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存在綜合培養欠深入、發展維度不明確、評價形式較單一等問題。本文基于對紹興市柯橋區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群體開展的區域性實踐研究,梳理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素養模塊和要素,探索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途徑,形成組織專業技能評比、實施主題式培訓、推進項目化研修、開展實踐工作坊等發展策略,并從豐富評價形式和細化發展維度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性評價機制。
[關鍵詞]初中科學;青年教師;專業素養;教師評價
目前,教育界對于科學教師專業素養存在多樣化的視角和觀點,如關陽芷的“科學探究視角”、黃道鳴的“社會學視野”、黃鳳的“新課改視野”、張燦永的“行動研究觀”等。上述研究主要都是從科學教師教學實踐角度對專業素養的發展進行探討,而缺少從教師研訓角度提升學科專業素養的思考和實踐。
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存在著綜合培養欠深入、發展維度不明晰、評價形式較單一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抓好青年教師這一教師專業素養定向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以教師研訓活動為載體,對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進行有效引領和科學評價,從而使廣大青年教師在教學知識、教學技能、教學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以便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1]
一、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總體要求,[2]結合區域范圍內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和素養提升的實際需求,筆者對素養模塊、核心能力、能力要素等教師專業素養維度進行初中科學學科化的再制訂,從而形成以下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素養模塊和要素:
教師素養是在教師專業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的,包含教師基礎性素養、教育專業素養和復合型專業素養三大類。[3]因此,上述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素養模塊和要素是在三大類素養的基礎上,結合初中科學學科特征和青年教師發展需求所作出的專業化提煉。
二、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路徑
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內容可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三類。[4]本體性知識是指特定的學科知識,具有適量、適切的特點;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具有動態性和習得性;而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具有的關于客觀現實的背景知識,具有明顯的經驗性,即只能在教師的具體實踐中獲得。可見,實踐性知識的層次是教師專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此,筆者重點圍繞如何通過教師研訓提升實踐性知識,探討了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途徑。
(一)“面”與“點”結合
面向全區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構建由30人組成的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實現青年教師骨干培養的陣地輻射。共同體成員構成情況如下圖1:
發展共同體邀請區內名師和省內專家擔任導師,組織成員開展集體研訓交流活動。同時對部分優秀青年教師骨干進行重點培養,實現共同體導師與核心成員開展一對一結對指導,并以主題課堂展示和項目研修的形式,充分發揮出共同體核心成員的引領作用。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
發展共同體重視對青年教師學科理論知識的夯實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組織成員閱讀學科著作,開展學習心得交流、專家講座、課例觀摩研討,開闊視野、感受前沿;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共同體成員參與技能評比、教育科研和實踐研修,以賽促學、以研促教。
(三)線上與線下結合
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導師的引領作用,進行教學設計、命題能力以及個人學科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分享和展示交流。利用導師資源邀請省內知名學科專家開展線上、線下的專家講座。同時,利用網絡平臺的時空優勢建立發展共同體釘釘研訓群,定期組織在線學習交流;以名師工作室網站為平臺,完成學習成果的共建共享。
三、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策略
初中科學學科正在經歷知識體系從單一學科到跨學科,知識內容從條目化到情境化,學習主體從個體性到合作性的重要變革,因此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也隨之呈現出更多維的特征。通過合理運用以下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對不同青年教師的素養發展需求進行精準定位和有效提升,最終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能力。[5]
(一)組織專業技能評比,聚焦關鍵素養
大多數青年教師成長的痛點之一是把握不準教學改革進程中的熱點,從而錯過從教初期這一專業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可以結合當前初中科學學科發展的趨勢和熱點,通過面向青年教師組織專業技能評比的形式,助推青年教師站上專業成長的風口,提升自身的關鍵性專業素養與核心競爭力。如基于STEAM教育趨勢,開展STEAM教育案例評比;立足科學學科的實驗素養要求,開展初中科學學生小實驗微課評比;圍繞分層走班教學和評價改革兩大熱點,開展初中科學優秀分層作業設計案例評比;六年內新教師開展學科專業素養紙筆檢測等。
(二)實施主題式培訓,精準突破素養短板
結合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素養中的部分核心能力短板,應當實施更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式研討培訓策略。如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容易忽略生成性資源,因此組織“問題教學”的主題培訓,但不同于常規觀摩活動的“參觀式”教研,活動要求全體成員在觀摩《浮力復習》課例過程中記錄學生問題鏈的形成、問題的突破并完成問題的再優化等內容,充分加深青年教師對問題教學的體驗和理解。再比如“STEAM”主題教學研討中,大家通過對《多功能電風扇——電路探秘》課例的教學環節進行討論、交流、優化,圍繞“任務驅動設計產品”和“問題驅動評價產品”兩種STEAM設計思路進行了碰撞和剖析,拓寬了STEAM教學的視野和思路。
(三)推進項目化研修,高效提升綜合素養
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是豐富、立體的,而主題式培訓難以達成教師素養的綜合提升。因此,可采用項目化研修的策略,借助項目整合多種學科素養,以任務形式推動教師能力發展。在每個項目過程中,按照“制定項目內容—確定項目任務—分組完成任務—展示項目成果—評價交流優化”的步驟實施。如“基于實驗的教學設計”項目,可以先確定項目內容——“熔化與凝固”的實驗教學設計;再由發展共同體的成員結合自身發展需要進行自由分組,分為教學導入設計、實驗設計和操作、實驗教學設計、教學問題設計、課件制作、課堂教學實施、課堂觀察記錄等子任務小組;共同合作完成一堂展示課;全體成員對各項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和相互評價、優化。項目化研修既尊重了青年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幫助教師們在合作交流中發現自身優勢和不足,也促進了青年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開展實踐工作坊,深入培育核心素養
針對部分更側重實操性的核心能力培養,我們可以采取實踐工作坊的方式予以有效落實。如“命題能力”的研訓,先由導師對命題策略和方法進行指導,再由青年教師根據學習所得進行現場試題改編或原創,最后成員分享、交流和導師評析、優化。每一位成員將試題素材分析、新題改編(原創)、導師評析優化等內容整理成文檔,作為成果上傳到名師工作室網站以便于進一步交流、反思。這種沉浸式的實踐工作坊研修形式,幫助青年教師更深入完成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的實操錘煉和群學共享,真正實現做中學、做中會、做中精。
此外,青年教師個體還可以常態化地對自己錄制的課堂教學視頻進行反思,并在研訓活動中勇于發現、敢于直面教學疑難問題,分享解決經驗;針對相同的疑難問題,還可以采用發展共同體成員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展示、說課評課等展開交流,最終形成解決策略。
四、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發展性評價
(一)豐富評價形式,建立過程性評價制度
傳統的教師培訓以講授和觀摩為主,所以評價形式也側重學習心得、紙筆檢測等結果性評價。但當前的學科培訓呈現出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常態特征,且更多采用主題式培訓、項目化研修、實踐研修、教學展示、教學論文案例撰寫等實踐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借助網絡空間和釘釘群等平臺,完整收集青年教師參訓過程的數據資料,建立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發展檔案袋,最終形成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的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發展性評價機制。
(二)細化發展維度,定制發展性成長要素
全面提升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科能力的最終目標是使每位青年教師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為教師將來成長為具有個人風格和特點的名師做鋪墊。教師的成長路徑和目標可以有很多選擇,有的成為“課堂型”教師,有的成為“考試型”教師,有的成為“課程型”教師,還有的成為“研究型”教師。因此,對于青年教師的不同發展需求,筆者制定相對應的核心能力發展要素,以利于進一步開展更具有適切性和可持續性的評價和引領指導。
對“課堂型”教師,重點就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記錄、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指導和評價;對“考試型”教師,重點就解題能力、試題評析能力、試題命制能力進行指導和評價;對“課程型”教師,重點就課程資源和內容的開發、課程教學的實施以及課程(群)體系的建立、完善進行指導和評價;對“研究型”教師,則重點就理論學習、教研實踐和反思交流等方面進行指導和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維度及發展要素是教師自我評價或他評的重要評價維度,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客觀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進而提升自身的人格與教學魅力。
浙江省特級教師吳嘉澍老師認為:名師不是憑借什么工程打造出來的,真正的名師只能是修煉成的。浙江省初中科學教研員、浙江省特級教師王耀村老師也指出:優秀教師的成長更多依賴于教師的自我發展,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責任,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反思,在研究中探索和開拓創新,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6]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作為初中科學課程理念的呈現者和實踐者,課程的教學者和參與者,學生科學素養形成和提升的引領者和助力者,其專業素養的發展是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最根本保障,更是區域性學科教學水平發展的動力源泉。初中科學學科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應當與學科重實踐、強綜合的發展趨勢相統一,以多種實踐形式和評價手段夯實核心素養,提高綜合素養,發展優勢素養。
參考文獻:
[1]余新.有效教師培訓的七個關鍵環節——以“國培計劃——培訓者研修項目”培訓管理者研修班為例[J].教育研究,2010(02):77-83.
[2]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麗娟,王謙.新時代鄉村教師素養及其養成路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0(10):60-62.
[4]孫宏安.研訓教師的知識結構[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03):6-11.
[5]王忠,孫慧蘭.與學生核心素養對稱:地理教師素養出現的新轉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1):65-67.
[6]王耀村.初中科學課程實施論(下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