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娜
摘 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關系著黨的自身建設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路徑也是實現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蘇省豐縣小韓村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為例,梳理了近些年小韓村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并提出了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路徑
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模式,既是貫徹和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必須向基層下沉”和“推進基層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江蘇省豐縣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中積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績。以小韓村為例,小韓村黨支部長期發揮“班長”作用,堅持用“一體化、一盤棋、一張網”的思路加強基層網格管理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一、豐縣小韓村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
小韓村位于江蘇省豐縣師寨鎮東北部,現有人口1980人,下轄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38名黨員,土地面積2100畝、耕地面積1673畝。小韓村是國家級文明村,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水美村莊”、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2018年村黨群服務中心被評為市基層黨建示范點。近年來,小韓村以提高黨支部領導力、組織力為目標,以發展產業為支撐,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創新治理模式為抓手,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堅持黨建引領,筑牢戰斗堡壘
小韓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班長”作用,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嚴格落實“五選七不選”標準,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堅持把熱愛農村工作、致富本領能手等優秀人才納入村干部隊伍。目前,全村5名村干部中有致富能手4名。高標準建設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了綜合服務大廳、食用菌木耳展廳、村史館、百姓舞臺等功能室。同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將村黨群服務中心和各功能室打造成為宣傳政策、聯系黨員、服務群眾的干群之家,并按要求進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推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工作。
(二)立足本村優勢,做強富民產業
小韓村立足本村食用菌種植優勢,創新實施“黨建+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全村食用菌種植戶技術、市場、收益共享。以村黨支部為龍頭,實行“1+N”幫扶模式,即1名黨員種植戶無償為3~5名群眾提供食用菌種植技術指導,帶領16家實力較強的食用菌種植大戶,為有種植意愿的群眾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圍繞“依托產業鏈、連接大市場、提升產銷量”的總思路,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徐州恒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定期向全鎮其他食用菌種植戶發布市場需求信息。建立“黨員示范戶+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有效降低農戶參與成本,帶動農戶采取土地租讓、木耳種植、就業取酬、入股分紅等方式增收,實現食用菌發展與農戶收入水平同步增長。
(三)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倡導移風易俗
小韓村緊緊抓住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移風易俗、民生工程三個關鍵點,堅持以點帶面,從線到片,打造小韓村新“風景”。一是全力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村黨支部組織群眾全程參與設計、建設、監督。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全部完工,總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樓42棟828套房、配套商業服務樓4棟。二是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村道全部鋪設瀝青路面、安裝太陽能路燈,強電、弱電管線已全部埋好,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中心、公共停車場、百姓大舞臺等系列便民服務設施。三是倡導移風易俗入人心,制定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形成“紅白喜事、勤儉節約”新風尚。深入開展文明家庭評選、文明墻畫展示等活動,讓文明正氣蔚然成風。
(四)黨建引領基層網格治理,提升服務效能
為了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小韓村實施“吾帶頭,五帶動”黨建工作法,建立“黨建+紅色網格+社會治理”模式,將黨員干部劃分到38個網格小組,網格內的流動黨員全部納入網格黨支部的管理中。黨支部領導小組將收集到的群眾訴求全部包干到網格小組,責任到人。以網格為基礎,創新了服務群眾的模式。在“走基層、轉作風、聚民心”的活動中,通過網格化治理,小韓村黨員配合包村干部,對村民逐戶開展走訪;尤其是對18類重點人群實行重點走訪,實行“一人一檔、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管盡管、應保盡保”,發揮了網格管理在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二、豐縣小韓村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取得的成效
小韓村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通過“黨建+”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
(一)建強了黨群服務中心
把村黨群服務中心和各功能室打造成服務群眾的平臺,使干群關系更加和諧,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切實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成效。
(二)發展了農業經濟
立足于本村食用菌種植優勢,創新實施“黨建+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并與市場接軌。實現全村食用菌種植戶技術、市場、收益共享。2022年,全村產毛木耳300余萬公斤、平菇50余萬公斤、姬松茸6.5萬公斤,年產值1300余萬元,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三)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
小韓村的集體收入主要來自土地流轉,目前村土地流轉了300畝。流轉后村集體通過出租收取租金,此外還有來自溝塘開發、門面出租、村辦工廠、益農社等的收益。其中村辦工廠和益農社帶動了20余名本村殘疾人、困難戶就業。集體收入的增加為村級治理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四)改善了人居環境
全面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建立了“每人每月一元錢,農村垃圾全掃完”的市場化保潔機制。利用湖西片區關鍵工程資金300萬元對社區內道路、水電管網進行改造,投資100萬元建設完備的自來水供應系統,投資130萬元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雨污管網4760米,日處理污水130噸,區域水體治理體系基本形成。
(五)完善了村民自治
按照“村民制定、村民簽字、村民承諾、村民執行”原則,做細、做實村規民約。利用公示欄“村務公開”等模塊,及時將各類專項資金使用等重大事項公開,方便群眾監督。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村積分考核制度中,引導全村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切實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真正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六)創新了網格治理
打破了傳統的農村單一黨組織設置模式,把黨支部架構在每個網格治理單元之上,形成了“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聯系戶”三級組織架構體系,使黨的工作中心進一步下沉,網格38名黨員借助網格微信群、網格熱線電話,打造了網格“五分鐘服務圈”。常態化開展黨員志愿者服務系列活動,關愛留守兒童、照顧鰥寡老人、組織免費義診、開展文化下鄉等,使得老百姓形成了“有事找網格”的習慣。
小韓村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改善了居住條件,老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契合了豐縣“產業興縣,建設和美城鄉”的發展思路,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
(一)以數字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 。基層黨組織要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新變化,通過廣泛運用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技術,更好地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一是黨員教育數字化。以共享黨課為切入點,利用云平臺分享一些視頻、音頻,以此來增強黨員教育的實效性。二是黨組織管理數字化。建立健全黨員管理體系,能夠有效解決流動黨員的管理問題。可實行積分制管理,將黨員的黨費交納、學習、參加活動等情況由平臺自動排名和積分。三是基層治理數字化。黨建引領數字鄉村建設,主要是實現數字村務、數字黨建、數字財務,推動黨務、財務、村務網上公開。
(二)建立自治為本、“五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五治”是指政治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五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堅持自治為本。引導村民共同訂立、遵守村規民約,依法依規參與本村事務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二是在政治引領下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堅持德治教化作用,引導群眾移風易俗,不斷豐富精神文明的內涵;加強智治的支撐作用,推動基層治理智能化、智慧化,充分挖掘大數據的價值,“提高群眾參與度,讓群眾從智治的‘被動接受方向‘主動參與者轉變”,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三)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基層治理提供經濟支撐
一是建立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開通土地流轉信息網,為農村流轉土地提供便捷服務。二是建立價格評估機制。客觀公正地發布、評估土地流轉價格,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轉機制。三是全面摸底全村的荒丘、荒地、荒溝、荒灘等“四荒地”,對承包經營權屬于集體的,統一收歸集體所有,然后通過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流轉,收入歸村集體所有。四是通過政府撥款和其他社會投資。這些撥款和投資的款項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養殖和鄉村旅游等項目。這樣既能提高村民收入,又能使村集體有持續的經濟來源。
(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一是立足本村產業特色,發展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本村的特色產業、特色農業,加大村史文化的挖掘,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立足本村風土人情,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二是堅持本土人才培養和引進外部人才相結合。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注重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提升個人職業能力。同時,要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有序引導大學生畢業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他們留得下、能創業”,為鄉風文明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三是大力建設鄉村文化。依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設農民道德講堂,邀請村領導宣講本村好人好事,樹立村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利用時下流行的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等微視頻平臺,宣傳黨的政策,講好鄉村故事。通過各種宣傳引導,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營造鄰里和睦、尊老愛幼、講美德、樹新風的鄉村良好風尚。
以黨建為引領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程,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落實到具體層面上,則尤為需要在路徑創新上下功夫,使各路徑在優勢互補、互動共進中形成充滿活力的體系性結構,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N].光明日報,2018-12-13(003).
[2]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06):1-6.
[3]王曉剛.張佳怡.張曉倩.中部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案例分析[J].農業·農村·農民(B版),2023(01):37-39.
責任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