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治理現代化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涵,當前要找準鄉村治理的關鍵短板,厘清影響鄉村治理質效的主客因,發揮涉農高校的思政力量優勢,補齊基層治理現代化短板,校地共同探索“黨組聯建、思政助力、雙送下鄉、雙元共育”的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助力鄉村盡快走出發展瓶頸。
關鍵詞 鄉村治理現代化;黨組聯建;思政助力;雙送工程;雙元共育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7-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59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ZHANG Jian
(X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key shortcomings of rural governance, clarif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govern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ength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jointly explore the road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joint construction of party grou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 double send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dual co-education”, to help rural areas get out of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Joint construction of party group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Double delivery project;Dual co-education
作者簡介 張見(1969—),男,江蘇睢寧人,碩士,副教授,從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4-21
2022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農業界政協委員時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全面振興把脈指向。一直以來,我國特別重視鄉村經濟建設,愿意下大投資,鄉村經濟增長較快,但鄉村發展的其他方面則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出現了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歷史經驗表明,僅靠拉抬經濟帶動其他方面,或寄希望于經濟增長后的福利“滲漏”是解決不了鄉村全面發展問題的,必須一體化布局,統籌鄉村各個方面發展。
1 找準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短板
鄉村要富,鄉村要美,鄉村還要文明;鄉村富、鄉村美不僅要“口袋富”“村容美”,也要“富腦袋”[2]、“壯骨架”“美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找準鄉村治理進程中的短板,要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鄉村法治化等方面加大氣力,多元聚合一體化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1 農村基層黨組織抵御風險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強
鄉村黨支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斗堡壘,是群眾慣于依靠的村級基層組織,是村民抗拒各種風險、抵御各類自然災害、解決重大問題的主心骨,更是實現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強政治保證。但隨著鄉村空心化的形成,大量的勞動力外溢,以及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黨基層組織建設、組織能力不斷暴露出弱點,致使關鍵陣地出現豁口,鄉村黨支部顯露出不能適應條件變化的癥狀,主要表現有:黨建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黨建經驗不足[3],掌握黨的理論水平不夠,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不到位,主要負責人個人決策的多,集體決策少,決策不能體現最大共識;兩委主要同志教育經歷簡單,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除外);缺少市場經濟大潮的歷練,當市場條件快速變化時拿不出有效應對措施,尤其是經營風險或遭遇自然災害出現時,缺乏帶領轄區內各類農業合作社走出困境的實招硬招。
部分鄉村兩委成員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懶政不作為、漠視群眾利益,忽視農民權益,早已忘掉主動干事、勇于擔當、敢于扛責的政治使命,有的素質不高、能力不強,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村兩委習慣于憑經驗慣例解決新問題,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當輿情出現時,村兩委反應遲緩,缺乏快速應急反應機制,相互推諉扯皮,不能匯聚攻堅克難的強力,不能依法依規妥善消解輿情,僅靠鄉賢能人周旋調解,解決問題思路老舊,效率低下,往往錯失解決問題的時機,使本不該擴大的輿情出現反復和無法收拾。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保護,群眾有看法、有意見。凡此種種,無疑拉低了村干部的威信,疏遠了與群眾的距離,損害了基層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形象。
1.2 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漏點仍在,制約鄉村文明全面美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的思想道德認知較大程度依賴于鄉風民俗熏染,伴隨著社會的深刻轉型,代代流傳的淳樸民風也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逐漸散失,由于缺少善于從事公民道德教育的專業人士援助,鄉村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存在較大漏點,鄉村先進文化建設明顯落后于其他方面,婚喪嫁娶等移風易俗阻力很大,富了“口袋”空了“腦袋”尚未扭轉,“壯骨架”“精神美”面貌改善任重道遠。提升鄉村居民思想道德水準,要加大文化扶植力度,補齊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乏力的短板,還要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發揚優良家教家風,留住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塑造文明清純鄉風,抵制不良陋習,封堵精神文明建設的漏點。
1.3 法治意識基礎薄弱,制約“三治一體”水平提升
“楓橋經驗”的基層治理智慧在中國鄉村治理進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從民主決策破題基層矛盾,到民主法治與服務意識的基層治理精髓提煉[4],“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始終是推進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最佳路徑。自鄉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空心村落形成后,實際參與鄉村自治的主體嚴重缺失,中堅力量也無法在鄉村完成傳習清淳民風、教化后代的規約,老輩村民們仍舊習慣于“無訴”生活。盡管法治思想早已進入鄉村,但“厭訴”通識制約著村民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個人合法權益,普及法、學懂法、用好法需要專業人士長期駐村援助。加之極個別村委以權代法、專斷或獨斷壓制鄉村民主法治氛圍,民主法治精神得不到大力彰顯,官僚化、家長制作風和做派不斷弱化鄉村兩委在基層的中心地位,不難看出,鄉村綜合發展相對較晚的地區,“三治融合”治理存在明顯短板,鄉村治理基礎弱、難點多依舊是制約“三治一體”水平提升的關鍵卡點。
2 涉農院校思政力量助力鄉村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2.1 培根鑄魂“王牌”黨組織,能夠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涉農高校思政黨總支在學校黨委和紀委直接領導下,黨組織建設規范科學。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結合思政教師黨員特殊育人使命,在組織制度、紀律建設等方面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始終堅持先進黨性鍛造,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筑牢各種防線,成為高校培根鑄魂“王牌”黨組織,在立德樹人中勇扛責任走在前,能夠真正發揮黨總支的模范帶頭作用。
2.2 思政教師黨員理論優勢明顯
思政教師大多受教于馬克思主義一二級學科相關專業,具有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背景,學歷、職稱高,理論基礎和教學功底扎實,長期擔任學校業余黨校講師,善于講黨課、授理論。大部分教師法學碩博畢業,有的做過兼職律師,有的擔任過普法大使和政策宣講員,有著豐富的法律政策宣講經驗。予農,思政教師熟知精準扶貧機制,善抓“扶貧、扶智、扶志”三結合重點,懂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預防規模化返貧重要性。予生,最知育人重在育心,盡早扶志,能夠勝任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3 農業教師也是思政工作能手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思政力量助力“三農”發展領域幾乎是盲區。時代發展給廣大思政教師提供機會和展現才智的舞臺,“3.18”講話之后,涉農高校牢記立德樹人目標任務,落實“三全育人”要求。高校課程思政就是瞄準人才培養需要,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項教改舉措,這種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結合的教改實踐,讓涉農專業教師個個練就了“雙師”好身手,在助力產業振興、行業振興同時,也能給涉農專業的大學生思想植入“愛農、事農、興農”種子,使其扎根于“三農”事業。
3 探索思政力量注入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
3.1 校地基層黨組織聯建,支委互結對子
校地基層黨組織聯建主要目的是建強鄉村基層黨組織,發揮鄉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強化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夯實基層政權,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4],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
3.1.1
建立校地組織聯誼機制,夯實基層政權。讓基層人民群眾始終滿意信賴是鄉村黨支部不懈的奮斗目標。因此,建強黨組織就成為校地黨組織聯建的重要目標[5]。校地基層黨組織聯建共建要發揮雙主體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作用,合作愿望要強烈、工作作風要務實是前提,這樣查擺問題才能不遮不掩,落實負面清單問題才會不折不扣。校地聯建堅持問題導向,立足長久,引入戰略思維,依法依規遵章實施整改,主要健全基層組織、建立和完善制度單項。重點建設好“三會一課”單項,落實好“黨員領導干部過雙重組織生活”單項,高質量開好“民主評議黨員”單項等。加強黨員的思想教育,了解黨員的思想狀況和工作表現,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黨員發展中堅持標準,積極培養,推行黨員發展公示制度,確保黨員發展的質量和程序嚴格。嚴格組織生活,加強與實際工作的聯系。建立思政教師黨員鄉村“工作坊”,為思政力量注入地方組織建設構筑陣地。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的活動方式和工作方法,求真務實,做好鄉村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強村兩委班子,始終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協助基層組織健全村干部后備人才選培機制,選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扎根人民的后備干部,提升治理能力和工作水準。
3.1.2 建立校地黨員共同聯系農戶制度,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思政教師黨員與村支部支委黨員結對,共同對接村民小組農戶,一體化提升鄉村法治化水平[7]。鄉村治理法治化重點是實現鄉村善治,而鄉村善治的重點工作是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有效履職,多途徑法治教育、多元法律服務供給滿足農民的法律需求,通過校地黨員結對并聯系農戶制度,規范鄉村權力建設,厚植鄉村法治政治根基,強化法律村規有效實施,為善治構筑政治保障。思政教師黨員以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為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找準鄉村治理難點,摸清發展困境原因,尤其是農村居民的合理需求和正當關切,協調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做好政策解釋和安撫工作,激勵村民投身鄉村治理事業,激發實現共同富裕干勁。此外,校地基層組織啟動基層治理數字平臺聯建項目,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探索適合鄉情的基層治理現代化路徑,為上級政府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提供基本依據。
3.2 實施“雙送工程”,給鄉村振興插上思想科技雙翅
3.2.1
思政教師黨員送思想下鄉。農業現代化,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先進思想要先行。掌握理論就掌握主動,思想下鄉旨在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兩委理論水平、黨員和基礎群眾思想覺悟,這是一場思想轉變和理論水平提升的工程,高校思政教師理應充當行動先鋒,做基層黨建的幫扶者、農民思想引路人,為科技興農注入思想的靈魂,給基層治理現代化插上理論的翅膀。高校思政教師深入鄉村底層,駐兩委、進農家,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成果,解讀黨的十九大以來重要會議的精神要旨,尤其是講透黨中央一號文件、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推進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讓鄉村居民深切感受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革命情懷,帶領14多億人民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實現中國夢的豪情壯志。在先進思想的引領下,基層黨組織領導下,鄉村居民凝心聚力,奮力作為,辦好自己的事情,講好共同富裕的故事,共創美好鄉村未來。
思想下鄉重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三治一體”發展[8]。目前,鄉村文化振興依舊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短板,要特別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振興著力于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繁榮鄉村文化,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思政教師運用多種有效方式和手段,向鄉村居民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現實意義,著力引導村民于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習慣,重視優良家風的熏染與傳承,注重家教,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9],與村兩委一道抓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文明創建工程,培育文明鄉風,校地組織共同描繪“形實魂”兼具的鄉村振興新畫卷。讓愛國深情根植職業農民,讓敬業精神常駐心間,讓誠信撐起做人根本,讓友善之愛遍布鄉村,讓文明新風遍灑鄉村大地。思政教師積極融入鄉村“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工作中去,助力基層構建法治化多元實踐主體,助推“三治”融合發展,培育鄉村法治化理念。與村兩委一起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彰顯民主法治精神,貫徹良法善治理念,破解鄉村基層治理的難題,走出思想困境,打造縣域法治化樣板區,開創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新局。
3.2.2
農業教師送科技下鄉。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鄉村振興離不開發展產業。開創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局面需要基層黨組織引領和農業教師的支援,農業教師是鄉村振興中必需物質積累的科技保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強勁力量。一直以來,農業教師代表著推動“三農”現代化的先進生產力需要,代表著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代表著農民根本利益的價值訴求,與農戶相結合是農業教師的優勢,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情誼,是農民最信任最可靠的朋友,是農戶發家致富的希望。廣大農業教師根在“三農”,從農業院校畢業后,扎根基層多年,深耕“三農”,與“三農”情深義重,真正把論文寫在綠色大地上,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苦干實干,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得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3.3 辦好思政鄉村大課堂,做美綠色文章
3.3.1
培養“愛農、事農、興農”人才,確定涉農院校思政課教改的新方位。科技興、農業興,人才旺、鄉村旺。新征程上,涉農院校承擔著科技興農和培養新型“三農”人才的時代使命,農業大學生是推動我國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潛在力量,掌握著最新的理論知識與技能,鄉村振興戰略有了大學生的加盟,會有更強勁的發展動力,想要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就要激發學生的責任情懷。據此,培養“技精德正”“三農”情懷深厚的鄉村振興奮斗者,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方向,也是思政課教改的新方位。思政課教育改革重在培育“知行合一”的新生代,思政教師以“言傳身教”助力鄉村一線工作[6],“以師帶生”心系鄉情民情,全力保證脫貧攻堅成果,共促鄉村全面振興。
3.3.2
根植“三農”情懷,上好涉農院校新生入校第一課。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要盡早,從入學教育開始[9]。大學新生入校思想猶如白板,要抓住這一最佳時機對新生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邀請農業企業高管進校專題宣講,開展校企雙元共育,邀請知名校友返校交流,建立增信互助機制,透過鄉村的現實去了解真實的鄉村,認識到鄉村舞臺大有可為,自己就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棟梁之材,從而熱愛自己的專業。上好大學生入學第一課,確立其職業理想,培植職業意識,根植“三農”情懷,走穩入學第一步,為他們扣好職業發展的第一粒扣子。
3.3.3
搭建鄉間地頭大舞臺,放飛“三農”夢想。思政課教師是培根鑄魂的工程師,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力軍,培育“三農”新人,思政課不能僅僅停在課堂上、校園里,還要根據“三農”人才需要將課堂移至鄉村,在田間地頭搭建起思政課大舞臺,把思政課開在希望田野上,師生共著綠色文章。扎根“三農”沃土,培養留得住的鄉土人才,讓大學生懂得如何尋夢和怎樣圓夢,牢記青春是用來奮斗的,懂得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義無反顧地奔向廣袤大地,思政課跟上大學生和社會需要,駐留鄉間田頭,給大學生圓夢“三農”插上理論的翅膀。
在推進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地過程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城市有著明顯不同,鄉村治理現代化不該留有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痕跡,城市治理現代化不是鄉村的模板或翻版,而是要立足鄉情,走一條適合并具有鄉村發展特點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起點,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匯聚起勢不可擋的強大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可逆轉大勢下,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廣域下砥礪奮進,夯實自治根本、法治保障、德治支撐的“三治”融合基礎,踐履“四化理念”和“三治”融合[10],構建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EB/OL].(2022-03-06)[2022-03-25].http://www.news.cn/2022-03/06/c_1128443977.htm.
[2] 郁靜嫻.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N].人民日報 ,2020-11-06(18).
[3]? 樊盛林,劉暢.鄉村振興視域下法治鄉村建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為例[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0(5):51-59,64.
[4]? 項菁.“楓橋經驗”:基層治理智慧在中國鄉村的積極探索[EB/OL].(2021-06-07)[2022-03-25].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6-07/9494144.shtml.
[5]? 張小玲.地方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實踐育人對接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和實施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8):251-254.
[6] 熊學藝.在思政課堂上講好鄉村故事[EB/OL].(2022-04-14)[2022-04-25].http://www.rmlt.com.cn/2022/0414/644754.shtml.
[7]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002).
[8]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40.
[9] 張見.抓住入學教育良機 培植生涯規劃意識[J].江蘇教育,2009(6):35-36.
[10] 鄭家昊,楊秀措姆.論新時代鄉村治理新格局的構建:兼論“三治體系”與“四化理念”的關系[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