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潁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短評主要是針對作家和作品的評論和分析,可歸于議論文教學。文學短評寫作貫穿于高中語文學習全過程。在新課標中,“文學閱讀與寫作”“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等多個任務群都有關于文學短評寫作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寫作資源、寫作知識與寫作情境。同時,文學短評寫作也能促進深度閱讀,讀寫相互交融,不斷豐富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精選了八篇魏晉至唐宋時期的經典詩詞作品,人文主題為“生命的詩意”,單元寫作任務是嘗試寫一篇文學短評。
一、披文入情,深入文本
寫作文學短評的前提是評論者對所評述的文本要有充分、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作品,賞析、品味語言,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深度體察詩人的情感世界與精神追求。例如:在對《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兩篇詩歌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題目,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生讀《短歌行》可知曹操積極入世,決心建立一番功業,而讀《歸園田居》可知,陶淵明避世隱逸,心向田園。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嘗試分析兩首詩在表現詩歌情感時各使用了什么方法;面對兩人不同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選擇,如何做出評價。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兩首詩歌,悉心品鑒,感受兩首詩的不同風格,初探詩情。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體味詩人情感,透過亂世體味兩位詩人不一樣的人生志趣,學會透過文本闡發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
教師可以設計教學活動,請每位學生從八位詩人中任選一位,為其設計一張海報。設計過程中,學生對詩人的主要作品、生平經歷、個性特征、詩歌風格、寫作背景等進行全面了解,進而能夠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此外,教師還可嘗試運用“群文閱讀”的方法,對詩歌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層情感、文化意蘊。例如:杜甫與白居易都是現實主義詩人,通過《登高》與《琵琶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兩位詩人不一樣的人生詩意;通過比較《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詠史懷古詞,思考兩篇作品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的異同,再與《聲聲慢》進行比較閱讀,從意境、手法、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辨析詞的“豪放與婉約”,種種主題均能幫助學生在鑒賞詩歌時找到突破口。
二、找準焦點,恰當切入
文學短評的寫作要有核心論點,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圍繞焦點進行評論。但學生們的“評論”普遍空泛松散,似是面面俱到,實則沒有重點。歸根結底在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以白居易《琵琶行》文學短評寫作為例。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詩歌中“感觸最深的一點”。不僅是閱讀時學生與文本的“共情”點,而且指向學生自我能力達到的“最近發展區”。要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掘作品中有價值的論題,避免論題流于表面或是老調重彈。所選論題應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為最終目標。最后,選擇恰當的角度切入。選題過大,評論容易像流水賬,沒有重點;選題過小,容易造成語言的贅余或者無話可談。
又如:賞析《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藝術手法,這一指向過于寬泛,學生很容易泛泛而談。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人形象”“語言特色”“文學體裁”“表現手法”“思想內涵”等視角確定論題。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抓住本詞中“詩人形象”和“抒情形象”的異同進行評論。學習《聲聲慢》,可以鑒賞疊音詞的妙用。總之,選擇“文學短評”的論題,要基于學生的閱讀感受,找準聚焦點,融情、理、文于一體。
三、理清思路,明確提綱
基于前兩個步驟,學生對作品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理解與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更多是感性、碎片化的。這樣寫出來的文學評論多是作者的主觀判斷,很容易寫成“觀后感”。想要由情入理,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必須經歷知識的整合、內化、重構與遷移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從“情理關系”“化零為整”兩個層面加以指導。
“情理關系”立足于文本閱讀,寫作時一定要明確以“論”為主,注重說理。首先要有條理,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層層分析,逐層深入,注意文章的內在邏輯關系。文學評論應具有一定的理論色彩,因此在進行說理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遵循具體研究方法進行評論。例如:賞析《登高》中意象選擇與情感的表達這一論題,為避免學生只是將詩歌中的意象進行簡單羅列,缺少深層次的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料收集,閱讀相關評論性文章,找到評論的理論依據,將課內的知識進行遷移。
“化零為整”即指導學生嘗試撰寫文學短評提綱,清晰梳理,整合自己的思考,分步驟、有邏輯地進行論述。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對某一文學現象進行分析,嘗試回答“寫什么”這一問題,然后聚焦這一現象,深入到文本中,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指導學生將一個中心論點或議題分化為幾個分論點或具體方面加以多維評述,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追根溯源,解決“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看似簡單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論述模型,讓他們的文章在邏輯上更加嚴密,寫法上更加科學,最終達到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目標。
四、熟練掌握,學會鑒賞
想要高質量完成文學短評寫作,學生必須對這一文體充分了解,掌握文體特征。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向學生推薦優秀文學評論集、期刊等,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章,討論總結文學短評的文體特征,形成對于“文學短評”文體特征的基本認識,明確提煉評價標準,指導具體寫作。
提煉評價指標的過程,既是加深學生認識理解的過程,又是幫助學生根據量表進行自評和互評鑒賞的過程,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閱讀鑒賞過程中,提高認識,將自己的閱讀見解進行加工整合,運用正確的寫作方法進行撰文。
總之,教師在進行文學短評寫作教學時,一定要正確處理“讀與寫”之間的關系。文學短評的寫作指導,不僅在于寫作技巧的傳授,更在于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完成文本的深度閱讀。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要有一定的預設,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引導學生們積極探索,獲得感性認識,再通過閱讀方法的探究升華為理性思考。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天津市第二中學合作項目“支撐品牌高中的課程建設與教師素質提升探索性研究”階段性成果。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