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佳 陳建都
摘? 要:小郁竹藝價值的轉變是“郁匠”與“環境”在不同時代下互動的產物,它的轉變受不同時期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運用藝術人類學理論和方法,在調研過程中,采用實地考察法、訪談法和文獻法,對小郁竹藝的演變和價值進行研究,揭示了小郁竹藝價值從以實用性為主到以藝術性和文化性為主的轉變的現象和原因,表明手工藝的價值主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有所不同,價值的凸顯與暗淡體現了手工藝的興衰。在后工業化社會,小郁竹藝需做出適當轉型,通過設計創新、運用現代設計語言,滿足當代消費者的藝術和文化需求,從而提高經濟價值,促進其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小郁竹藝;價值轉變;藝術人類學;發展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肇慶學院校級科研基金“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傳統手工藝價值研究”(504/2021011819)研究成果。
小郁竹藝是湖南省益陽市的傳統手工藝,也是湖湘大地特有的工藝,至今已上千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文化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益陽林業發展史》記載:“唐宋時期,益陽小郁竹藝和水竹涼席就已馳名中外,形成了濃厚的竹文化。”[1]《益陽縣志》記載:明初小郁竹藝成為益陽主要行業,手工作坊遍布城區大街小巷,年產量在十萬件以上[2]。“小”,指材料和尺寸上,采用直徑不超過 5cm的麻竹來制作家具和家居用品。“郁”為當地方言,指將竹材火烤受熱,使其纖維軟化,在外力作用下使之彎曲、塑形,制成所需構件,是小郁竹器的核心和精髓工藝[3]。“郁”也是小郁竹藝的核心工藝,包括郁彎、郁架和竹枝壓花等特色工藝,是工業化生產難以替代的工藝。小郁竹藝指的是郁匠以麻竹和毛竹為材,經取材、備料、郁彎、郁架、裝配、裝飾等五、六十道工序制作品類豐富的工藝,以滿足不同時期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實用、藝術、文化、經濟等價值。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小郁竹藝的主體價值也隨著發生變化,體現了手工藝價值與時代背景和時代需求的關系。因此,手工藝也應根據當代社會背景和消費者需求進行適當轉型,以促進傳承和發展。任何藝術都包含有技藝, 對技藝認識的角度也是多樣性的[4]。本文采用藝術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傳統小郁竹藝及其價值的演變,將小郁竹藝置于當地的社會文化語境和時代環境之中,研究它在不同時代變遷下的工藝、產品、裝飾和價值的變化[5]。進而,結合當前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考察小郁竹藝發展現狀,探索小郁竹藝的轉型發展方向,以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振興。
一、農業社會背景下的發展
(一)實用價值
根據訪談和文獻資料得出,小郁竹藝產生發展的背景是農業社會,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是主要的經濟模式,手工生產的竹藝與這一社會背景相適應。當時社會生活水平總體不高,人們的需求主要是實用性的生活用具。益陽的安化縣和桃江縣竹類資源豐富,能為小郁竹藝提供物質材料基礎,其中安化縣竹類資源的特點是盛產麻竹,且強度高、肉壁厚、耐用性好,是小郁竹藝的主要用材;桃江縣則是盛產毛竹,能夠用于制作小郁竹器的零部件。在運輸渠道上,資江河流經益陽,益陽位于資江河下游,竹材經資江河從安化和桃江等地運送而來,又能經資江河銷售到武漢、南京等地,這為小郁竹藝原材料的獲取、材料防蟲處理和竹器銷售提供了一條天然水道。優質易得的材料資源、便利的運輸渠道和人們的物質性需求為小郁竹藝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個時期,郁匠(指從事這項工藝的工匠)依托于益陽獨特的地緣優勢和社會需求,探索和發展了小郁竹藝。郁匠以當地盛產的麻竹和毛竹為材料,運用小郁竹藝制作了四方凳、靠背椅、四方桌、書架等日用家具,輔以花格工藝制作不同圖案配件,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實用型產品的需求。
(二)經濟價值
郁匠以竹子為材料,運用小郁竹藝,將竹子制作成滿足日常物質性需求的家具,符合農業社會背景下消費者的實用性需求。與木家具相比,竹制品價格較低,被當地人所重視。因此,竹器逐漸流傳,市場也越來越大。小郁竹藝作為謀生方式,能為郁匠帶來一定收入,加上就業選擇少,小郁竹藝吸引到了較多的人學藝,使得小郁竹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工業社會初期發展鼎盛
(一)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具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拉動經濟增長政策,扶持手工業生產,擴大外銷。政府的扶持促進了小郁竹藝在1960至1970年代發展至鼎盛,體現在郁匠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為增加收益、提高制作效率和產品檔次,積極主動地研究并制作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以及建立新的組織模式和新的銷售模式,使得小郁工藝更加精進、竹器的功能更加豐富、檔次增強、生產效率極大提高,頗具規模,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在工業社會初期,工業化發展程度不高,手工業制品仍然具有很大市場。1955年左右,政府二輕局將郁匠家庭手工作坊進行集體化改造,成立了“益陽竹器廠”,同時減免稅收,至少有七八十位郁匠加入了該竹藝廠。為了提高竹器檔次和制作功效,在部門設置上,該竹器廠由技術革新部門、備料車間、成品制作車間、設計部門、管理部門和銷售部門組成。其中,技術革新部門主要負責研發車節機、銷釘機、壓片機等設備供備料車間使用,壓片、竹釘和竹面等半成品被批量化生產,提高了制作效率;備料車間負責批量化生產壓片、竹釘、竹面等零部件供成品制作車間的郁匠師傅領用,以提高制作效率;設計部門負責研究新工藝和新產品,以提高產品檔次;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監管產品質量、材料等工作;制作的竹器由銷售部門統一銷售。這一分工模式,使郁匠能更專注于工藝和竹器的研發、制作,精進和豐富了工藝和竹器的功能、種類、樣式。
在工藝革新上,從對國家手工藝大師劉宗凡師傅的訪談中了解到,在國家政策和經濟驅動的影響下,為提升竹器檔次、增加產值,益陽傳統竹藝廠曾派出劉大師等人外出學習新技術。在這一時期,發明了四大新工藝,分別為翻簧工藝、硝酸著色、竹青貼面和竹枝壓花,豐富了小郁竹藝工序,提高了小郁竹器檔次和藝術價值。翻簧工藝和竹青貼面體現在對小郁家具“面板”等部位的改進,使面板部位更加精細化和工藝化。硝酸著色工藝體現在對竹材顏色的改進,經過這項工藝處理,小郁竹器能出現古色古香的色感,同時兼具穩固耐用性。傳統的花格工藝是榫接而成,上手難、工藝復雜、費勁大,竹枝壓花工藝指的是將竹枝火烤受熱彎曲成形,根據實際用途可制作成各種圖案,如蘭草花、鳳凰尾、喇叭花、雙耳形等,簡化了花格工藝的制作流程和難度。這項工藝的出現使小郁竹藝的裝飾圖案更具民俗性、藝術性和文化性,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項工藝。
(二)遠銷國外的經濟價值
工業化初期,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支持下,為增加創收、賺取外匯,郁匠自主研發了具有新工藝、新功能、新形制、新裝飾的竹器,如燈具、小兒拖車、洗臉架、屏風、衣架、活動桌椅等,并且出現了更為精致、美觀的高檔家具。益陽竹器廠的創辦和創收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收入,也吸引了安化、羊角塘、大橋等周邊縣區成立自己的竹器廠,每個廠職工近百人,產品也曾出口[6]。多家竹器廠成立,小郁制品遠銷國外,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從業者眾,體現了郁匠和小郁制品對這一時期的生產屬性、社會需求、國家政策的適應性。
三、工業化社會下走向衰退——實用、藝術、經濟價值沒落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化機器生產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工業化批量生產的產品嚴重沖擊了手工制作的小郁竹器,實用性價值的小郁工藝難以與大批量工業化產品相競爭。因此,很多郁匠難以應對市場規律的挑戰,改行它業,尋求其它謀生方式。加之,小郁工藝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地域封閉性,這也意味著傳承范圍的限制。直至20世紀70年代,小郁工藝的傳承范圍仍被限定在益陽本地及其周邊地區,導致郁匠群體很難擴大,工藝不能傳播到其它竹產地。由于小郁竹藝工藝復雜、難度高、經濟效益低,沒有年輕一代來學習這項工藝,導致青黃不接。
小郁竹藝在工業社會背景下走向衰退,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環境和人們需求的變化,以及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逐漸發展,人們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國家發展重心轉移,對益陽竹藝廠不再提供外貿補貼。另一方面是小郁工藝本體的手工生產屬性和機會成本高,使得小郁制品在價格上難以與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產品競爭,其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再占有市場優勢,甚至處于市場弱勢。諸多原因導致竹器廠的產值和經濟效益變低,小郁經濟價值大大減少,竹器廠陸續倒閉,小郁竹藝只能重回到個體手工作坊生產方式。如果不是因為少數郁匠的堅守和國家21世紀后的市場介入和扶持,具有實用性、藝術性和文化性的小郁竹藝很快便會走向消亡。
四、后工業社會下維持現狀——獨特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21世紀后,在國家和地方政府話語體系和相關情景系統的營造下[7],如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振興手工藝、非遺、綠色可持續、文旅結合、非遺進校園等,具有文化性、實用性、藝術性、環保性的小郁竹藝在被列入非遺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小郁竹藝在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2012年被選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小郁竹藝在當代仍具有重大的價值。
根據實地調研得出,這些年來,出于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手工藝的認可與重視,小郁竹藝具有一定的小眾市場。由于制作工序復雜繁多,手工制作成本高,小郁竹器已然作為一種藝術性、文化性產品被銷售和購買,而非普通的實用性產品。在政府的扶持下,小郁竹藝非遺傳承人危祿綿建立了小郁竹藝傳習所,一方面作為自己的制作場所,另一方面也是小郁竹藝的展廳,同時還是非遺工藝的學習和體驗之處。在后工業社會背景下,由于國家的介入和扶持,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的關注和重視,小郁竹藝以非遺手工藝的形式由非遺傳承人在傳承。如今,雖然小郁竹藝已具有小眾市場,社會關注度也有了很多提升,但由于小郁竹藝工序繁多復雜,經濟效益低,仍沒有年輕一代學習這門工藝,只有幾位中老年匠人在從事小郁竹器制作,大部分郁匠都認為小郁竹藝只能維持。
五、社會變遷與小郁竹藝價值的關系
小郁竹藝是一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離不開社會環境和需求對它進行的主觀能動性的調整。小郁竹藝的發展和興旺,表明了小郁竹藝直接滿足了當時消費者的實用性和藝術性需求以及郁匠謀生的經濟需求;小郁竹藝的衰退,表明了在社會變遷下,其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沒落與經濟效益的降低。小郁竹藝的得以維持,體現了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彌補在后工業社會下消費者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藝術性產品的需求,但離不開國家話語的介入和營造。由此可見,小郁竹藝的價值在不同時代下,由于社會環境、國家政策、消費者需求、科學技術等的變化,它的價值的主體性也會不同,如農業時代下的實用價值為主體并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工業社會初期的實用和藝術價值為主體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工業社會下諸多價值的沒落小郁竹藝也因此走向衰退;后工業社會下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為主體使得小郁竹藝得以維持。
六、小郁竹藝在后工業社會的發展方向
如今,在后工業社會,在非遺、振興傳統手工藝、文化自信、可持續發展等政策的影響下,在工業化批量化產品的同質化現象下,消費者對具有精神文化內涵、藝術性、個性化、環保的產品需求越來越高,也追求服務體驗感。社會變遷直接影響到手工藝的興衰,但是手工藝的存在也能彌補時代發展所存在的不足。在此背景下,歷史悠久、取材自然、頗具特色的小郁竹藝制品具有了小眾市場,但由于工藝繁多復雜、做工費時長、售價比同類型功能產品價格高,難以與工業化批量化同類型產品競爭等因素,小郁竹器的受眾只能定位在對藝術性和文化性產品有需求的消費者,這也體現了小郁竹器從農業社會時期的實用型產品到后工業社會的藝術性產品的轉變。
目前正在從事小郁竹藝的郁匠不超過10人,且幾乎都已年老,最年輕的也已50歲有余。郁匠普遍都是年少就開始學藝,對現代設計知識和消費者的審美認知了解不足,竹器形制傳統老舊、形制單一、設計專業化程度較低,與中高端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具有一定差異,沒有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對小郁竹藝做出相適應的外延轉變, 小郁竹藝的發展仍是步履維艱[8]。將傳統小郁竹藝審美生產及藝術語言進行轉化,與新時代審美需求相結合[9],有利于提高竹器附加值,滿足21世紀消費和審美語境下消費者的需求。由于郁匠設計知識的局限性和非系統性,設計介入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通過設計師與郁匠合作進行設計創新,能夠使小郁竹藝制品的審美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對藝術性、文化性的需求。
小郁竹藝在不同時代的演變過程中,它的工藝、功能、形制和裝飾被發明或消亡,但它的“郁彎”工藝卻是一直不變的,包括郁架和20世紀70年代發明的竹枝壓花工藝。這三項核心工藝都是由經驗豐富的郁匠利用自然的圓竹,通過將圓竹火烤受熱、用力使之彎曲成所需形式以制成零部件,進而制成具有不同功能和形制的竹器。由于自然生長的圓竹尺寸不規則,并且火烤圓竹時需要郁匠通過手用力使之彎曲成形,這些必須要郁匠眼、手、腦合一、運用經驗才能實現,難以用標準化的生產來制作這一部分,因此,這三項工藝是工業化生產無法代替的,這也體現了小郁竹藝價值的獨特性。以“郁彎”工藝為核心的設計創新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既能以此為出發點設計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又能作為該工藝的標志性藝術符號,體現工藝的特色和獨特價值。同時,在體驗經濟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僅追求有形的物質產品,而且還追求服務和體驗消費[10]。將文化、旅游和體驗結合,進行以工藝和文化體驗的服務設計創新,可以滿足消費者對文化和體驗的精神需求,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還能促進小郁竹藝的傳播。
七、結語
綜上,小郁竹藝價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體現了它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在后工業社會,在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下以及小眾市場的需求,盡管小郁竹藝手工式的生產方式難以與機械化批量生產的產品相競爭,但小郁竹藝獨特的藝術、文化、實用、工藝和環保使其能匹配消費者對文化性、藝術性、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如果以當代消費者的審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進行適當的設計轉型,一定能夠帶來經濟價值,從而促進小郁竹藝及其價值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如何將手工藝轉型以適應這類消費者的需求則是其能否活態發展的關鍵。而設計介入和創新則能夠促進手工藝的活態傳承和當代轉型。通過設計師與郁匠合作,對以“郁彎”工藝為核心的產品設計和以工藝、文化為依托的服務體驗設計進行創新,激活小郁竹藝,有助于小郁竹藝的當代轉型,促進其適應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創新的前提是對手工藝價值的研究和傳承。
參考文獻:
[1]中共益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益陽市林業局黨組,編.益陽林業發展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益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益陽縣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王明佳. 基于事理學的小郁竹器當代適用性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9.
[4]方李莉.技藝傳承與社會發展——藝術人類學視角[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97-109.
[5]汪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視野下的藝術人類學理論[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0(6):66-71.
[6]危祿綿,危玉安. 益陽小郁竹藝[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
[7]安麗哲,張岳.話語與制度:濰坊風箏的保護與傳承[J].民族藝術,2020(2):89-95.
[8]王明佳,方海,鐘暢.益陽小郁坐具的發展與當代適用性研究[J].裝飾,2018(12):109-111.
[9]謝旭斌,趙倩巍.手工藝與民族文化復興——方李莉民族文化復興觀芻議[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0(5):94-101
[10]劉鐵生,劉玉寒.“文旅融合”背景下小郁竹藝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9(30):166-167.
作者簡介:
王明佳,碩士,肇慶學院中德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傳統手工藝。
陳建都,碩士,肇慶學院中德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