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
摘? ?要:“十四五”時期,我國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此背景下引入ESG評級(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對企業非財務指標進行評定,以便于更全面地衡量企業績效。但是,ESG評級在我國處于剛起步階段,對于公司治理(G)評級的關注較少?;诖?,將立足ESG評級的發展概況,基于公司治理視角闡釋其理論支柱,并分析其中G評級目前在發展中的困境及原因,最終分別從國家、評級機構和企業角度對我國ESG研究發展及相關框架構建提出建議。
關鍵詞:ESG;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76?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8-0001-03
引言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縮寫,是不同于傳統信用評級體系的一種對于企業經營狀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體系。目前,ESG指標在國外已經逐漸成為投資參考的重要指標,而我國也逐漸開始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不斷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市場特性的ESG體系。然而,在已有ESG領域的研究中,對于環境(E)和社會(S)領域研究相對較多,而在公司治理(G)領域指標中還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尚待解決,會直接影響指標評定結果的信度。我國有關ESG領域在理論層面的研究尚且處于起步階段,在實踐層面的探索目前也在摸索中不斷向前推進,還需要逐漸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探索中持續積累的經驗予以支持。
一、ESG中G評級的理論基礎
ESG評級主要為了激勵企業在注重自身績效不斷增長的同時,還要并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價值。為在公司治理(G)領域體現這一宗旨,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數學者傾向于選擇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G評級的理論支撐。
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這一廣義定義極大拓寬了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利益相關者一般包括股東、員工、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政府、媒體、公眾等也被認為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定義有30余種,對于利益相關者的分類也略有不同,可以分為所有者利益相關者、經濟依賴性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利益相關者三類,也可以簡化為主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兩類[1]。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在發展中不僅要關注其股東的訴求,也要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即不僅要對企業資本的提供者股東負責,還要對企業其他要素的提供者和消費者等負責。企業的正常經營發展不只需要股東的資本投入,還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只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很難達到持續經營的目標。
二、ESG評級發展概況
(一)ESG評級與傳統信用評級
1.評價角度不同
傳統信用評級是信用評估機構利用既定的一系列指標,主要從企業經營能力、資本結構、償債能力、營業績效等方面反映企業的發展狀況,可以使投資者據此大致了解企業所從事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狀況,幫助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
不同于傳統信用評級通過財務指標對企業經營情況的評價,ESG評價體系側重于對企業非財務指標的評定,從多層次多維度圍繞企業外部對于環境、社會的影響作用和企業內部對于公司事務和人員的治理情況進行綜合衡量,可以更準確地幫助投資者規避風險。
2.評價主體不同
由于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交易之間存在差異,其信用評價體系也有所不同,但均是用來對于發行證券主體的盈利能力或還本付息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因此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分別形成了較為清晰完整的傳統信用評級體系。
ESG評級系統在評價主體上明顯傾向于上市企業,因為其評級數據主要來自于企業披露的ESG報告。從
國內外對于ESG報告的披露要求和披露ESG報告的企業來看,評價主體多數為經營狀況良好、業績穩步增長的上市公司。
3.結果一致性不同
傳統信用評級起步較早,發展至今,已經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傳統信用評級體系。ESG評級起步相對較晚,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國內,都尚未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評級標準,因而不同企業披露的ESG報告所體現的一致性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家對于企業ESG報告披露的強制性不同,導致不同企業的ESG報告披露程度不同,ESG評級機構在進行數據收集和發掘的過程中,不同機構所選數據來源不統一可能導致最終分析結果的差異;二是不同評級機構選取的評價框架也存在差異,對于同一企業由于機構選取評價角度不同可能會最終導致不同的評級結果,很難保證最終結果的一致性。
(二)我國ESG發展及現狀
相較于國外,我國ESG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也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ESG披露制度和評級體系。在開展ESG相關報告和評級之前,我國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企業非財務狀況,主要側重于環境層面,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作出的貢獻。
與國外最初推進ESG報告框架構建和評級指標設計的原因相同,我國也是出于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目的推行ESG相關研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我國目前正大力推進企業ESG報告的披露和評級機構相關指標的構建。
三、ESG中G評級發展困境及原因
(一)G評級發展中的困境
1.G評級普遍可比的指標較少
由于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較為統一的ESG評級體系,不同機構在進行評估前所選取企業的數據有所差異,不同的評價體系在底層指標的設計和選取時都有自己的側重,因此同一企業在不同評級機構出具的ESG評級報告中體現出的評級結果也有所差異。但分別對比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三個領域內的指標,E、S領域下設的指標相對更為普遍可比,如廢棄物排放、水資源利用、員工健康安全等,而G領域下設的指標則稍有共同性。R Gibson etal(2019)[2]使用來自7個不同數據提供商(MSCI,FTSE,Sustainalytics,Refinitiv,Inrate,Bloomberg,KLD)的ESG評級,對2010—2017年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進行抽樣調查,并對于這7家ESG評級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整體ESG評級之間的平均成對相關性約為0.45。其中,環境維度(E)的平均成對相關性最高,約為0.46;公司治理維度(G)的平均成對相關性最低,僅為0.16。這一結果直接證明G領域的通用指標較少。
2.G評級下指標相比較更簡單化、書面化
在目前主流且相對完整的ESG體系中,直觀可以看到有關G領域的指標相較于E、S領域指標數量更少,更簡單化,也更書面化,投資者很難根據這些呈現出來的數據了解企業公司治理的實際情況。評級報告使用者沒有了解到全部本應通過報告傳達出來的信息,報告的有效性也會因此大打折扣。選取目前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MSCI的ESG評級體系,共設置3個一級主題,10個二級主題,和35個三級核心要素,通過表中二級主題數量和分別附屬ESG三級核心要素的數量及指標的詳細程度,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該問題。
(二)困境的形成原因
1.評價機構指標設定側重E、S
E、S評級指標相對較多,而G評級指標相對較少,也反映出評價機構在設計指標的過程中就有所側重。ESG評級體系在西方逐漸興起、發展乃至盛行,主要緣于環境持續惡化帶來的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的擔憂。企業外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更大,也更在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于外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于E、S領域指標的重視。另外,由于企業對于ESG報告的披露程度也影響機構對于ESG評級指標的制定,而企業在ESG報告的披露中就側重對于E、S領域情況的披露,因此也會導致評級機構對于G評級指標設計的欠缺。
2.公司治理(G)領域的評價難以量化
在ESG評級中,評級機構盡可能將所需評定的指標進行量化,但是公司治理情況卻很難通過數字予以體現。不同評級機構根據各自對于公司治理的理解進行指標構建,但當下已有的G評級指標中,無論如何將這些指標進行搭配,都會表現出很大的片面性,很難完整展現某一企業公司治理的整體情況。而且企業公司治理情況蘊含更多內部信息,在“自愿披露”的條件下,難免存在對事實情況的隱瞞和粉飾。評級機構作為企業的外部人,客觀上很難通過企業自行披露的數據準確地把控企業公司治理的實際情況。另外,不同企業具有不同形態,在治理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多個性化因素,即在某一公司使用的公司治理方法在另一公司并不一定適用,所以如何評判“好的公司治理情況”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四、建議與對策
(一)國家層面
1.深化ESG研究,推進ESG框架建設
我國目前對于ESG研究時間尚短,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較多研究空白等待學者進行探索和挖掘。只有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理論研究基礎后,才能更好推進我國ESG報告框架和評級體系的構建??梢越梃b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部分,并結合我國當下市場情況和企業特質進行“本土化”,形成屬于我國的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ESG框架。
2.明確披露標準,強調G領域重要性
對于我國目前多數企業而言,ESG報告的披露都是自愿進行的,報告內披露的內容大多數也由企業自行決定和選擇,比較寬松,也就很難反映出企業的真實情況。明確ESG報告的披露標準可以提高企業報告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也降低評級機構搜集企業數據的困難程度,為出具科學的評級結果奠定基礎。另外,由于ESG在我國是自上而下推動的,所以如果能夠在推動之初就不只將重點聚焦在環境(E)和社會(S)因素,而且能夠明確公司治理(S)在ESG中的定位和重要性,就能從國家層面緩解側重的產生。
(二)評級機構層面
1.完善評級體系,優化評價方式
目前我國雖然已有商道融綠、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中財大綠金院等機構制定出的ESG評級指標體系,但也都尚處在摸索和不斷完善的階段。對于E、S領域已有較為成熟且公認度較高的指標可以借鑒,而對于G領域目前尚待進一步優化的指標,要自主尋找問題解決。公司治理領域的很多問題都很難直接觀測,并且也難以通過定量指標加以衡量,要通過不斷聚焦公司治理的實質,盡可能持續改進和優化相關評價方式。評級機構可以創新評級方式,或者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實地對企業開展調研,運用大數據和數字化方式對企業公司治理情況進行監控,改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的方式以提高評價的精準度[3]。
2.加強機構間合作,提高評級信度
由于不同評價機構之間制定的評級體系存在差距,導致不同評級體系指標之間相對性較差,投資者在面對同一企業不同評級機構出具的不同ESG評級時難以抉擇,并據此進行投資判斷。針對這一現象,機構之間可以加強合作,對于各自評定過程中的則重點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既能形成機構之間的互助關系,打造秩序優良的競爭環境,也能提高評級的信度,使評級結果達到更好的一致性。
(三)企業層面
1.嚴格履行標準,如實披露情況
企業在對自身情況披露時,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在報告中盡可能如實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管理情況。在標準尚未嚴格規定的時候,企業在報告中確實存在較為靈活的空間,對實際情況一定程度的隱瞞和美化反而會營造企業經營正常、治理良好,盡到了企業應盡的對于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承擔的義務,也會一定程度太高投資者對于企業期望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企業發生問題,就會帶來巨大損失,而且也不利于營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
2.自覺履行義務,促進企業發展
在目前尚未強制企業進行ESG報告時,企業也不能因此就只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利益的增長和股東價值的最大化上,要在沒有監督的條件下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和為社會作出貢獻,并且要注重對公司內部的治理,既要保證股東的合理權益,也要顧及企業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讓企業井然有序運行,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也降低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需要承擔的風險。
結語
本文從傳統信用評級體系與ESG評級體系、國內外ESG發展過程及現狀兩組對比入手闡述ESG領域的研究概況,又從公司治理理論入手闡述ESG評級體系中G評級的理論依據,再分析ESG評級中G評級在目前發展中遇到的困境以及造成的原因,最后針對目前我國ESG發展情況和G評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國家、評級機構和企業三個層面入手提出有針對性建議,冀望我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起ESG評級體系,也期待越來越多企業自覺保護環境、承擔社會責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支撐ESG的三大理論支柱[J].財會月刊,2021,(19):3-10.
[2]? ?R Gibson,Krueger P, Riand N,et al. ESG Rating Disagreement and Stock Returns[J].Swiss Finance Institute Research Paper Series,2019.
[3]? ?鄒洋,劉賢偉.ESG中“G”的定位與難題——由PG&E申請破產引發的思考[J].當代經理人,2020,(3):20-24.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