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8年的調研數據,實證檢驗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加入相關控制變量且進行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然成立。進一步分析表明,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工資性收入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且互聯網使用通過信息渠道效應這一作用機制來影響農戶家庭收入。因此,進一步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加快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與運用,對于農戶家庭增收和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使用;農戶收入;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7-024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57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Farmers’ Family Income
WANG Tai-q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Using the survey data of CFPS2018,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farmers’ family incom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et us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family income. After adding relevant control variables and robustness test, this conclusion is still valid.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net use pl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farmers’ family wage income, and Internet use affects farmers’ family income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channel effect.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improving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and accelerat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Internet use;Farmers’ income;Rural economy
作者簡介 王太清(1997—),男,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收稿日期 2022-09-05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的關鍵階段,培養農民造血能力,提高農戶家庭收入,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加呈現出放緩的趨勢,加之新冠疫情的影響,對我國城鄉經濟均產生了巨大沖擊。在當前時期下,如何穩定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值得重要關注。
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結果,截至2021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4億人,約占全體網民的27.6%,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廣泛普及,能夠極大降低農戶獲取信息的成本,同時由于互聯網信息的多樣性、時效性等特點,使得農戶能及時了解到最新最全的市場動態,有效克服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幫助其做出更優的生產經營決策。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強化農民數字素養,促進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廣泛應用。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研究互聯網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及如何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綜述
當前學者們首先是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陳蕾等[1]實證研究表明,農村金融會顯著促進農戶家庭收入的增長,且正規金融的促進作用要優于非正規金融;柯煉等[2]提出土地流轉行為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該影響主要體現在發生土地轉出行為的農戶家庭,對土地轉入農戶的收入影響并不顯著;陳如靜等[3]利用實地調研數據發現,家庭資本、人力資本以及自然資本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生產經驗越豐富、種植規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以男性為戶主的家庭更容易獲得較高收入;譚燕芝等[4-5]基于各省市面板數據研究發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其次在農戶收入差距的研究方面。高強等[6]利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研究發現,農業補貼對農戶的增收效應存在個體異質性和區域異質性,而農業補貼增收效應的異質性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農戶收入差距;朱永甜等[7]通過調研數據實證研究發現,易地扶貧搬遷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易地扶貧搬遷能有效縮小農戶間的非農收入差距;劉新智等[8]指出,農地轉出行為會擴大農戶間的收入差距,而農地轉入則會縮小這種差距,但整體上農地流轉行為加大了農戶間的收入差距;單德朋等[9]研究指出,農戶創業水平的提高會通過擴大農戶間的工資性收入差距,進而導致農戶間的整體收入差距加大。
關于互聯網對農戶家庭收入影響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金曉彤等[10]研究發現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提高農村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農戶收入。秦芳等[11]利用全國調研數據研究發現,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農村電子商務通過提升農村創業水平、增加農戶非農就業、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來促進農戶收入增長。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歸納整理可以看到,學者們對如何促進農戶家庭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以及農戶間收入差距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但關于互聯網對農戶家庭收入影響的研究仍相對較少。較之前的研究,該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一是探究了互聯網這一重要因素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并進一步探究了其對于不同收入類型的異質性影響;二是深入分析了互聯網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作用機制。
2 數據變量說明與模型構建
2.1 數據來源
該研究使用的微觀數據為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簡稱CFPS)于2018年收集到的全國數據。CFPS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織并實施的2年一次的追蹤調查數據。該調查覆蓋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成人、少兒、家庭和社區4個板塊來調查家庭樣本中的全部家庭成員,因此具有較高的全國性和代表性。經過對CFPS2018全樣本的篩選,最終獲得有效農戶樣本9 078個。
2.2 變量說明 變量說明與描述性統計見表1。
2.2.1 被解釋變量——農戶家庭收入。選取CFPS問卷調查數據中“全部家庭純收入”來進行衡量,在實證檢驗時取對數處理。同時,該研究還將根據問卷中的具體收入類型,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他收入,來研究互聯網使用對不同家庭收入類型的影響。
2.2.2 解釋變量——互聯網使用。選取CFPS問卷中的問題“是否使用電腦上網”來進行衡量,若回答為是,則視為使用了互聯網,賦值為1;若回答為否,則視為未使用互聯網,賦值為0。同時,選取問卷中的問題“是否移動上網”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的替換變量,進行后續的穩健性檢驗。
2.2.3 控制變量——分為個體特征控制變量和家庭特征控制變量2類。其中,個體特征控制變量包括農戶個體的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務工經歷、健康狀況;家庭特征變量包括農戶家庭的人口數、創業情況、擁有汽車、出租房屋、出租土地、出租其他資產、家庭金融產品、幫他人務農、家庭成員外出打工。
2.3 模型構建
由于該研究的被解釋變量“農戶家庭收入”為連續變量,因此通過構建對數線性回歸模型來檢驗互聯網使用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具體形式如下:
logFincomei=αi+βiInterneti+δ8Xi+εi(1)
式中,Fincomei表示第i位農戶的家庭純收入;Interneti表示第i位農戶是否使用了互聯網;Xi表示控制變量,包括個體特征控制變量和家庭特征控制變量;εi為隨機誤差項并服從正態分布。
3 實證分析
3.1 基準回歸分析
表2展示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村家庭收入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
表2中(1)列為在未加入控制變量時,核心解釋變量“互聯網使用”對被解釋變量“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從數據可以看到,在未對其他變量進行控制時,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不使用互聯網的農戶相比,使用互聯網的農戶其家庭收入會高出40.68%。
表2中(2)、(3)列為依次加入個體特征控制變量和家庭特征控制變量后,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從數據中可以看到,通過加入相關控制變量,核心解釋變量“互聯網使用”的影響系數有所下降,但模型整體的R2則顯著提高,說明在加入相關控制變量后,模型的解釋能力更優,檢驗結果更具有可信度。因此,互聯網使用對于農戶家庭收入會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互聯網使用每提高1單位,農戶家庭收入將會增加16.45%。
從表2列(3)數據可以看到相關控制變量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
在個體特征方面,農戶的年齡以及性別不會對農戶家庭收入造成影響;農戶的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務工經歷均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原因可能在于這3種因素反映了農戶的人力資本,身體健康的農戶不但能有效減少家庭的醫療開支,同時越健康的農戶無論是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還是務工求職上都更具有持續性,學歷越高的農戶往往能夠具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家庭的生產經營或外出務工求職上更具優勢,而具有務工經歷的農戶,更可能會積累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經營經驗,從而提升家庭的收入水平?;橐鰻顩r同樣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與未婚農戶相比,已婚農戶的家庭收入會高出18.42%。
在家庭特征方面,農戶的家庭人口數會對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人口每多出1人,會使農戶家庭收入提高6.25%,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人口的增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的收入來源;農戶家庭中有成員從事個體經營或開辦私營企業,即進行創業活動會顯著提高農戶家庭收入;農戶家庭的汽車擁有情況也會對收入造成顯著影響,與沒有汽車的農戶家庭相比,擁有汽車的農戶家庭其收入會高出36.59%;出租房屋、出租土地、出租其他資產均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原因可能在于,通過進行資產出租活動能夠獲取更多的租金收入,擴大家庭收入來源,從而提升家庭收入;農戶家庭持有金融理財產品對家庭收入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其原因可能在于持有金融理財產品的農戶家庭具有更高的風險意識和偏好,因此會更可能通過投資等金融活動來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家庭有成員外出打工能夠拓展農戶家庭的收入渠道,是家庭獲取更多的工資性收入,進而促進農戶家庭收入的提高;幫其他農戶務農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
3.2 穩健性檢驗
該研究運用變量替換法來對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以確保結論的準確性。具體而言,將核心解釋變量“電腦上網”替換為與之相似的變量“移動上網”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從表3數據可以看到,在將核心解釋變量“電腦上網”替換為“移動上網”之后,其對于被解釋變量“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依然顯著,且系數符號與替換前一致,說明該研究結果穩健,即互聯網使用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3.3 異質性檢驗
該研究分析互聯網使用對不同家庭收入的影響,鑒于數據可得性和有效性,該研究列入了5類家庭收入類型,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將其分別代入模型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數據可以看到,互聯網使用對于家庭的工資性收入最為顯著,而對于其他收入類型的影響并不顯著,互聯網使用每增加一單位,會使農戶家庭收入提高約46.47%。其原因可能在于,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下的重要信息獲取渠道,能有效降低信息門檻,克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戶通過使用互聯網,可以獲取更豐富的就業信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拓寬收入來源,也能通過網絡平臺或自媒體積累社會資本,拓展用戶范圍,促進家庭農副產品的銷售,因此對家庭的工資性收入更加明顯。
3.4 作用機制分析
在數字信息時代,互聯網具有強大的信息渠道效應,它能夠降低信息獲取門檻,使用者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獲取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且通過將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進行對比,能夠幫助使用者更好地判斷,克服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對于農戶而言,通過使用互聯網,不僅能夠使其接觸到更多的客戶,積累豐富的社會資本,同時能讓其了解到不同客戶對于產品或服務的不同需求,從而幫助其提高銷售效率,提升銷售收入。此外,互聯網還能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創業信息,幫助其發現商業機會,如農村自媒體創業等,增加農戶的收入渠道。因此,該研究對互聯網所具有的信息渠道效應這一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檢驗。選取CFPS問卷中的問題“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重要性”來衡量這一機制,該問題的回答分為1~5這5種重要程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將其放入模型中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5。
從表5數據可以看到,在保持對相關控制變量控制的基礎上,核心解釋變量“電腦上網”對信息渠道效應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信息渠道效應也會顯著促進農戶家庭收入。因此,互聯網的信息渠道效應為互聯網使用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作用機制,農戶通過使用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渠道效應提高了農業生產銷售效率,促進了農戶的就業創業行為,進而是農戶家庭收入得到提高。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該研究利用中國家庭最終調查CFPS2018年的調研數據,實證檢驗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互聯網使用會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互聯網使用每增加1單位,農戶家庭收入將會提高16.45%,且該結論通過了穩健性檢驗。進一步的異質性分析表明,互聯網使用對于農戶家庭工資性收入的影響最為顯著,而對于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影響均不顯著。此外,還探究了互聯網使用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互聯網使用通過信息渠道效應這一作用機制來影響農戶家庭收入。因此,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農戶家庭收入的增長?;谝陨辖Y論,得出以下政策啟示:
(1)加強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與完善,提升農村地區網絡通信服務質量。使農戶能夠使用且愿意使用互聯網技術,簡化并優化互聯網技術的使用門檻,讓農村地區的男女老少都能享受現代化數字技術帶來的信息效應和經濟效益。
(2)探索數字經營模式。充分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相結合,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村,利用互聯網技術帶動農業生產和銷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經營多形式、多種類的農戶自媒體,從而更廣泛地宣傳“三農”文化,吸引更多投資,鼓勵年輕勞動力返鄉創業。
(3)開展數字技術培訓。加強農民的數字素養,使農戶能夠掌握并熟練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拓展數字信息技術的使用場景,著眼于解決“三農”實際問題,讓互聯網技術能夠有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蕾,蔡雪雄,古洋洋.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與農戶收入增長[J].財貿研究,2022,33(2):42-51.
[2] 柯煉,汪小勤,陳地強.土地流轉與農戶收入增長:基于收入結構的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127-137.
[3] 陳如靜,鄭少鋒.資本稟賦、專業化生產程度與農戶收入:基于山東省壽光市的調研數據[J].世界農業,2022(4):109-119.
[4] 譚燕芝,姚海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戶增收效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1,33(9):91-102.
[5] 趙斌杰,李春園.鄉村振興戰略下內蒙古農村產業融合對農牧民增收的影響機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2):235-237,279.
[6] 高強,曹翔.農業補貼、資源稟賦與農戶收入差距[J].財政科學,2021(12):66-80.
[7] 朱永甜,余勁.易地扶貧搬遷對農戶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陜南三市1680份農戶數據[J].資源科學,2021,43(10):2013-2025.
[8] 劉新智,周韓梅,王小華.農地流轉縮小農戶收入差距了嗎?——基于CFPS的微觀證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4):501-510.
[9] 單德朋,張永奇.創業對農戶內部收入差距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1,35(3):93-101.
[10] 金曉彤,路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居民增收[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44-52.
[11] 秦芳,王劍程,胥芹.數字經濟如何促進農戶增收?——來自農村電商發展的證據[J].經濟學,2022,22(2):59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