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榮榮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性問題不斷涌現。面對持續時間久、牽連國家多、涉及范圍廣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隨之凸顯。時代的浪潮將主權國家、國際組織以及跨國公司和個人等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幕前,它們作為全球治理的主體在全球治理的不同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治理多元主體趨勢勢不可當。
關鍵詞:全球治理;主體;合作
隨著冷戰的結束,分裂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逐漸打破,全球化得到了深入發展的同時全球性問題大量涌現,全球治理的需要也隨之產生。近幾年來,學術界關于全球治理的研究與日俱增,其中關于全球治理主體的相關討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二十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倡導團結合作應對全球挑戰,推動更加包容的全球性發展。
一、全球治理概念界定
對于全球治理概念界定這一問題,從全球治理產生至今學術界都未能對其作出明確的回答,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理論的詹姆斯·羅西瑙(JamesN.Rosenau),曾公開指出統治和治理在全球治理理論中相差甚大。他認為全球治理是在控制、追求目標過程中產生跨國影響的人類活動的規則系統,且更加相互依賴與急劇增加的世界網絡構成了這些規則系統的一部分。[1]并指出全球治理是一種新的國際治理方式以及為應對國際治理而產生的管理規則與機制的集中表達。國內學者也表達了對全球治理基本概念不同的看法,著名學者俞可平認為,所謂全球治理就是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解決全球性的沖突等各方面的問題,以達到維持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常的目的。[2]俞可平進一步概括了全球治理的五個要素,其中就包含了全球治理的對象或客體,并對其展開了進一步的闡述。本文將著重針對全球治理主體或基本單元展開論述,具體回答誰來治理這一問題,并進一步論證他們的合作關系。
二、全球治理行為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全球治理行為主體主要是指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制定和實施全球治理規制的主導者,它們能夠獨立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并在其中發揮作用。隨著全球治理的不斷發展,全球治理的行為主體逐漸從單一走向多元、多邊,全球治理主體呈多元化趨勢。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將全球治理行為主體分為三類,即主權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中不再發揮絕對的主導作用,政府間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等逐步展現出全球治理行為主體的特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到非政府行為主體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在某些主權國家不能涉及的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當然對于全球治理的哪一類主體能夠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最大作用,學術界的爭論從未停止。一些學者始終認為主權國家將延續全球治理中的主角位置,也有學者看到了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并進行了相關研究,而一些學者如羅伯特·考克斯發現并開始強調全球精英即個人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如今,對于全球治理的三大行為主體如何更好實現全球治理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
第一,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推動全球治理的主要行為主體。主權國家的政府部門以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他們是制定全球治理政策的主要參與者與執行者,也是國際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在全球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3]但主權國家參與全球治理時都將不可避免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國家的國家利益。因此,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并充分發揮主權國家的作用,盡可能地實現國家間的制約與平衡。
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主權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目的就是在面對各自關注的領域時,通過一系列的協商與談判最后達成一致,實現國家間的合作,共同面對和解決國際問題,進而產生一系列全球適用的國際協議或規制。與此同時,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全球性話語權不斷提升。隨著東西方國家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國際格局的加速演變,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作為新生力量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在國際社會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與發言權,逐漸改變著發達國家在全球治理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狀況。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進一步維護了世界和平,也有利于促進共同發展。始終以主權國家作為全球治理的核心主體,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組織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對全球治理提出的基本要求。當代國際體系中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一項國際制度就是主權原則,聯合國倡導的主權原則在全球治理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主權國家作為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主體,適用了《聯合國憲章》中關于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應基于尊重主權平等的原則,有效避免了全球治理規則的制定與全球治理的過程等各方面被強國、大國壟斷,進一步實現以主權平等促進各國在全球治理與合作中的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也讓更多主權國家能夠平等地參與治理全球性事務,為推動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平等的舞臺添
磚加瓦。
第二,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是根據多邊國際條約而建立的組織,是實現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體。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以及全球治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權威性、專業性與自主性。[4]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擁有僅次于國家的權威地位。在面對跨越國界的國際問題時,單一的某個國家是難以單獨應對的,需要依靠針對具體領域而成立的國際組織發揮作用。
全球治理的實施與運轉有賴于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是國際規則的制定者與監督者,也是國際秩序的管理者與遵守者。首先,國際組織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當代國際組織大多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寫入自己的章程,為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充分發揮其作為國際間最具代表性、最權威的國際組織的作用,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其次,國際組織整合與協調全球經濟資源,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制定了世界經濟市場的基本規則,維護了各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秩序,平衡了各參與國之間的利益,引領并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國際組織充分發揮協調全球經濟的重要作用,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的同時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再次,國際組織積極踐行多邊主義。一方面,國際組織作為落實多邊主義的有效平臺,為各主權國家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渠道,使各國能在對話中尋找對于全球性問題以及熱點話題的共識,為協商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國際組織通過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信息進行高效的收集與整理,及時地將有效的信息反饋給世界各國,有利于協調成員國之間的行動,謀求各國間的共同利益,推動全球善治與法治;最后,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管理與協調的作用。國際組織處理著國際社會大量煩瑣而雜亂的國際事務,維持著國際社會的運轉,促進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在國際組織制定的規則與程序中,國際社會朝著有序化方向發展。無論是政府間國際組織還是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都將進一步增強,它們將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補充,靈活高效地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
第三,跨國企業和個人??鐕髽I是以國內為依托,通過對外投資、收購等方式,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并進一步開展國際化生產與、經營活動的壟斷組織。它們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更是國際社會中重要的行為主體,兼具經濟與政治功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國企業在實現全球資源配置、促進國際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跨國企業具有國家和國際組織所缺乏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其所主導的國際生產實現了各國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實現了資源的更好優化與組合。與此同時,生產的國際化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程度逐漸走向專業化。國際化的生產又反過來推動全球化的發展,使參與國都能夠從中獲利,也使相關治理體系的構建減少成本。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跨國企業比許多中小國家的經濟實力更為強悍,它們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鐕髽I可以通過與主權國家達成合作的方式進入某一國家的市場,在為他國帶來資金、技術的同時對東道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意識形態都產生著強烈的影響,它們以這樣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經濟市場,參與全球治理??鐕髽I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跨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受益,也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公共責任。
個體公民同樣能夠作為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作為個人參與全球治理不僅是指一些有影響力的全球精英,還包括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每一個公民。一方面,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政治、經濟或特殊領域的精英往往能以其職業素養與專業知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某些商業精英,他們不僅控制著全球大量的流動,甚至能夠影響相關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制定;另一方面,每個人作為地球上的一分子也參與著全球治理。從個人層面來看,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中,公民依靠自身的行動和影響力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作用,地球上每一個堅持低碳生活的個人對全球環境治理的貢獻都是不可忽視的,當環保和低碳成為地球上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想法,那人們就會自覺主動地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而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對整個地球環境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公民個人為推進全球治理貢獻的力量。從集體層面來看,民間社會的共識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堅實基礎,公民社會同樣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方。全球治理的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個體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具備全球意識、責任意識的公民是推動全球性運動最小分子。
第四,多元主體、相互交融。在如今的全球治理中,面對具有高度復雜性、廣泛性、全球性等特點的全球性危機,僅僅依靠政府作為核心行為主體或某單一的行為主體來化解危機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預定目標。需要看清的是單一的行為主體在全球治理中很難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關鍵少數也不再能代表全體做出決策,非政府主體都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超乎想象的作用,盲目排斥非國家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是不明智的做法。未來的全球治理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多元主體主導下的全球治理,使得全球治理從原來的主權國家間的協商治理,轉變為主權國家、政府間與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全球精英等治理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協商。[5]因此,需要盡快建立和形成主權國家、國際組織、跨國企業和個人等多元多方治理模式,充分重視主體間的團結協作,堅持主權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擴大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的國際話語權。以主權國家為核心,以聯合國為平臺,同時注重發揮其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個人的作用,真正實現各主體間相輔相成、協調合作、共同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并不意味著主權國家喪失領導能力,與此相反,主權國家仍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但同時注重充分發揮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民眾等治理主體在具體領域的特殊作用,并進一步尋求各行為主體的利益共同點,在平衡多方利益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共同分擔治理的權利和義務。[6]應對全球問題多種行為主體缺一不可,唯有加強行為主體間的合作,實行優勢互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才能真正實現全球治理的善治與法治。
三、總結
全球治理的未來會呈現出三大行為主體團結協作,互為補充,平等地積極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之中,通過改革全球治理的規則、制度,構建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面對需要處理的全球性事務,三大行為主體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合作的,它們不突出某一特定的行為主體,以更好地實施以全球治理為目的,以更好地解決全球問題為主導,共同參與全球治理。
參考文獻:
[1] 羅西瑙,張勝軍,劉小林.沒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俞可平,張盛軍.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任劍濤.找回國家:全球治理中的國家凱旋[J].探索與爭鳴,2020,(3):26-41+193.
[4] 韋偉強.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J].東南亞縱橫,2007,(5):
64-69.
[5] 韓雪晴.全球公域治理:全球治理的范式革命?[J].太平洋學報,2018,26(4):1-14.
[6] 李中元.高危時代全球治理與多元主體參與模式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