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黨的誕生地”建設得更美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次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曾經跟在場的同志們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的驕傲,我們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榮,更倍感責任重大。”這可以理解為總書記對上海黨員干部的殷切期望和現實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與實際工作相對照,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繼承光榮傳統,發揚城市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自覺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底線開拓創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 鵬 《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感悟百年黨史 持續錘煉“三力”
進入新時代,雖然不需要在炮火硝煙中直面生死,但我們仍需要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論在什么崗位、干什么工作、擔任什么職務,黨員干部都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意志堅定。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不斷感悟先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宣傳者、踐行者,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投身艱難困苦環境,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強大的“意志力”擦亮“奮斗本色”。
——張學偉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讀后感
緊緊跟隨上海發展引路人
我于2000年來上海至今,學習在上海,工作在上海,見證了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與這座城市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這是一座開放包容、科技進步、有人文關懷的城市,這是一座能讓人找到根、扎下根的城市,而這一切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引路人。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習近平在上海》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
——李 琳 《習近平在上海》讀后感
心中有黨 行中有民
習近平總書記于2007年3月至10月在上海擔任市委書記,雖然只有7個月,但他對上海發展的影響是不能用時間長短來衡量的。習總書記足跡踏遍了上海的區縣,提出上海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并在2019年考察上海市楊浦區時,明確其內涵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可見,“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始終秉持的關鍵詞。
——張 詠 《習近平在上海》讀后感
在平凡崗位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上海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殷殷囑托飽含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的感情和牽掛,更傳遞了總書記對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宣示和指引。作為一名黨員干部,面對諸多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勤勉自強、迎難而上,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要建言獻策、遵規守法,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了上海的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張 晶 《習近平在上海》《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讀后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要堅定不移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到人大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不斷提升服務保障履職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勇于擔當、善于作為,促進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切實幫助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廣泛聽取人大代表、市民群眾等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了解民生需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范舟軼 黨史學習教育重點學習材料和重要參考材料讀后感
解決就業問題 促進婦女解放
從女性在家庭地位的變遷歷史來看,私有制是女性地位降低的根源。恩格斯也明確指出,實現婦女解放,首要條件是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但是,就目前來看,私有制還有其存在的現實條件,要全面建立公有制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恩格斯為現代婦女解放指出了兩條道路,一是參加社會勞動,二是家務勞動社會化。女性解放的補充條件是婚姻關系的自由選擇(但是婚姻關系的自由選擇是以婦女的經濟關系解放為基礎的)。由此可見,當前實現現代女性解放的最為實際的途徑,是促進婦女參加社會勞動,解決婦女就業問題。
——劉 榴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后感
“不學禮,無以立”
禮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能體現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外國人交往最大的障礙不是語言和距離,而是禮儀細節的差別。如果不了解對方風俗習慣,那么熱情好客也可能變成失禮,尊重他人也可能成為羞辱。所以掌握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了解不同國家的禮儀差別對開展外事工作顯得特別重要。
——周金瑞 《外交官說禮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