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常麗君
摘要:本文回顧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歷程,分析了鄉村振興視角下讓耕讀教育走進高校思政課堂的時代意義,并提出多管齊下加快讓耕讀教育走進高校思政課堂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耕讀教育 中華農耕文明 思政課 時代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3月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序安排勞動教育,同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安身立命。讀書則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其中,“讀”主要指的是讀圣賢書,中華傳統經典中不僅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還蘊藏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思想。這些正是當前國民教育中嚴重缺乏的文化自信課程。
回望我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歷程,猶如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瑰麗畫卷。距今5500-6000年前,神農氏(炎帝)成為中華民族鏟草興鋤的農業始祖。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管子》針對我國春秋時期的農業經濟進行研究,其中《地員》聚焦土壤學和植物學,《度地》則聚焦農田水利建設和防治洪災。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問世,其中《上農》《任地》等,匯集了不少古代農業科技知識。西漢晚期的《汜勝之書》提出了耕作栽培的總原則。東漢崔扤所著《四民月令》則是農家月令類農書的代表作。公元533—544年,作為我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代農學巨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強調“食為政要”,并對農業耕作方法和作用進行了詳細論述,其中輪作制和間作套種對于土壤修復、消滅害蟲、培肥地力等作用巨大。1149年,宋朝農學家陳旉的《農書》對南方地區水稻耕作技術進行了總結。1273年出版的《農桑輯要》為元朝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作用。1313年,《王禎農書》問世,針對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進行論述,并開創性地提出生態循環農業的雛形。1637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系世界上首部聚焦農業和手工業的皇皇巨著。1639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構建了相對完整的農學體系。1705年,蒲松齡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撰寫了《農桑經》,將農事活動按照每個月的周期進行了列舉。
(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梁家河”耕讀實踐的深刻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耕讀解決了如何尋找人生的目標和意義這個大課題。他十五六歲剛到黃土地時還彷徨迷茫,22歲離開梁家河時堅定自信,因為他確立了人生的目標,樹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總書記是耕讀教育的成功典范,七年的耕讀生活造就了一個英明的領袖。在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少有為青年在廣闊天地中重塑了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找到了快樂和幸福。
(二)是對當前科學合理安排高校思政課堂內容的有益補充
新中國成立以來,急于追趕西方現代化戰略目標,我國多數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計劃主要聚焦單一農業生產的需求而設置,有關中華農耕文明、鄉土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美學等課程嚴重短缺。除了需要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以外,鄉村還需要有理想、有情懷的組織管理人才,以及生態文明、鄉土文化、自然科學普及等方面的應用人才。
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面對新問題,應該與時俱進,隨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日漸深入,耕讀教育對于落實上述理念大有裨益。當今中國亟須能夠重建道德和精神的教育,而耕讀教育教人從小立志、靜心、自覺、注重道德心性的培養,如果能夠重拾自信,必將成為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先鋒。作為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以美麗鄉村為載體開展耕讀教育,更能講好中國故事,能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力推進耕讀教育能夠切實激發當代大學生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熱情,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奮斗精神;有助于解決干部脫離實際的問題,扎根黃土地,吃苦實干,才能“于實處用力”;有助于解決高校教師的國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在科學研究方面,能夠將科研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落到實處,解決科研與實踐“兩張皮”的問題。
(一)在大學課程體系中合理安排耕讀教育理論和實踐課程
針對大一、大二、大三等的人才教育遞進和成長規律,擬形成對中華農耕文明從“認知體驗”到“知識技能”,再到“實踐類”的系統性、層次性遞進課程體系。
(二)充分利用大學校園開展“耕讀結合”思政課
在校園設立“開心農場”“耕讀園”,一片土地就是整合各個學科的實驗室和生動的課堂,在實踐中活學、活用知識。在“耕”的方面,開設鄉村認知體驗課、提升實操能力的四季農耕課、鄉土文化實踐課。在“讀”的方面,建議將中外經典、中外名著等書列為必讀書目。
(三)大力開展以中華農耕文明為載體的食物教育,作為耕讀教育的起點和抓手
“二戰”之后,日本開始的食育成為世界上教育強國的典型案例。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食物教育有助于解決食物浪費和糧食安全問題,我國目前對于食物教育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四)編撰中華農耕文明系列教材
活化傳承中國五千年農耕智慧是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快編撰農耕文明系列教材,涵蓋鄉村振興概論、生態農業概論、國學經典選讀、鄉村治理學、生態教育學、鄉村教育學、食育養生學、鄉村經濟學、鄉村金融學、鄉村營銷學、鄉村社會學、鄉土文化學、鄉村美學、多功能農業、智慧農業、鄉村發展規劃與設計、國際鄉村建設案例研究等。
(五)成立全國性耕讀教育推進工作委員會
遴選在一線從事鄉村建設和教育的專家,在實施推進、師資培訓、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踐活動等方面統籌協調各級各類的耕讀教育。建議由教育部、農業農村部支持組織一批具有情懷,勇于擔當,有著豐富傳統農耕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能力的農業鄉土實踐專家,以及中華經典、生態文明、鄉土文化等領域的優秀專家團隊對農林院校教師分批進行培訓。
(六)鼓勵高校設立鄉村振興工作站
將鄉村振興和人才培養、青年后備干部的培養融為一體。全國有2688所普通高等學校、2856個縣,一個高校對口一個縣,院系點對點包村。建議每個院系在定點鄉村建立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在原有的科學實驗站、野外臺站的基礎上拓展耕讀內容,以天地為教室、以鄉村為課堂、以農民為老師,構建“耕讀教育”新模式,讓耕讀成為新時代農業類大學獨特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