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燕
【案例背景】
“我們學校,毗鄰弋陽、德興,三縣交界,離橫峰縣城最遠。一直以來,年輕老師找對象就是難,新分來的老師都想調走。之前教學樓陳舊,設施設備欠缺,夏天操場長草,秋天沙土揚塵,遇到陰雨天氣,師生無法開展戶外活動……”
“縣城及周邊鄉鎮學校辦學質量較高,我們佩服。我們條件差、起點低,沒有辦法和其他學校比,怎么也比不上!”
“我們也想進行教學改革,可是年齡大的老師,觀念陳舊,電腦都不會,教學改革難度大,年輕老師又缺乏經驗,學校沒有引領示范的骨干教師,太難了……”
我和督導室成員一起到督學責任區的幾所學校開展督導,其中新篁學校是最偏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我們看到:幾所農村學校校園環境差,設施簡陋,課堂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流程不規范……我們聽取校長和其他行政人員反饋意見的時候,就聽到了上述聲音。
走遍責任區的幾所學校,無疑新篁學校是最弱的,討論如何撰寫督導報告時,我們沉默了:把這些問題以及校長們的無奈、無助寫進報告里,我們的這次任務就算完成了嗎?面對學校的困難,我們責任督學能提供怎樣的幫助呢?沉默之后,我們想想,他們真的一無是處嗎?
“真的一無是處嗎?”我想到了斯金納的經典“箱子實驗”: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白鴿,當它偶然啄到預先設置好的機關(一般是一個燈光亮點),便送出食物獎勵,多次之后,便會固定下啄亮點的動作。
無奈和無助,不是短時間形成的。如何將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督導工作相融合,創新做好責任督學工作呢?我們開始了發現亮點式督導的探索。
【案例描述】
發掘、突出學校工作的亮點,就如同是實驗中的獎勵因素,會有激勵作用;持續激勵,會持續產生積極力量。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設計了針對新篁學校實際的亮點式督導流程:在督導中,多找尋他們思想上、行動上、成效上的積極因素,一起分享蘊藏在其背后的經歷、想法與困惑;然后在欣賞、理解的氛圍中,引導他們自主思考、自主發掘,一起討論對策;慎下《整改通知書》,激勵為主。于是,我們有了以下一些嘗試:
在開展常規督導時,我們首先主要采用巡視校園、訪談教師的方式。因為帶著“發現亮點”的目標,我們看到了他們還是有很多亮點:教師很樸實,教學態度很認真,有的雖然家校之間路途遙遠,卻能早到晚走,以學生為重。在與校長交流想法的時候,校長熱淚盈眶:“我們學校條件簡陋,不過老師們真的很負責任。留守兒童多,學生在家沒有人管沒有人問,教師雖然付出很多心血,但教學質量卻難上去。”
“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需要我們責任督學做些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圍繞教學質量展開了討論。
后來,我們邀請縣教研室主任一起到新篁學校開展教學需求問卷調查,聽了兩節骨干教師的課,引導教師現場給予反饋。在反饋中,采用發現“亮點”的方法,引導他們交流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針對學生學習無積極性、學習習慣不好的共性問題,把如何改變新篁學校現狀的問題,提交到了局長辦公會上。經過交流討論,確立“先育人,后育分”的逆向思維,先不著急抓學生的學習成績,先從培養學生的生活、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喜歡學校生活、喜歡老師,進而慢慢接受學習,再到喜歡學習。縣教研室把新篁學校的課程開發作為重點實驗項目,然后有針對性地幫助學校梳理教學流程,并鼓勵他們在全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找尋校本課程開發的著力點。
一段時間后,校長主動給我們打電話說:“學校經過反復討論,想開發竹文化、竹竿舞課程,想請你們幫忙聯系專家,給一些指導。”這個電話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短短三個月時間,我們的責任區學校就由抵觸到愿意討論,再到主動邀約。這個變化很大,如何保護這份熱情不降溫呢?我們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改進督導報告的撰寫方式,設置“亮點”和“建議”欄目,定期編印“督導簡報”展示學校的亮點,進一步完善亮點式督導。
就這樣,發現亮點式督導方式逐步完善,各校也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努力,督學責任區的每所學校也悄然變化著。新篁學校一至九年級開設竹文化課程,七至九年級還開設了竹竿舞課程。目前,新篁學校的竹竿舞課程已成為全縣知名的特色課程,學生經常為前來探望交流學習的校長、教師、家長表演。在此基礎上,新篁學校又率先推出了“學生自主管理”。一年來,學生和學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借助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認定的契機,學校硬件設施建設也有了很大提升,廣大教師開始重拾信心,學校也潛心教學改革,積極培養骨干教師,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規范辦學,開始深化辦學內涵,精細化管理,精心打造翠竹文化;教師隊伍也由渙散走向團結協作的良好局面。在2022年全縣初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中,新篁學校由原來的全縣倒數第一變為農村中學第一。在全縣教育工作暨教師節表彰大會上,新篁學校作了典型發言,學校的一名年輕老師還獲得全縣“最美教師”稱號。
在發現亮點式督導方式的推動下,督學責任區的另外幾所學校,如葛源中學、葛源青苗實驗小學的紅色教育,葛源方志敏希望小學的“志敏少年”等課程開發也如火如荼。其中,由愛心人士捐建的葛源青苗實驗小學在教育質量方面與城區的橫峰縣實驗小學并列全縣第一。
【案例反思】
為什么發現亮點式督導能帶來這么大的變化呢?我們作了一些思考。
找尋亮點,督學視角轉向欣賞。責任督學肩負督與導的責任,在督導過程中,往往形成善于發現問題,或是把此校優點與彼校不足相比較的思維定式。帶上了“有色眼鏡”,就會覺得學校一無是處,看不到學校的特色亮點,也無法真正幫助學校持續發展,還會在無意中打擊學校教育教學的熱情。換個視角,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學校,我們才能發現每所學校在發展中有不同的內涵和特色,會帶著平和的心態,慢慢感受各校帶來的別樣精彩和對教育的精心思考。
憑借亮點,溝通思維走向共識。從學校的亮點入手開展督導、交流反饋,學校更易感受到辛勤努力付出被發現、被理解、被接納,才更容易有言行上的認同。感受“覓得知音”,此時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學校管理層和教師才會主動敞開心扉、提出困惑、探尋良策,也才會接納意見,積極努力在學校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創新。
彰顯亮點,創建平臺激勵創新。通過“督導報告”展示學校的亮點,報送縣督導室,并由督導室報送教體局、縣政府等,讓更多領導了解、關注到這些學校;通過“督導簡報”呈現學校亮點,并利用網絡等多種形式宣傳,讓更多學校、更多人了解、欣賞這些學校;通過“督學敘事”等記錄學校的亮點,成為流動著的“發展史冊” ……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改善之后,農村教育走向哪里?我們責任督學如何因地制宜,創新做好督導工作,陪伴農村學校教育人重拾、實現教育夢想?發現亮點式督導創新是一項有效實驗,我們還將繼續實驗,探索更多的督導創新方式,和學校一起共筑高質量優質均衡的教育夢。
(作者系江西省橫峰縣責任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