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玲
摘 要:2022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明確語文的教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思維水平,逐步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并具備一定的審美與創造能力,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可能,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從2022版新課標出發,探尋了初中語文獨特的育人價值,以及落實核心素養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標;核心素養;養成教育;可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1-0019-04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不僅要在課堂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而且要設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可以應對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打造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青年。從認真研讀新課標的角度出發,教師要從文化、語言、思維、審美這四個維度建設語文課堂,強調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技能的獲得,同時深入學生內心,建設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直到學生具備學習語文所必需的品格與能力,讓語文學科教學真正實現“育人”的目標。
一、 想法轉變,為學生素養能力養成創造條件
從最新版的語文新課標來說,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仍然要以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為主,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不再是過去的“雙基”或“三維目標”,而是從知識教學、技能培養到課程育人的升級,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目標導向,既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基礎性教學,又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使學生的思想、文化都得到充分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做到教學思想的轉變,在落實新課程理念時,注重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利用語文學科的專業語言表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并借助教學思想的轉變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散步》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在安排課程內容時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建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樸實的文字中體現出的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情感,感受到我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并且讓學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間。首先,教師在課堂中提出了這篇課文的主題,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家庭生活的方式,把家庭中常見的小事講出來,讓學生看到家庭生活細節。以此為切入點,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讀出課文中的細節,在讀出感情的同時對“幸福”“生命”等詞產生自己的理解。而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生活,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有些學生可以迅速掌握朗讀要點,而有些學生則是在泛泛地朗讀后找不到課文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為此,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探究,設計如下問題:在作者遇到“分歧”時,做了怎樣的決定?這種做法是否正確?這個“分歧”最后是如何解決的呢?作者的母親做了什么事情?利用這種啟發性的問題,帶領學生重新回到課文中,在當時散步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在反復朗讀中越來越接近答案。
二、 方法調整,幫助學生重新獲得學習的好感
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需要通過教學語言傳授知識,對語文課程而言,教學語言本身就是語文學科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輕易地打造語文學習環境,卻會被這個語言環境所累。因為如果教師常年采取同樣的教學語言打造環境,采取同樣的方法開展教學,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生體會不到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教師要想消除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懈怠感,讓學生重新獲得學習好感,具備一定的學習自信,就需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靈活的、可調控的課堂因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改變,使學生時刻看到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加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教學當中,作者選擇了當時學習生活的片段來再現自己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學生在閱讀中對趣事感到好奇,因此,在閱讀時把閱讀重點放在了生活的記敘上,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百草園事物的特點時,學生只能又回到課本中再次閱讀。為了吸引學生閱讀作者對百草園中事物的描寫部分,使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一些寫作經驗,教師組織學生認真閱讀第二自然段,并盡可能地將百草園中的事物畫出來。從閱讀到畫畫,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再單一,學生很快就在畫畫的過程中找到了百草園中的事物,在看到自己的作品時不僅會感嘆百草園內豐富的物種,而且在作者歡快的文字中體會到其對百草園的特殊情感。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把閱讀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敘事上,更是沉浸在作者對事物的描寫中,感受到作者對童年樂園的依戀之情。在后續閱讀到作者與私塾先生在三味書屋發生的對話時,作者活潑的性格給作者和先生的互動增添更多真實性,學生仿佛真的看到作者和先生之間的互動。
三、 情境構筑,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要對傳統理論式的教學進行改革,采取構筑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學生采取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可以更好地內化知識。良好的語文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投入學習活動,而且可以讓學生開展逐步深入的學習,由表及里,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明白作者應用語言文字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思想,在此基礎上,可以建構出屬于自己的語言結構,把作者的語言文字或教師的教學語言或為己用,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認知情況。
例如,《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了解課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梳理故事情節時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構筑了相應的情境。以時間線為例,教師利用在不同時間里牧羊人身上發生的事情制作了圖片加文字梳理,學生可以在反復觀看圖片的過程中了解牧羊人的具體形象,從作者最初與“種樹的男人”相遇開始,這個男人就表現出了善良與正直、自信與果斷、干凈與自律,他給作者的水清冽可口,生活并不富裕,外表卻整潔,并且已經堅持日復一日地種樹長達三年。聯系到作者前文所說的“才不過八年的時光”“花好幾年觀察”等詞語,不難看出其對后文作者與牧羊人再遇的鋪墊。學生可以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分析課文內容,隨著課文中的時間流逝,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逐漸豐滿的牧羊人形象。同時,教師展現牧羊人的事業與他的處境對比圖,他的事業與一戰二戰時期的災難對比圖,構筑充滿強烈沖突的情境,讓學生不僅可以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牧羊人的高貴品質,而且可以從社會的角度看待牧羊人的艱苦付出,從而對牧羊人產生敬佩之情。
四、 保持合作,更好養成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力
在建設合作學習的課堂時,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標的要求,有意識地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根據課文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分析問題,使學生的思想不再單一,思維模式不會被局限住,從而學會從自己的角度、從作者的角度、從課文中人物的角度分析問題,具備基礎的審美能力。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給學生的學習設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同時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課文內容,避免學生亦步亦趨地學習,使課堂中呈現出多元文化綻放的場面。
例如,在《最后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根據課文中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的見聞,組織學生圍繞最后一課和平時上課的變化展開討論,這正是本節課中的重點內容。在學生分析和討論時,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在閱讀中注意到的變化,在整理為自己的語言時要聯系原文。很多學生可以發現,同學竟然說出了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或者把課文中的內容精簡了很多,或者通過語言的潤色使最后一課和平時上課的變化充滿了感情色彩,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些會成為學生分析問題、欣賞課文的不同渠道,打開學生閉塞的思維,讓學生始終以活躍的思維思考問題。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講解了普法戰爭失敗后所簽訂的合約,以及不再教法語的原因,豐富時代背景,使學生可以在上課的變化對比中體會到作者語言文字的力量。基于此,教師組織學生分析作者在這部小說作品中描寫的人物語言與行動,對心理活動的著墨等,適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受到作者影響的同時受到激發,引導學生以模仿的方式學習這篇課文出色的語言、動作與心理描寫。
五、 重視閱讀,幫助學生傳承與理解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豐厚與博大,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與智慧,在語文課堂中應該多樣化地體現出來,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中就突出了我國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性,而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其不僅可以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更是對學生的個人品質、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等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與語文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我國真實的傳統生活,分析當時人們的智慧與氣節,可以在近現代課文的講解中分析作者所用的形象、簡短卻富有深意的文字,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在閱讀中理解并參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加強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
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一課的教學當中,作者一開始對阿長這個人的感覺是“切切察察”“愛管閑事”“規矩多”,不大敬佩阿長,甚至對阿長有些不耐煩,隨著作者與阿長相處時間變多,越來越體會到阿長的魅力,最后對阿長產生敬意。課文中的欲揚先抑手法非常契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的阿長的形象會越來越飽滿,教師就以“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這句話,讓學生思考阿長身上存在的那些“缺點”以及課文提到的“偉大的神力”是否有沖突,分析阿長的精神品質。教師:“在魯迅先生的作品里,曾經反復提到這位‘阿長,甚至以‘阿長為名寫了這篇文章,說明了阿長對于魯迅的重要性,你能在阿長身上看到什么美好的詞匯嗎?”從阿長的精神品質出發,如心地善良、不拘小節、樂于助人等,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美德,可以受到魯迅先生作品的影響,學習阿長身上的優點,達到以傳統美德塑造學生人格的目的。
六、 作業設計,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培養
語文素養是學生在長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用語言所積累的語言活動經驗,其中包括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自然也包括學生在課后的練習與實踐。創新作業設計,把課堂的延伸變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積累豐富的經驗。首先,語文作業要具備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鍛煉學生學習技能的功能;其次,語文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可以引發學生的新想法、新思維;最后,語文作業要突出“精煉”,在不加重學生課后學習負擔的情況下,使作業具備針對性與代表性。
例如,在《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以下的作業:
(1)鞏固課堂知識。
把下列詞語寫在作業本上,給加點的字注音,并給加點的字重新組詞、釋義。
繁密? 藤蘿? 瀑布? 忍俊不禁
遺憾? 籠罩? 佇立? 沉淀
(2)回顧課文內容。
①從課文中勾畫出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并且用自己的話說出作者前后發生的變化。
②課文中哪些部分應用了擬人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③作者在課文最后得到了怎樣的啟發?這樣的啟發對你的學習或生活有幫助嗎?
④你認為課文中有哪些部分的景色描寫非常美妙?妙在哪里?
(3)練習寫作技巧。
自行選擇課文中最喜歡的段落(不少于一段)或句子(不少于5句),以仿寫的方式完成本題。
(4)拓展課外閱讀。
閱讀作者宗璞的文章《好一朵木槿花》并寫出木槿花“好”在哪里。
作業的設計中不僅有基礎性知識點的回顧、課文的分析,還通過寫作練習鍛煉了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把課外的拓展閱讀設計為作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閱讀量得到保證,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看到同樣描寫景色的文章,拓展學生對景色描寫的認識,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
七、 教學反饋,有效實現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教學反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的信息傳遞,這是一個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信息調整教學節奏,使教學反饋呈現出正向的刺激作用。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就是一個簡單的教學反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安排,并有序接收學生的反饋,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注意學生在認知水平上的差異,使學生的學習可以逐步推進,引導學生經歷先低后高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學的深入而得到發展。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利用課件播放了趙州橋與盧溝橋的景色,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根據這兩座石拱橋引導學生思考石拱橋的特點,其間還出示了其他類型的橋梁,讓學生在對比中得出答案。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對了解石拱橋的興趣不大,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了問題,課堂積極性不高,思維活躍程度不夠,這時,教師可以從為什么學習中國石拱橋這一角度出發,利用現實中的例子,讓學生看到學習石拱橋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意義,對中學生的意義。又比如,在學習《白楊禮贊》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白楊樹的形象,結合微課視頻展示象征手法,有學生就通過將白楊樹的形象與解放區的人民相結合,并說出了二者相似的特點。在教師的提示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把抽象的事理感知為具體的白楊樹的形象,此時,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應用象征手法的好處,相比文字直白的描述來說,象征手法給文章帶來了哪些優勢等。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引領下,語文教師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方法,立足于初中生的學習實際以及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為學生搭建起學習語文的橋梁。在課堂中教師要掌握以下方法:設法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心,通過教學手法的調整與優化拉近語文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認真學習的信心;積極構筑語言學習情境,在語言文字的分析、段落內容的闡述等方面尊重學生的學習理解與感受;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在開放、互動的課堂中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具備更加全面、包容的審美與創造能力;在閱讀課堂中講解或引申出傳統文化,以優秀文化的魅力影響學生,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作業設計要進行適度優化,以符合當前“雙減”政策的要求,突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突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學反饋要突出互動的價值,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汪雷雷.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思想的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2(3):34-36.
[2]孫懷武.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讀寫算,2021(22):97-98.
[3]張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2):172.
[4]李紹海.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0(11):17.
[5]徐越.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新課程,2020(41):24.
[6]康永春.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策略[J].課外語文,2020(1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