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華
(文山學院 冶金與材料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新材料與未來”作為文山學院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大一第二學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在材料類各專業課的學習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如何在“新材料與未來”課程學習中貫穿思政教育,深度挖掘提煉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課程教師不斷地研討、實踐,建立“新材料與未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旨在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新格局 。本文選取“新材料與未來”課程中的“緒論”教學作為教學設計案例,介紹如何在課程教學設計各環節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的一些方法和舉措。
緒者:絲之頭。緒論是一門課程的關鍵和靈魂,承載著激發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興趣和信心這一重要功能。文山學院“新材料與未來”這門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南京理工大學陳光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材料科學與工程“十二五”規劃教材《新材料概論》。其中緒論部分主要包括:(1)材料的定義及分類(材料無處不在);(2)材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里程碑(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是中國共產黨偉大工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形成與內涵(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四面體模型)。針對這部分教學內容,教材中制定了三個方面的學習要求:(1)識記材料的定義;(2)理解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所有科技進步的核心,是高新技術發展和社會現代化的先導,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水平的反應和標志;(3)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內涵。
緒論部分的教學內容蘊含著很多的思政元素,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專業內容緊密結合,既形成“驚濤拍浪”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學情分析、課堂教學目標設定、課堂教學方法與舉措。
一年級第二個學期的學生,前面通過專業導論課的學習對專業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后面還將繼續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新材料與未來緒論課程對整本教材的學習起到了先導和靈魂的作用。學生在前面的課程學習中,存在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各異的問題。大一第一學期由于時間關系冶金工程專業類課程,缺少對學生價值觀、職業道德的建設和愛國奉獻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學生的政治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的結合又不十分緊密,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時候很少去思考如何發揮自己專業上的優勢,為黨和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并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作為專業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巧妙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如春在花,如鹽在水。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根據課程內容,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目標設置了緒論課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材料的定義及分類,理解材料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內涵。
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材料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實例和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影響作用。
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材料類專業課程的興趣與信心,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堅定作為“材料人”為國家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樹立四個自信,培養大國工匠精神,持續專注,開拓進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
(1)學習通問卷調查課前1 次。課前進行問卷調查,提問1:根據你的理解,什么是材料?提問2:生活中的材料有哪些?提問3:材料對我們有什么重要意義?
(2)情景導入法。導入在各行各業所應用到的材料,引出材料的概念,引入課程思政內容:最早對材料定義的師昌緒院士及他的榮譽學位計劃。
(3)課堂討論法。學生分小組討論身邊的哪些物質是材料,鞏固材料的概念及分類。
(4)講授法。材料發展史,在其中穿插中華材料文化,引入在材料領域做出偉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的杰出成就,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大國工醫精神。
(5)探究法。建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建設的偉大工程有哪些,試舉例。引入我國自主創建的各種世界奇跡及中國橋與中國路(圖片展示)。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擔當。
(6)案例分析法。通過航空航天領域的材料問題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作為材料人的歷史責任與擔當,提升設計材料成分并優化材料性能的意識和能力。
(7)練習法。課程將結束時在學習通上設置題目鞏固本節課重點知識。
教學全過程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立德樹人”中心環節、“三全育人”總方針及OBE 理念,通過多媒體、希沃白板、學習通的無縫對接,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樹立四個自信及培養大國工匠精神的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通過一分鐘情景導入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材料。引入材料的定義:材料是人類用以制造有用器物的物質,教學生鑒別哪些物質屬于材料。同時引入我國第一位對材料作出定義的師昌緒院士以及他的榮譽學位計劃誓詞。在教師帶領下大聲誦讀師昌緒榮譽學位計劃誓詞:誓以師昌緒先生為楷模,以我之言傳承師老先生愛國敬業之品質,以我之行弘揚師老先生為國為民之精神。我將努力學習,拼搏進取,為祖國材料事業之創新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最后進行小組討論,從材料嚴格的定義出發討論我們身邊的哪些物質是材料,哪些不是。
通過3 分鐘視頻插入材料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里程碑式的作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陶器時代(穿插中國文化)—青銅器時代(穿插中國文化)—鐵器時代—有色金屬材料時代—高分子材料時代—電子元件時代,一部人類社會文明史就是一部材料發展史。通過探究法提問:建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建設的偉大工程有哪些,試舉例。引入中國橋(視頻插入)與中國路(圖片展示),使學生體會到材料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提問深入探究,在教師引導下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制造的魅力。從材料歷史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發展建設偉大工程方面的成就方面樹立四個自信,同時思考作為材料人的使命與擔當。
航天技術的發展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對材料的要求除了比強度和剛度之外,還要耐超高溫、抗輻射、耐粒子云以及原子氧侵蝕等,因為航天飛行器每減重1g,可使運載火箭減輕幾百克。火箭和導彈的上面級減少結構質量1 kg,將增加射程1 km ~3 km。2019 年中國女科學家范景蓮領導的團隊研制出的輕質難熔金屬基復合材料,高溫強度提高5 倍以上、密度降低一半,能經受3000℃以上的高溫,可以滿足我國某型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大氣層內以5 到20 倍音速飛行數小時的苛刻要求。這一重大貢獻,填補了世界空白,使我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研制上成功領先了全世界。案例中使學生意識到作為材料人的歷史責任與擔當,提升設計材料成分并優化材料性能的意識和能力。胡錦濤“我堅信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費爾巴哈“科學是非常愛妒忌的,科學只把最高的恩典賜給專心致志地獻身于科學的人”,盧柯“游戲遠沒有結束,一切皆有可能”,通過名人語錄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盧柯、黃伯云、馮培德、吳宏鑫等的重要貢獻和成就,讓學生感受科研魅力,學習科研精神,教育學生誓為2035 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努力拼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持續專注、開拓進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大國工匠精神。
在“立德樹人、三全育人”這一教育理念下,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在“新材料與未來”緒論課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協同效應,較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教育學生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激勵學生立鴻鵠之志,做棟梁之才;勇于承擔作為材料人的使命與擔當,堅定理想信念,將實現個人價值與民族興旺有機統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持續專注、開拓進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大國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從而實現以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