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妮
深度學習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高度沉浸,不斷持續深化與拓展延伸的學習方式;從動機與目標來看,學生擁有內在學習動機,可以被學習與探究本身強烈吸引;從情感態度來看,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充實愉悅、高峰體驗、實現自我控制;從思維認知來看,是對問題和知識的深入理解、高階思維、問題解決與創造取向;從過程與方法來看,學生能夠自主建構、過程持久、靈活應用方法,運用元認知策略展開學習;從與他人的關系來看,為使研究更加深入,愿意與他人形成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與自我的關系來看,足夠自信,能夠與他人建立深入合作的關系,樂于學習,愿意長期投入、終身學習。
閱讀作為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與聽、說、寫等相比,更強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思考與把握,同時對教師的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有著更高要求。因此,教師應以深度學習理念為基本導向,打造深度閱讀課堂,帶領學生從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方面深度解讀閱讀文本,從內容、結構與文化內涵等維度展開思考,培養其綜合閱讀學習能力,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洪峰 2023)。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想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需要關注閱讀課堂上的每個環節,其中新課導入作為第一個環節,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做好新課導入工作就相當于深度學習課堂的打造實現了一半。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高度重視新課導入環節的設計,圍繞閱讀主題盡可能引入一些趣味性、生活化的內容,讓新課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積極學習的閱讀文本產生濃厚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新課,奠定深度學習基調。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的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一文為例,本單元的核心話題是“食物與生活方式”,文章主要介紹有關健康飲食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先給出有關食物的生活化話題:“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respectively?What are your favorite foods to eat?Why?”讓學生結合個人真實情況與親身經歷交流一日三餐的飲食情況,自由討論各自最喜歡吃的食物,且簡單闡述原因,激活其思維的同時,使其意識到本堂閱讀課的主題和食物與生活有關,從而輕松導入話題。接著,教師適當擴大話題范圍:“What food is good/bad for us?What Chinese/Western food do you know?Do you like Chinese/Western food?Why?”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常識與個人認知討論哪些食物對身體有益或者有害,使其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西方食物與中國傳統食物,說出喜愛情況及理由,并回顧水果類、零食類、飲料類與主食類詞匯,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作詞匯鋪墊。之后,教師設計開放性話題:“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ealthy diet and a lifestyle?”鼓勵學生自由交流健康飲食與生活方式,順勢引出閱讀主題,并要求他們在閱讀中找出文中人物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與自己的飲食習慣作對比,從而展開深度學習與思考,明確飲食結構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一般都是圍繞一篇文本展開的,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構建深度閱讀課堂,使其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閱讀,改善其閱讀學習效果。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當導入新課后,教師應帶領學生認真研讀閱讀文本,以此為基礎整合與歸納語篇內容,體現出深度學習的建構特征,使其通過速讀、跳讀、細讀等方式掌握閱讀文本的大意,提高其閱讀效率(方素芳 2022)。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Seasons的Seasons of the year一文為例,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季節”,主要介紹四季的基本特征、天氣、氣候等方面的知識,文章內容則是一首描寫一年四季的英文小詩,語句與意境都很優美,能引起學生的遐想與喜愛,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其形成熱愛自然與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在課堂上,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年四季的變化的視頻,并詢問:“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Why?”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并說明原因,如“I like winter because it often snows,and I can have snowball fights and make snowmen.”等,使其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接著,教師在課件中依次展示有關一年四季景色的圖片,引導學生一邊欣賞,一邊閱讀英文小詩,利用形象的畫面帶領他們認真研讀文本,感受文中描述的語境,如 full of snow、birds fly far away、flay a kite、among flowers、eating ice cream、harvest crops等,使其更好地理解英文小詩的內容。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英文小詩的內容,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各個季節,如“It’s spring.What a perfect time to fly a kite!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等,使其將文本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以此類推,歸納整合整個語篇內容,促進其深度學習,真正理解小詩的韻律美,感受意境美。
如果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就很難真正掌握語篇內容,以致影響深度學習的落實。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近些年比較流行的情境教學法,靈活利用實物道具、角色扮演、音樂、圖片、視頻等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以此降低英語閱讀的難度,指導學生對照這些直觀、感性的素材展開閱讀,助推他們深度把握語篇內容(李敏仙 2022)。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5 Let’s celebrate!的Halloween一文為例,文章主要從時間、慶祝方式等方面介紹萬圣節。由于學生對這一西方節日了解不多,教師事先在教室內裝扮一些有關萬圣節的飾品,如南瓜燈籠、鬼臉面具等,以此渲染節日氛圍,將他們帶入萬圣節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西方國家慶祝萬圣節的視頻,進一步渲染情境,并詢問:“What do people often do on Halloween?”帶領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描述視頻內容,借助直觀資源讓他們形成形象記憶,使其不知不覺進入情境閱讀。接著,教師提出以下問題:“Who wrote this letter?On what day is Halloween?Are people happy on Halloween?What are the Halloween customs in the text?”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找出文本的作者、萬圣節的日期、人們在萬圣節那天的情緒狀態,以及對萬圣節習俗的描述,讓他們初步掌握課文大意。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What do the children do for Halloween?What game do they play?What do Wendy and his friends wear at Halloween?What costume will Wendy wear this year?What do they make for Halloween?”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認真閱讀全文,尋找細節信息,將文字描述與視頻內容對應,整理與歸納萬圣節習俗并轉變成自己的語言重新描述,從而促使他們深度把握語篇內容。
初中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動力支持,即使能夠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與聽講,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下去,如果不加以維系,就會影響整體學習質量,深度學習更是無從談起。面對這一局面,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積極發揮任務驅動的作用,圍繞具體文本精心安排一系列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有針對性地閱讀文本,使他們從中尋求答案,引導其通過完成任務產生深度閱讀效果(韓淑丹 2021)。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5 Wild animals的The story of Xi Wang一文為例,本單元的話題是“野生動物”,文章主要圍繞大熊貓希望(Xi Wang)的成長過程進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先采用游戲導入法,講述:“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I will ask one student to say sth.about his favourite animal.The others please guess what it is.”接著,教師隨機邀請學生描述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的特征,由其他學生猜測動物名稱,然后在課件中展示一幅大熊貓幼崽的圖片,并詢問:“What are they?What do giant pandas like eating?”學生知道是大熊貓幼崽,指出大熊貓幼崽喜歡吃竹子,從而意識到新課內容與大熊貓有關。之后,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大熊貓在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圖片,并布置以下閱讀任務:“Carefully read the text,identify the early life and growth process of giant pandas,the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dangers they face,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aken.”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認真閱讀課文,找出大熊貓早期生活及成長過程、大熊貓的外貌特征、面臨的危險,以及采取的保護措施等,讓其在小組內討論,分享各自的任務完成情況與結果,使其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交流信息,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師繼續布置任務,引領學生著重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與表達的思想情感,使其意識到生態環境對動物成長的重要性,培養其熱愛大自然與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
在現代化教育觀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語言知識的講授,又要善于挖掘閱讀文本中蘊涵的人文精神,極力展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功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不斷完善人格,通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實現深度學習。具體來說,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一起深度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使其深度理解語篇的主題思想,讓他們從中受到熏陶,提升道德品質,落實深度學習(姜佳麗 2021)。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Growing up的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一文為例,文章主要介紹美國知名籃球運動員斯伯特·韋伯(Spud Webb)的勵志成長經歷,他剛開始因身材矮小而不受重視,不過他不斷努力訓練與鉆研球技,最終克服身高劣勢成功進入NBA。在課堂上,教師先在課件中呈現一些運動員的照片,并詢問:“Who are they?Do you think height is important for basketball player?”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借此引入主題,告知他們本堂課要認識一位身高不高的特殊運動員,使其對本堂閱讀課充滿無限期待。接著,教師展示斯伯特·韋伯扣籃的照片,并詢問:“Who is this?What is special about this player?”引領學生結合圖片與課文標題初步討論這位籃球運動員的特殊之處,使其發現這是一位身高不高的籃球運動員。之后,教師提問:“Do you know his growth experience?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enter the NBA?”由此點明主題,要求學生認知閱讀課文。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找出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以及他一路走來的成就,使其深入了解他的人格魅力,并組織他們在小組內討論斯伯特·韋伯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歸納出 determined、hard-working、never give up、strong love towards basketball等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永不放棄、努力堅持的品質,讓他們在深度學習中理解閱讀主題。
作為一門外來語言,英語不僅有著自身特殊的語言符號體系,還蘊涵著與眾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想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文化的融入,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英語文化知識,并關注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深度學習效果更佳。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引領學生對比中西文化異同,使其尊重異國文化的同時主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何家寶 2021)。
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2 School life為例,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為“學校生活”,其中School lives部分由Life in a British school與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兩個語篇組成,分別介紹英國與美國的初中校園生活,文中蘊含豐富的歐美教育背景信息。在課堂上,教師先詢問:“What subjects do you study?What are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讓學生根據真實情況說出自己所學的科目與參加的課外活動。教師追問:“What do you think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 would be like?”引導學生自由設想英國與美國的初中校園生活,打開其思維之門。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找出南希(Nancy)英國校園生活與約翰(John)美國校園生活的不同,并挖掘文本蘊含的歐美教育文化,如歐美國家的校園生活一般比較輕松,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不長,所學科目比較豐富,課外活動多樣化等,并讓他們利用網絡渠道搜集更多這方面的信息,以及中國傳統教育文化——以儒家為代表,治學嚴謹,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中西教育文化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的異同,從而促進其文化品質的培養。這樣既可以擴充學生的文化知識,使其了解更多中西校園文化,又能激起他們熱愛校園生活的思想情感,使其能夠自覺珍惜美好的校園生活。
閱讀課不僅是學生學習英語學科知識的重要課型,還是培養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大力推進深度學習的貫徹落實與高效實施,以教材中的閱讀文本為基本依托,以深度解讀閱讀語篇和理解文本內容為前提,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閱讀文本中的語言知識、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等,使他們全方位理解與掌握閱讀主題,從而促使他們在深度學習中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升英語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