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巍
編者按:《赤水河上的密電碼》于2022年5月在四川大劇院首演,后開啟巡回演出,2023年4月第四屆全國老年人體育健身運動大會期間演出于瀘州大劇院。這是中國戲劇、影視作品中,第一次講述四渡赤水背景下,中革軍委二局的電訊作戰,第一次展現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紅軍在電訊密碼破譯和機要通信中對敵作戰的艱苦卓絕、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故事。劇中重現了血戰青杠坡、決策石廂子、重返瀘州城、勇戰太平渡等重要歷史場景,展現了密碼破譯和機要通信對四渡赤水戰役取得勝利至關重要的歷史貢獻。以此緬懷保密機要戰線隱姓埋名、壯烈犧牲的先烈,并激勵廣大黨員從革命先烈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繼續傳承對黨絕對忠誠、甘于奉獻的精神。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說說簡單,實則背后風云激蕩、波譎云詭,驚、奇、險,巧、意、玄,雄、豪、壯,擊、輾、眠……
如果說遵義會議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那么四渡赤水就是在具體戰略戰術上挽救了中國革命!在國共兩黨四渡赤水戰役的較量中,電臺情報密戰之激烈不亞于數十萬軍隊鏖戰,那只聞其聲未見其形的電波搏擊同樣驚心動魄,如同一條堅韌卻又無形的琴弦將領袖徹夜徘徊的持煙身影、軍委二局的靜然電波作戰凝結轉化成為巧渡金沙江的清脆落子……
蒙哥馬利來華訪問時,對毛主席說:“您指揮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可以和人類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提并論。”主席大手一揮:“三大戰役不足掛齒,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從瑞金到湘江,從湘江到遵義,從遵義到四渡赤水,如此豐厚的歷史、政治、思想、地域背景,加上國共雙方電臺情報部門幾乎不為人知的密戰之獨特表現角度,原創話劇《赤水河上的密電碼》將會怎樣獨辟蹊徑、驚心動魄地展現這場中國革命的精彩之作、神來之筆呢……
即使我們以小見大,那也會、必定會去陳述整個中國革命早期的世界、中國、華夏、國民、思想、信念、存在、斗爭、選擇、出路、意志、信仰等等諸多根本問題。于是,電臺情報的密戰成為不僅僅在講國共雙方虛實真假的摩爾斯電碼之戰,更是在講中國革命的走向之戰;不僅僅是在講雙方電臺情報人員的斗法,更是在講同為時代精英的雙方青年的選擇何以差別天壤;不僅僅在講雙方如何地各為其主,更是在講因思想信念的分歧而痛徹心扉的決裂與對立。四渡赤水,是中國革命和紅軍的命運轉折點,又何嘗不是劇中主人公的命運絞殺場!但,只有鮮血與生命隕滅的洗禮才能升華出赤水河上空壯美的殘陽和獵獵軍旗裹卷飄揚的軍歌……
劇中,天府之國的富家子弟獨樹和貧農之子邢立民在縣里的中學堂一見如故,為了拯救苦難祖國出水火,兩個好友一起考入黃埔軍校,投身偉大的中國革命。在廣州,他們努力學習,隨時準備報效國家,獨樹還經常貼補生活拮據的邢立民。隨著時間和形勢的推移,二人有了不同的選擇,雖然都沒有離開通訊專業,但是在四渡赤水的戰役里,獨樹在紅軍軍委二局的電訊科當科長,邢立民已是國民黨中央軍悍將薛岳手下的電訊處處長。他們還互相掛念對方嗎?他們將怎么制約對方?他們的電波槍彈會血肉飛濺嗎?
三十萬大軍圍剿三萬紅軍,邢立民怎么都無法理解,一個富家子弟會選擇在衣衫襤褸的紅軍陣營里“茍活”。他,想“救”獨樹,想讓獨樹早日“脫離苦海”。由于紅軍一直在轉移、行軍,因工作特點的要求,每一支部隊的電臺部門一定要有兩個以上的電訊小組,一個小組在行軍,另一個小組要找好隱蔽地點,支起天線開始進行收發、偵聽、破譯的工作。待大部隊確定具體位置宿營,工作小組才能收拾起設備,急行軍追趕部隊,而此時,隨大部隊宿營的行軍小組開始工作。國民黨軍摸清紅軍這個規律后,專門派搜索隊來尋找、抓捕紅軍的電訊小組,致使我軍電訊部門屢有損失。在四渡赤水即將走向戰役勝利的關頭,獨樹所在的電訊小組不幸被包圍,為掩護戰友突圍,獨樹被捕。邢立民為讓獨樹“棄暗投明”,要把上峰提拔自己的少將軍銜、軍服與中正劍讓給獨樹,以示情義深厚,但獨樹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邢立民最后得出結論,自己和獨樹還是有著根本的不同,“為了心中的理想,獨樹可以欣然面對艱難困苦、萬死不辭;我邢立民,追求升官兒發財,怕死!”
國共兩黨從中央、核心領導人到各級軍事主官都有著太多黃埔軍校的同學、校友,他們關系交織,互相熟知為人與行事風格,雙方都在為置對方于死地而鏖戰。說到底,是主義不同,精神內核各異。劇中,我們寫獨、邢,寫二人早年的同道者——邢的妻子,寫雙方電訊小組,寫互相安插的潛伏者,寫彼時代各色人等的內心波瀾,寫密戰智慧,寫情感的濃郁與撞擊,寫信念,寫決絕,寫純粹,寫家國情懷,寫清貧與富貴,寫星星之火……我們用雙方密電碼之戰的小窗口,展示出來的是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的史詩歷程、思想歷程、心靈歷程、民族命運歷程。相對于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此密戰要比單純講地下黨的堅貞不屈要復雜得多。大戰役背景下的情報戰,信息量之大、信息處理之難、信息變化之莫測,都是電影題材內容無法相比的。那時的“獨樹”們可能尚且看不到革命勝利的時間表,前路遙迢而模糊。然而,就是因為革命先驅前赴后繼地把民族救亡復興的理想一步步踩進了中華大地、一點點暖融了人心,才迎來建黨28年后新中國的誕生。
《赤水河上的密電碼》也在講“四史”,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的腥風血雨中、在慘烈的代價下不斷調整自己,在尋找選擇真正具有雄才大略的領袖,在修正中國革命的戰略方針。赤水河畔,三省交匯,險峻河谷,車輪滾滾。國之希望在漆黑中如巖漿在推進,似洪流在奔騰,肆意引領著數十萬敵軍在祖國的西南河山鐫刻出砸碎苦難的勇往豐碑。
戰斗在推進,三十六計在上下翻飛,舞美的場景在變換,寫意、飽滿、空靈、樸素,壓力與打擊力在累積,造型蒼勁悲愴的劇中人物在腳踩著祖國的大地向前!向前!他們的心境、情感、思想在渡,是渡往勝利的遠方,還是在普渡苦難中國的生靈……
若非度日如年,怎抵桃花之源?戲劇創作,亦如是;《赤水河上的密電碼》,亦如是……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導演、編劇、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