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進炳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健全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是課程思政建設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過組織管理、落實推進和監督考評三重維度構建起課程思政建設機制。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本文提出了要凸顯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調動二級學院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構建課程思政建設考評指標體系的“差異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機制建設
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政課程的顯性課程來體現,而忽略通識課和專業課隱性課程的作用,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課程思政就是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總的來說,課程思政基本內涵可以歸納為:“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在高職院校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夯實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因此,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研究,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機制建設的價值蘊含
課程思政機制建設促進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讓各門課程教師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機制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的價值蘊含既有作為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作為高職高專的特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因此,高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扎根中國大地體現社會主義育人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最生動體現和闡釋。課程思政建設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重要戰略工程。首先,課程思政建設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育人責任,通過充分挖掘教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校園中營造愛黨愛國的濃厚氛圍。其次,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全方位調動高校的整體資源,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發展完善。最后,課程思政建設可以鞏固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二)有利于辦好人民滿意、適應時代的職業教育
技術技能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之基,職業教育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之本。實現制造強國目標需要各式各樣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建立健全高水平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培養質量;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職業教育方針,不僅要圍繞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培養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而且要讓廣大高職學生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造就一批品德高尚的大國工匠。
(三)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以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廣大青年學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從而堅定正確的方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全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子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從而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我們可以全方位開展“四史”宣傳教育,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廣大青年學子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從而堅定時代使命。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機制建設路徑的三重維度
機制建設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各項制度的相互關系以及各方的利益。2018年,K校全面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共進”的課程思政建設新路徑,大力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具體而言,K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從組織管理、執行落實和監督考評三個維度著手。
(一)組織管理維度:建立“一核兩翼三驅動”的管理體系
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按照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部門協同配合、以行政渠道為主組織落實的思路,基本上都是成立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并設立專門辦公室推進落實”[2]。在此基礎上,K校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機制,率先成立“全國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K校首先推動各教學單位集中優勢師資和資源主推一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再通過帶動作用輻射所有專業、所有課程。于是,K校形成了“一核兩翼三驅動”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體系,具體表現為:“一核”為“課程思政研究中心”,負責研究制定全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文件;“兩翼”則是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幫助各專業課教師挖掘思政元素,教務處負責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培訓和競賽;“三驅動”則是各二級學院,負責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工作,各行政部門提供經費等資源支持,辦公室則負責統籌協調整體工作。
(二)執行落實維度:深化“四元協同”的運行模式
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把教師充分調動起來課程思政建設才能落細落實”[3]。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體系至少包含思政課教師、各專業課教師、團學工作隊伍以及黨政管理隊伍等四個主體。每個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構建“四元協同”的運行模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 各專業課教師積極探索,深挖思政元素
依托“入園建院、課崗融合”產業學院育人工程,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感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此外,各專業課教師積極邀請思政課教師擔任課題申報、教學競賽的顧問,在教學設計、課堂中融入更多思政元素。
2. 思政課教師與各專業課教師結對幫扶
思政課教師主動擔任各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顧問,參與各專業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設計的撰寫,以此幫助專業課教師充分挖掘自身所承擔課程的思政元素。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立足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凝練形成若干理論研究成果并發表相關論文。
3. 團學工作隊伍積極組織開展專題培訓
團學工作隊伍為教師提供國家級、省級以及學校層面的三級立體培訓體系和平臺,以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同時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在全校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會和教學經驗分享會。
4. 黨政管理隊伍主動提供全方位保障
學校每年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的評選活動。樹立典型,以榜樣力量帶動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性。并舉辦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通過“以賽促教”的方式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
(三)監督考核維度:確立“全方位閉環式”考評制度
各高校普遍通過建立考評制度來督促各專業課教師把課程思政落實下去。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堅持統一規范和創新激勵相結合的原則,K校建立了課程思政建設標準來指導各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制定專門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考核評價指標由質量監控辦公室負責制定,具體考核執行由教學督導組負責,組織人事處來應用考核結果。
1. 制定考核評價指標
質量監控辦公室定期對課程思政工作推進落實情況完善考核指標,建立動態化、常態化評價模式,把課程思政元素納入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評教指標體系,不斷強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考核。
2. 考核評價的執行過程
教學督導組以聽課為主要考核形式,對任課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中是否體現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全面檢查,通過撰寫督導簡報和學期督導工作總結向主管校領導、質量監控辦公室工作人員反饋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實際情況。
3. 考核評價結果應用
組織人事處將課程思政推進情況列為各教學單位教學工作評價考核指標,作為領導班子工作業績重要內容,納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評價范圍。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學院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教師考核、崗位聘用、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的反思與建議
高職院校在構建課程思政建設機制過程中出現協作和協同兩種路徑交織融合的特點。一是在組織體系上呈現協作模式。通過“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以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主導和其他二級學院參與協助的組織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誘發各二級學院產生“課程思政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職責”的思想,存在主動性欠缺的問題。二是在具體建設中呈現協同模式。各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團學工作隊伍和黨政管理隊伍共同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各盡其責、通力合作的運行模式。然而,課程思政建設的考評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專業課教師考評上,忽略了對其他主體的考評,存在考評指標缺少差異化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抓住“主力軍”,凸顯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形式。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體系,課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4]思政課程屬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顯性教育范疇,而課程思政則屬于隱性教育范疇。課程思政強調在各專業課程中挖掘自身的思政元素,通過“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根鑄魂。因此,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是各專業課教師。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弱化專業課教師的“主力軍”責任,而是讓課程思政建設更加有保障、有質量。思政課教師可以憑借對思政元素專業理解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扮演“顧問團”的角色,團學工作隊伍和黨政管理隊伍根據自身的職能和權限可以為課程思政爭取更多的資源支持。
(二)調動“主動性”,明確二級學院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角色
如果說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是各專業課教師,那么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落實部門就是各二級學院。然而,在實踐中無論是其他高校還是K校“一核兩翼三驅動”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體系,都凸顯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重要性。學校應協助各二級學院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所以,學校應該通過制度明確各二級學院的主體責任,同時各二級學院也應該主動承擔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任務。唯有如此,課程思政建設才會落地生根、開花結碩果。
(三)構建“差異化”,實現課程思政建設考評指標體系的科學性
經過努力,各高校已經普遍將課程思政的考評指標化、可量化。有的高校還采取多元評價模式“實現領導點評、同行互評、學生網評和自我測評的有機結合”[5]。考評制度的科學化、客觀化,有力推動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是多元的,所以應該構建“差異化”的考評指標體系,針對不同的主體運用不同的考核標準,這樣才能將各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團學工作隊伍和黨政管理隊伍整合起來,打造成“育人共同體”,實現教育、教學、培訓和管理的有機統一。
四、結語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夯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 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3):11-14.
[3]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4] 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7(30):27-30.
[5] 胡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9(6):88-9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路徑研究” (2021GXSZ180),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2020—2021學年校級質量工程項目“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機制探索——以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為例”(0005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