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代表視察的范圍和內容是什么?
各級人大代表可以在本行政區域的范圍內進行視察。由于人大代表是由各選區和選舉單位選出的,每個代表都應與原選區和原選舉單位保持密切聯系,并接受監督。因此代表的視察活動一般在原選區或者原選舉單位所在的行政區域內進行。有的人大代表不在原選區或者原選舉單位所在的行政區域內居住,也可以參加居住地的視察活動,但不能超出本級人大的行政區域。這樣既有利于加強同原選舉單位的聯系,也可以節省視察經費。根據安排或者需要,人大代表也可以參加本級人大常委會組織或者安排的不在原選舉單位所在地的視察活動。
人大代表肩負著依照憲法和法律參加行使國家權力的重任,代表視察活動的內容應與其所擔負的重要任務相適應。人大代表的視察應著重了解本行政區域內法律、法規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議、決定的貫徹執行情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預算執行情況,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或者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人大代表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群眾要求和企事業單位的邀請,經本級人大常委會的同意,就一些特定的問題進行視察。從代表法頒布以來,各級人大常委會都非常重視代表的視察活動,不斷改進視察方式,提高了代表參政議政的能力。
十七、什么是專題調研?
近些年來,各級人大都組織代表在每年年中,或者代表大會會議召開前開展專題調研,取得了良好效果。監督法吸收了這一經驗,在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前,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可以組織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有關工作進行視察或者專題調查研究。”
2010年修改代表法增加了一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安排,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開展專題調研。”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同志這句名言中的“調查”是廣義,指的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基礎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方面。調查,指的是通過對事物的考察了解和認識客觀事物與現象的感性認識活動,是收集材料的過程,主要搞清“是什么”。研究,指的則是通過對調查得來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以達到弄清事物本質的過程,主要探究“為什么” “怎么辦”。因此,調查研究對做好各項工作至關重要,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肩負著神圣的職責,搞好專題調研具有特殊的意義。人大專題調研由人大常委會和鄉鎮人大主席團組織進行,是代表作為各級人大的組成人員,為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有關議案和報告作基礎性的準備和服務的。人大代表進行的專題調研,從政治層面看,是人大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的需要,是人大進行科學決策的需要;從業務層面看,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方式之一。
專題調研和代表視察有相同之處,目的都是讓代表了解情況,為開好會議和審議好各項議題做好準備。但又存在以下區別:
一是側重點不同。視察主要是就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階段的工作進行巡視察看,了解有關法律、決議和決策的實施情況,為審議議案和報告做準備;專題調研主要是針對特定的問題,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和研究,形成對策建議,供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有關國家機關參考決策。
二是選題不同。視察的選題比較寬泛,關乎國家大局、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都在可選擇的范圍之內;專題調研則必須根據少而精的原則,確定一個在客觀上有條件調查、主觀上有能力調查的具體專題。太空泛或者缺少人才支撐的題目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三是開展時機不同。視察由于重在了解有關法律、決議和決策的實施情況,因此開展的時機一般在“事后”;專題調研重在提出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為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因此宜在“事前”進行。
四是組織方式不同。視察有統一組織視察和代表持證視察兩種形式,來自各方面的代表都可以參加同一主題的視察;專題調研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在組織時,應注意調研組成員的合理性,以便就某個具體問題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建議。
五是活動成果不同。視察結束后,代表可以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但不硬性要求提交視察報告;專題調研結束后,應形成調查報告,送交人大常委會辦事機構研究處理。
十八、代表如何做好專題調研?
第一,確定好調研題目和時間。關于專題調研題目,根據代表法的規定,應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展開。具體的題目,可以由各級人大常委會確定,也可以由代表自行確定。關于專題調研的時間,全國人大代表一般在每年年中進行一次專題調研,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靈活安排,但應當保證代表每年能夠有一次參加專題調研的機會。
第二,做好準備工作。對于人大代表來說,專題調研題目確定后要進行以下準備:(1)收集和占有與專題調研相關的資料,掌握相關法律和政策,了解本級“一府一委兩院”與調研題目相關的政策、工作計劃和相關要求等,了解所調研具體部門、單位等的相關情況。(2)預先思考相關問題,如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成績、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解決問題的初步對策思路以及需要了解的情況等,可以增強針對性,做到心中有數。(3)明確調研方案。代表可以與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及調研組其他代表共同商定調研方案,明確調研方法、時間步驟、調研路線、訪談對象、詢問內容,明確調研組的具體分工和各自的工作重點。(4)與相關部門做好溝通,明確調研的依據、所要達到的目的,明確調研的部門、單位等所應做好的準備工作及相關要求。
第三,掌握好調研方法。具體方法上,可以采取召開調研座談會實地察看、深入走訪、聽取匯報,甚至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等多種形式,點面結合,靈活多樣,以充分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
第四,調研結束后,形成有質量的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直接反映著調研的質量和水平,關系著調研成果的轉化程度。目前調研報告的格式大多為四部分:基本情況、主要問題、形成原因、建議意見。但不能限于這一種格式,應從調研內容出發,讓格式為內容服務。一般來說,調研報告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就某個具體問題來看,是可以有詳有略的。大家熟悉的,可以簡化分析,直接提出意見建議;大家不明緣由的,著重分析問題;大家不夠了解的,主要是提出問題。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新編人大代表履職工作手冊》、中國人大網、《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辦法》、《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代表議案的規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規定》,部分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