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在開發方面,要確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并設計課程框架,選定教材和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設計。在實施方面,制定實施計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評價體系,加強家校合作。支持與保障方面,要建設德育師資隊伍,加強教研和經驗分享;提供資源和設施,加強監督和評估。制定評價標準,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關注教師反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全面評價德育課程的效果。
[關鍵詞]“五育”融合;小學德育課程;開發
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德育課程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變得更為重要。本文擬探討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開發和實施小學德育課程的策略,并提出支持與保障措施。通過有效的開發和實施,小學德育課程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學德育課程開發策略
(一)確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策略需要確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德育目標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使其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在確定德育目標時,需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成長需求,使德育目標與社會需求、學生需求相匹配。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共同認可和追求的價值觀念,是德育目標的基礎。核心價值觀的確定需要考慮社會的價值導向和學生的成長環境,使其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通過確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可以為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提供指導和依據,確保課程的有效性和實施效果。
(二)設計德育課程框
在確定德育目標與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需要設計合理的課程框架。德育課程框架是指課程的結構和內容安排,包括德育課程的主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在設計德育課程框架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點,結合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確定適合學生的課程主題和內容。同時,教學方法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講授、討論、實踐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評價方式也需要與德育目標相一致,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包括觀察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通過設計合理的德育課程框架,可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制定德育教材和教學資源
德育教材包括用于教學的教材和學習材料,包括教科書、教輔材料、課件等。德育教材的制定需要根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選擇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內容和案例,以及具有教育意義和啟發性的素材。同時,德育教材還需要注意內容的科學性和時效性,以及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聯系。教學資源是指用于輔助教學的各種資源,如多媒體教具、實踐活動、參觀考察等。教學資源的選擇和開發需要結合德育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提供多樣化和具有啟發性的教學資源,以豐富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制定德育教材和教學資源,可以提供有效的教學工具和素材,促進德育教學的有效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合學生特點和需求進行課程個性化設計
學生特點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興趣特點、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特點。根據學生特點,可以確定適合學生的德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課程的難度和深度。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如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目標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可以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和評價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個性化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通過結合學生特點和需求進行課程個性化設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和人格品質。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策略
(一)制訂德育課程實施計劃
在制訂德育課程實施計劃時,需要明確課程的時間安排、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等。首先,需要確定德育課程的時間分配,合理安排每個學期或學年的德育課程的學時和學期安排,確保德育課程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其次,教學內容需要依據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進行選擇和安排,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適應性。教學目標需要明確具體、可操作的目標,以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評價。評價方式需要多樣化,包括觀察評價、作品評價、自我評價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制定德育課程實施計劃,可以明確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提供教師教學的指導和學生學習的依據,確保德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方式,包括講授、討論、實踐、案例分析等。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點,以及德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進學生的互動和合作。教學手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具和教材,包括多媒體教具、實物教具、教學軟件等。在選擇教學手段時,需要根據德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適合的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建立德育評價體系
德育評價體系是指對學生德育發展進行評價的一套方法和標準。在建立德育評價體系時,需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和內容,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和工具,以及確定評價的標準和指標。評價的目標和內容需要與德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相匹配,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評價方法和工具可以包括觀察評價、問卷調查、作品評價等,以多角度、多維度地了解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評價的標準和指標需要具體、可操作,以便教師和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評價的標準和要求。建立德育評價體系,可以對學生的德育發展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為學生的德育成長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指導。
(四)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德育成果的轉化
家校合作是指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在加強家校合作中,學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德育目標和計劃,明確家庭在德育中的角色和責任。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與家長交流并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設計和實施德育課程。家庭可以積極參與學校的德育活動,關注學生的德育發展,并與學校共同協商解決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問題。加強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育人力量,促進學生德育成果的轉化和鞏固。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支持與保障措施
(一)建設德育師資隊伍
首先,要加強德育師資的培養和引進。學校可以組織德育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可以引進有德育專業背景的教師,豐富學校的德育師資隊伍。其次,需要建立德育師資的激勵機制。學校可以設立德育教師崗位,提供相應的職稱和待遇,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還可以組織德育教師的交流和研討活動,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促進德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建設德育師資隊伍,可以提高教師的德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為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強德育教研和經驗分享
教研活動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德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德育教研活動,例如,德育教研組的成立和定期的教研會議,為教師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此外,還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德育教研平臺,方便教師之間的在線交流和資源共享。經驗分享是指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成功案例與其他教師分享,促進教學經驗的傳承和創新。學校可以組織教師交流活動,例如教學觀摩和教學展示,鼓勵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
(三)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和設施
首先,學校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包括德育教材、教具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德育教材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點,內容豐富、生動有趣。教具可以包括多媒體設備、實物模型等,用于增強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參與度。其次,學校還需要提供適宜的教學環境和設施,例如德育活動室、德育角等,為學生的德育學習和實踐提供良好的場所。此外,學校還應當積極與社會資源對接,爭取社會支持,為德育課程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機會。
(四)加強德育工作的監督和評估
監督和評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校內評估和外部評估。校內評估可以由學校德育教研組或專門的評估小組負責,對德育課程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外部評估可以由相關教育部門或專業機構進行,對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外部評估和指導。此外,還可以通過家長滿意度調查、學生評價等方式,了解家長和學生對德育工作的認可和滿意度。通過加強德育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措施,確保德育課程的質量和效果。
四、“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效果評價
(一)制定德育課程評價標準,全面衡量課程實施效果
德育課程評價標準應當全面衡量課程的實施效果,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首先,評價標準應當涵蓋德育目標和核心價值觀的達成情況。通過考查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實踐,評估他們的道德素養和價值觀的形成情況。其次,評價標準應當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點。通過采取不同形式的評價方式,如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口頭表達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進程。此外,評價標準還應當包括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估,以全面衡量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通過制定德育課程評價標準,可以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為教師提供改進方向和教學指導,促進學生德育的全面發展。
(二)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德育發展
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但德育課程的評價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德育素養和品德發展。因此,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德育發展。多元化評價方式包括定性和定量評價方法。定性評價方法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參與德育活動的態度和表現等來評價學生的德育發展。定量評價方法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德育素養和品德發展水平。此外,綜合評價也是多元化評價的重要原則。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德育表現,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業成績、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綜合評價還可以采用多種評價工具和方法,如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以及結合學生的作品、項目成果等來評價學生的德育發展。
(三)關注教師教學反饋,不斷優化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
教師是德育課程的主要實施者,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反應。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師教學反饋機制是必要的。首先,可以通過定期的教學觀摩和交流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和互相學習。教師可以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其次,可以組織德育教研活動,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幫助教師提升德育教學水平。同時,教師可以參與德育課程的設計和評價,發揮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課程的優化提供寶貴的建議。此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反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進一步優化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評價德育課程滿意度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評價德育課程滿意度是德育課程評價的重要環節。學生是德育課程的主體,他們對課程的滿意度和反饋能夠直接反映課程的效果和質量。為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評價:首先,可以進行學生滿意度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或面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德育課程的整體滿意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水平等方面的評價。學生的反饋可以幫助發現德育課程的優點和不足,為進一步優化課程提供參考。其次,可以組織學生自評和同伴評價。學生可以自我評價自己在德育課程中的表現和成長,同時也可以互相評價同伴的表現。這種評價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互助合作,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此外,可以通過學生作品和項目成果來評價德育課程的效果。學生的作品和項目成果能夠直觀地反映他們在德育課程中的學習和成長,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小學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注重整合“五育”要素,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與家庭和社會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施小學德育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以誠啟智德育為先“五育”并舉融合鑄人——長春市朝陽區艷春小學德育工作簡介[J].吉林教育,2022(31):97.
[2]章樂.“五育”融合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教材建構的策略與限度[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9):116-123.
[3]“五育”融合,讓校園充滿活力——青島市城陽區禮德小學德育活動掠影[J].中小學德育,2022(08):82.
[4]李成吾.構建“德育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養體系[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18):1.
[5]吳萬功.新時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課程研究[J].學周刊,2022(01):12-13.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