。立法方面不規范會降低政府的監管和執行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綠色金融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時間較短,2007年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提出《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目的是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此外,2013年,銀監會印發《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于報送綠色信貸統計表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185號)及《關于報送綠色信貸統計表的通知》(銀監統通〔2014〕60號),并建立了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綠色金融才開始走上規范化的道路。與此同時,我國缺乏相應的專門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的法律,技術體制環境不完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關于創新扶持的部分對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和稅收減免部分并未進行詳細的規定。
3.2 綠色技術識別困難
綠色創新技術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有關部門如何準確定位識別成為一個難題。不少企業在見到綠色金融的相關優惠政策后更是編造綠色創新項目騙取相關優惠,干擾市場的正常發展,也為綠色金融的推進和普及造成了困難。“洗綠”事件的頻繁發生,首先與政府對綠色創新項目的界定不明確有關。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有關部門很難獲取中小企業真正的數據。新能源汽車是綠色創新領域的新星,長期受到政府補貼,但是有多企業“騙補”,如蘇州吉姆西虛報1131輛銷售量,騙得中央補助2.6億元。有關部門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財政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初組織力量對93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其中,查處新能源汽車有牌無車3547輛,涉及騙補金額高達101021萬元。華北制藥集團后投入近5億元資金用于改造、研發治污、無害化項目,卻被當地群眾投訴污染嚴重。
3.3 綠色金融缺乏創新性產品
在綠色金融工具中,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都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綠色保險、債券等工具沒有大范圍地普及,市場占比很小。同時,相對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沒有受到重視,或者說社會對其認識程度不夠,導致保險公司在綠色金融領域缺乏經驗、專業程度低、產品結構單一,主要險種為環境污染責任險,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我國直到2022年才在《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通知》首次定義了綠色保險,并從2009年起僅在試點內推行綠色保險。所以,如何積極地推進各種綠色金融產品協同發展也是需要研究的。
3.4 綠色技術創新人才缺乏
中小企業缺乏專門的創新人才,勞動力素質偏低。人才缺乏是制約其技術創新的關鍵,也是中小企業創新的痛點。根據中國小微企業調查數據庫CMES(2015)的數據做描述性統計來看,181家小微企業中其核心技術人員獲得大專以上學歷或在國外工作過的人員不到20%。并且,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管理者缺乏專門系統性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以及中小企業分配激勵機制不健全和社會認識偏差等,中小企業技術人員存在人才流失的情況。同樣根據CMES(2015)的數據來看,技術人員在中小企業工作2年后離職的比例高達17.34%,可見中小企業留不住人才。
3.5 中小企業缺乏創新的內在動力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邁入新的階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大多為需求拉動型,模仿性的創新較多,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仍未掌握,這將會影響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導致其創新的內在動力不足。CMES(2015)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創新意識不強、缺少研發經費、缺乏研發人員、研發風險過大、技術模仿容易等選項中,有近20%的企業認為沒必要進行創新,在所有答案中占比最多,可見中小企業缺乏創新的內在動力。
4 對策建議
4.1 完善綠色金融和企業創新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政府應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明確綠色金融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法律體系。在綠色信貸中加入綠色考評機制,進行貸前、貸中、貸后的審查,并增加對中小企業綠色創新技術的力度,允許其將綠色技術的專利進行抵押。其次,通過法律制定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增加綠色債券的穩定性,提高中小企業綠色融資的動力。最后,在法律上鼓勵綠色保險的發展,積極普及綠色保險。同時,政府需要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大環境,細化并落實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提高企業的創新動力,鼓勵企業掌握核心科技,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我國的科技水平。
4.2 加強有關部門監管
形成行之有效的機制既是管理的關鍵,又是保證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條件。有關部門可以將中小企業綠色金融的狀況納入監管范圍,對綠色企業和項目進行持續監察和跟進,確保相關的優惠政策用到實處,防止企業“洗綠”事件的發生。同時,有關部門可根據監察的情況設置獎懲機制,對于低環境污染風險的企業可以適當地簡化監管要求,從而激勵中小企業的綠色行為。
4.3 大力發展綠色信貸
鼓勵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有利于擴大綠色金融的覆蓋面。商業銀行對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中小企業及中小企業的綠色創新項目給予優惠性貸款,扶持其技術創新。同時,通過綠色信貸的途徑有意識地逐步引導中小企業形成綠色氛圍,讓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4.4 建設綠色信息共享平臺
企業環境信息是綠色金融工具實施的基礎,建設綠色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政府可以聯合第三方機構建立綠色信息平臺,由政府提出企業評估標準,第三方機構針對此標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有的放矢地收集企業相關環境信息并進行評估和預測。同時,對于企業綠色創新項目,第三方機構需要評估,并持續跟進。監管部門也需要對綠色信息平臺進行監管,防止企業信息泄露。
4.5 提高中小企業的綠色創新意識
綠色金融能從機制上促進中小企業綠色發展,從根源上提高其綠色創新意識。如果中小企業想要提升綠色融資水平,就應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現代化,并使用綠色金融工具實現市場經濟的發展,以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從而增加社會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發展目標和發展的預期效果。因此,中小企業管理層必須根據企業發展現狀和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企業發展的準確方向,嚴格管理企業各方面的發展內容,不僅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綠色金融意識,還可以真正實現在新時代社會發展背景下尋求發展和促進穩定,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并普及綠色保險來把環境污染的風險轉移給第三方機構。另外,金融機構將綠色理念貫穿在產品服務中,開發綠色金融的創新性產品,提高中小企業對綠色創新理念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
4.6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中小企業應重視對人才的引進和留住機制,自主培養技術骨干,通過對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同時,企業應重視高學歷的技術人員,對其實施正向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如員工入股、薪金補貼等方式,雙管齊下,增強中小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公司也可以獨立培養人才,提高員工素質,通過派遣和邀請人才的方式進行培訓,為公司技術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學習和繼續培訓機會,幫助其學習和獲取市場經濟知識、商業管理知識、科技知識等;不斷擴大和更新員工的知識結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能進入國際經濟舞臺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孟瑤.綠色金融賦能中小企業發展的創新路徑研究[J].現代商業,2022(8):109-111.
徐佳南,王筱萍.綠色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推進協同績效實證研究[J].浙江金融,2019(10):17-24+16.
陳志剛,弓怡菲.綠色金融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及機制分析[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2,38(5):72-85.
程振,趙振智,呂德勝.綠色信貸、企業風險承擔與企業綠色創新:“波特效應”的中國證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10):68-74.
彭程.綠色信貸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22(26):128-130.
瞿佳慧,張宏鈺,侯程然.綠色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J].市場周刊,2019(9):41-42.
樊江偉,張澤.綠色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20(32):13-14.
郭俊杰,方穎.綠色信貸、融資結構與企業環境投資[J].世界經濟,2022,45(8):57-80.
鐘獻兵,馬福春,魏妍,等.綠色信貸政策如何影響企業債務融資成本:兼論“碳泡沫”是否存在[J].金融與經濟,2022(9):86-96.
祝紅梅,臧詩瑤.推動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經驗與思考[J].金融發展研究,2022(6):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