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
一、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說理課堂取得預期教學效果的前提。說理教學是指數學教師以言語講解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理解原理、掌握能力的教學方式。高水準的說理教學與灌輸式教學,都是以教師講和學生聽作為基本過程,然而灌輸式教學中,學生的能動性比較差,即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被動接收教師的講解內容,不僅缺乏思考的時間,而且缺少與教師的互動。因此,一方面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強,容易出現走神、打盹等問題;另一方面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缺乏準確的認識,令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說理教學雖然同樣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聽講為主,但更重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通過關注學生的表情動作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提問學生和鼓勵學生發言來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
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鼓勵式教學,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多發表正向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如教師在點評作業時,即使有的學生正確率不高,但是作業做得非常認真,教師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給予表揚鼓勵。其次要求教師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除了打造說理課堂,還應根據教學內容打造游戲課堂、互動課堂、科研課堂等,不僅實現數學教學,而且培養學生言語表達、交流交際、團結合作等能力,營造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最后,要重視幽默的力量,在打造說理課堂時,教師除了講解知識,可以通過講與知識相關的笑話或幽默小故事調動課堂氣氛。如教師在講解“退位減法”時,將自己比作退位點,說“我是退位點,我在誰頭上,誰就要少1”。教師在講解典型題目“雞兔同籠”問題時,可以通過為雞和兔子配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雞說:“兔子啊兔子,你為什么偏要長著四條腿,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多么大的麻煩?”這不但提醒學生可以暫且將兔子看做兩條腿再計算差多少腳的方式解決“雞兔同籠”問題,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解題熱情。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既能增強學生記憶力,又能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使用啟發式教學方式
說理教學與灌輸式教學的最大不同在于說理教學關注師生互動,所以教師在打造說理課堂時,應該采取啟發式教學方式,與學生產生互動,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啟發式教學即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通過舉例子、類比、言語暗示等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得出結論。教師靈活應用啟發式教學,不僅令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深印象,提升教學效率;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包括邏輯推理思維、類比思維等,這與核心素養培養方案要求相契合。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講解新知識。小學數學的知識比較簡單,但由于小學學段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邏輯思維欠缺,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是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利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彌補言語講解的不足,令學生理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抽象知識。如教師在講解“分數”的概念,讓學生明確“分數是表現整體的一部分”的數學概念,且分數強調平均等分時,可以先提問學生“有12個桃子,要平均分給4個同學,應該怎么分”,再提問學生“有1個大西瓜,要平均分給4個同學,應該怎么分”,要求學生比較兩個問題及答案的區別,使學生通過了解第一個問題中的學生分到3個桃子和第二個問題中的學生分到西瓜的部分這一區別,掌握分數的含義和應用場景。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為了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些知識點按照難度和抽象程度分成了不同的單元,并位于不同本教材中。教師為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應該引導學生建立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如教師在講解《認識圖形(二)》時,其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區別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圓形并能說出它們的特征,能通過折疊、裁剪、拼接的方式進一步體會圖形特征,能感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其中立體圖形的知識是在上學期的《認識圖形(一)》中學的,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攜帶正方體、長方體紙殼到課堂上,通過展開紙殼使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提升解題能力。做數學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模型思維,即教師為學生出示多個題目,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題干內容和分析解題過程,得出題目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實現題目分類和解題模型構建。在此過程中,教師以提問、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推理思維和模型思維,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了高效學習的方法,便于學生課后自我提升。
三、重視身體語言
小學學段的學生由于知識儲備不足,思維發散性強等特點,教師若僅使用言語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難免會出現走神或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問題。為了確保學生能夠跟上教學節奏,教師應該重視身體語言的運用,并且為學生提供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
首先,教師要重視身體語言的應用,在言語講解的同時,利用手臂或者教桿指引學生快速找到目標,尤其是教師在開展幾何類教學時,必須重視身體語言的應用。如當教師嘴里說著“看A點”的同時要利用手指或教桿將學生的視線匯聚到圖形的A點上,否則學生很有可能反應不過來A點在哪里。在講解《測量》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或直尺教具模擬測量過程中,要一邊講解一邊做出與講解內容符合的動作,當教師教育學生“零刻度線必須要與被測物體的起始段對齊”時,要利用手指或教桿指引學生看向零刻度線位置,幫助學生理解教學語言的具體意義;當教師教育學生“令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的邊緣”時,要利用手指或教桿沿著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做平移運動,以此增強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住知識。
其次,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使用停頓留給學生思考的間隙。教師提問后,學生需要反應一會才能解答,在上課時也一樣,所以教師必須為學生留出消化知識的時間。一般來說,針對比較簡單的知識講解內容,教師只需要在一句話結束后停頓3—5秒;針對稍微復雜一些的知識講解內容,教師則需要觀察學生的表情,借助教學經驗留出合適的停頓時間。如在講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時,教師展開示例教學,為學生演示13×5的計算方法。教師先將兩個乘數豎著相同位數對齊,在說完“相同位數對齊”后,應停頓3秒讓學生看清教師操作并記住這一步驟;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先從個位乘起,若個位數相乘大于10,則令個位數相乘的積向十位數進位,這一步驟稍復雜,教師在說完并演示完后,應停頓5秒,讓學生自己算一算應進幾;最后教師將各位上的數字相加,得出最終結果,教師演示之后,應停頓5秒并要求學生按照演示自己做一遍。
最后,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使用重音幫助學生了解重點,學生了解重點后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學習知識。教師除了利用重音強調知識重點,還可以用于強調易錯點。如教師在講解簡易方程的概念時,可以在“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中強調“未知數”和“等式”兩個詞語,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識別方程的能力。在講解簡易方程的解方程步驟時,教師針對每個步驟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以重音的形式強調,從而加深學生印象。教師說“在去分母階段,等式兩邊同時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常數也要乘”時強調“兩邊”“同時”“最小公倍數”“常數”這些詞語;教師在說“去括號階段要注意觀察去括號后是否需要變號”時強調“變號”這一詞語;教師在說“移項要變號”時,強調“變號”這一詞語。
(焦? 佳?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