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荷
這? 下終于揚眉吐氣了!”2022年年底,當“束里橋村”這四個字出現在“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名單”上時,寶山區羅店鎮束里橋村的干部群眾一下子沸騰了。
藍色亮麗的健身步道是村民們茶余飯后散步的最佳選擇;隨處可見的墻繪和標語,時刻閃耀著村民們的智慧之光;多肉種植基地、農業合作社、果蔬采摘,以綠色農業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從原先的“臟亂差”到現在的“美富強”,束里橋村用心用情用力為村民繪就一道道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靚麗風景線。
聽民聲、謀民利
美麗鄉村雛形初現
“別看我們村現在的環境這么好。以前,這里地是泥濘地、墻是破爛墻、屋是破洞屋。一到下雨天,部分村民的家里更是‘外面落大雨,家里落小雨,真的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束里橋村黨支部書記陳曉華介紹,作為寶山區羅店鎮的“東大門”,束里橋村交通便捷,沿線分布著大面積生態廊道,整體農業發展基礎較好,有寶山農業示范園、精品橘園、糧食實驗種植基地等,然而,村容村貌差、配套設施陳舊等問題也成為橫亙在村民心頭的一片陰霾。
“別的村都能行,為什么我們不能行?”束里橋村決定背水一戰,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全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升村級社會治理能力,改善村級環境面貌。目標有了,但具體該怎么做,還是要聽聽村民的意見。設立在束里橋村的人大代表聯系點便成為了收集民情民意的“前哨站”。“應該將羅束路的路面修一修,整體鋪設黑色瀝青路面” “可以向村民們征集一些金句放在墻上,既美觀又有趣” “應該增設垃圾分類收集點,引導村民自覺垃圾分類” “我可以免費教村民們制作瓷畫,豐富村民的生活”……調研發現,村民對村貌改善的意愿主要集中在改善道路照明、清潔水面、增加公共綠地綠化和電力電信線路等四個方向,對其他如拆除危房、打通道路、增設垃圾收集點和拆除臨時建筑也有較高的期望。村民還希望能統一清理宅前屋后的垃圾、統一安排把房屋外墻粉刷干凈等。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束里橋村將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實現了從局部美到全域美、從外在美到內涵美、從一時美到持久美的“蝶變”。“現在,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強,大家是村子的建設者和維護者,自覺維護村里的環境、秩序,人人都希望村里環境更好、鄉風更文明。如果在路上看見誰家遛狗沒有及時清理糞便,還會上前制止呢!”在聯系點接待群眾的羅店鎮人大代表朱學青表示,現在束里橋村已經成為了人人稱羨的“香餑餑村”,村民走出去都感覺倍有面子。
集民意、匯民智
探索提振鄉村“筋骨”關鍵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為進一步探索束里橋村特色共同富裕發展之路,提升“綠野鄉蹤地,趣游束里橋”的影響力,在熱鬧的束里橋村人大代表聯系點,村民與人大代表、村民與村民之間的“頭腦風暴”時有發生。
“我們可以利用我們原有的農業開辟采摘、農家樂等業務。” “我們應該打造束里橋村特有的產業。” “現在直播很火,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對外宣傳。”……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之下,束里橋村如何提振“鄉村筋骨”的道路也越來越明確。從產業現狀的研究及村莊自身的發展要求出發,束里橋村堅持“一產轉型、二產整合、三產振興”的發展原則,形成以現代農業和休閑體驗為主的產業結構;依托農業生態資源,促進村級產業轉型發展,營造都市與田園相交融、生活與生態相交織的氛圍,打造月羅公路上的一處“可游可賞”的田園驛站;對原有的1.34萬平方米農業種植基地進行了改建,新增多肉種植基地,改造養蜂基地和科學農業試驗田;開拓以綠色農業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為村級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作為新增引進的農業種植基地之一,束里橋村多肉種植園是由幾位80后大學生在束里橋村自主創業的項目。一走進該園區,仿若走進了一個多肉植物的“大觀園”,約8.2畝的基地被整齊地劃分為多肉種植栽培區、多肉商品展示區、網絡直播銷售區。
“將我們的創業大本營定在束里橋村,一方面是看中束里橋村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美麗的鄉村風光,另一方面則是區里、鎮里和村里都給予我們企業很多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們企業感到很暖心。”束里橋村多肉種植園負責人付興博表示,在國家“互聯網+農業”戰略引領下,園區圍繞新興綠植花卉多肉植物進行了全產業鏈的開發,打造具備生產種植、線上線下批發銷售、休閑觀光、研發為一體的多品種多肉植物及塊根桿物主題園,未來,待市場成熟后,基地還將再帶動束里橋的村民一起種植多肉。
除此以外,束里橋村以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出的少兒科普研發基地“農耕研學趣味田”舉辦的農業觀光體驗、果蔬采摘體驗、林下休閑體驗等活動也獲得了不少親子家庭的青睞。“鄉村是座博物館。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聽農業技術人員講述近年來農業發展帶來的變化,看田埂上的操作員展示農業現代化、機械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便捷,體驗做一次菜農和造景師。在走進田間地頭的同時,了解鄉村新貌,體驗鄉村的文化肌理。我認為這樣的活動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一位母親在參加完活動后說道。
聚民力、凝民心
文化繁榮打造美麗鄉村“新封面”
美麗鄉村,美在鄉風民風、美在人居環境,更美在文化生活。“國無法紀難正本,村無民約難自治。學法守法用好法,矛盾糾紛不用怕……”以竹簡的形式呈現在墻上的村規民約守則是集全村之意見建立的;“與其看是非,不如看風景” “鄉村如此多嬌,何必城市煩惱”“蜂飛蝶舞鄉村游,桔甜稻香采摘忙”……懸掛在羅束路兩旁的“心里雞湯”是向村民一一征集的;束里橋村的變化、“大白”抗擊疫情的無畏模樣……是村民們一筆一劃留在瓷畫上的,可以感受到,束里橋村的“美麗”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希望全面建設生態共享、文化融合、產業開放的束里橋村,讓村民享有高品質人居環境與生活條件,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陳曉華表示,近年來,根據村民們通過代表聯系點提出的相關建議,束里橋村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不僅在基礎建設、人居環境、村容村貌上下足功夫,也在傳承和發揚好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更有生命力上有著不少的探索和嘗試,著力打造具有束里橋村特色的美麗鄉村“新封面”。結合具體時間節點,舉辦月餅制作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新增農家彩陶坊,開設公益性質的彩陶創作班;利用宅間的墻面設計,打造綠色環保主題文化;突出綠色環保的主旨,將可回收物與綠植做搭配;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開展養生保健、戲曲欣賞、手工制作等豐富多彩的四級配送課程;充分利用“社區通”等線上平臺,發布各類文化服務信息;廣泛培育身邊的好村民、好家庭,宣傳優秀典型事跡,增強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村家庭“講文明,樹新風”等。
人大代表聯系點助力束里橋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水清景美,守大自然綠色生態根脈;人和共富,享新時代鄉村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