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實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城市副中心依托自身優勢,著力深化區域合作,推動交通、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未來,城市副中心將搶抓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機遇,深化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聚焦工作重點,持續加大協同力度、發揮特色優勢、形成示范效應,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 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5-0061-04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現實需要,是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和北京的重要一翼,承擔著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樣板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城市副中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具有顯著優勢
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主陣地,城市副中心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區域發展優勢得天獨厚。
政策疊加優勢突出。國務院出臺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意見,批復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目標任務,為協同發展持續走深走實賦能增勢。“兩區”建設、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氣候投融資、林業碳匯、智能建造等國家層面試點示范政策相互疊加,為協同領域先行先試帶來諸多利好。北京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設、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牽頭抓總,縱深推進“副中心的事副中心辦”,為協同發展高效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注入了強勁動能。
發展腹地空間廣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局中,僅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即廊坊市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和香河縣,以下簡稱“北三縣”)總面積就有2100平方公里,與雄安新區面積相當,“通武廊”1總面積更是達到8900多平方公里。廣闊的腹地空間為協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和發展縱深。特別是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產業內部分工互補性較強,有利于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布局延伸。地緣相接、路網相連、水網相通、綠網連片的資源稟賦,也為養老、醫療、住房等功能的互補完善提供了有利條件。北三縣較大的常住人口規模也為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和市場需求支撐。
協同協作迭代升級。從2014年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城市副中心堅持以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為抓手,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歷經重點突破、全面合作、一體化發展三個階段,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不斷躍升。從推進落實與北三縣“四統一”要求,到縱深推進“通寶唐”“通武廊”戰略合作,再到建設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協同發展由淺入深、由重點突破到多點開花,為在更大范圍縱深推進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市副中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多年來,城市副中心與津、冀地區圍繞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在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治、產業發展互促、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加速構建。
頂層設計更加清晰。深入落實國務院批復的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與廊坊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及任務、政策、項目三個清單,形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施工圖”和行動手冊。常態化開展兩地常務副區(市)長專題會、各職能部門線上線下研討交流,積極落實各項任務。同時,全面啟動“通寶唐”戰略合作,通州、寶坻、唐山三地正式簽署戰略合作發展框架協議,明確在規劃對接、產業協作、科技創新等六大領域率先開展探索合作。高位統籌、統攬全局、路徑清晰的頂層設計,為創新協同發展新模式、實現協同發展新突破指明了方向。
協同機制更加高效。在落實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四統一”協同機制基礎上,持續拓展與周邊區域的常態化工作對接機制。先后建立健全了“通武廊”交通規劃對接、京津自貿區政務服務通辦聯動、京津冀科技創新合作等機制,對接事項日益豐富、合作內容持續深化、協同效率不斷提升。特別是縱深推進“通武廊”戰略合作,中關村科技園通州園、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等重點園區聯動持續加強,區域市場一體化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這些創新性機制保障,都是在為協同發展“播種”,持續推動協同發展開出更多“美麗之花”。
重點工作更加扎實。經過近年來的扎實工作,協同發展亮點紛呈。交通互聯互通全面提速,京唐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有序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主骨架基本形成。密涿、京秦等高速路建成通車,廠通路開工建設,主要道路和交通節點加快串聯成網。跨區域交通管理力度持續加大,進京公路檢查站服務效能持續提升。聯動招商成效明顯,連續舉辦通州與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項目160余個,投資金額達1080億元。成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通州分中心,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加快融合。公共服務合作擴面提質,潞河中學三河校區揭牌共建,潞河醫院、通州區婦幼保健院、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等與北三縣醫療機構組建醫聯體,111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異地門診卡碼通結,3654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區域通辦。
“兩翼”齊飛態勢更加明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作為北京“兩翼”,合力推動形成“兩翼”齊飛新態勢,展現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氣象。進一步強化與雄安新區對接聯動,聯合制定了工作對接方案,建立了主要領導定期會晤、牽頭單位對接調度、各部門常態化溝通三個層面的工作對接機制。扎實落實京冀兩省市共同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在土地管控、產業承接、生態治理、社區建設等方面合力推進政策集成創新,互學互鑒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經驗,合力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協同發展成果。
奮力打造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建設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是中央賦予城市副中心的重要使命,也是城市副中心控規明確的戰略目標。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將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圍繞自身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推動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構建首都都市圈三個維度,全力打造新時代區域協協同發展典范。
聚焦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全面增強城市副中心輻射帶動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城市副中心將緊緊圍繞“三個堅持”,全面激發要素活力,全力培育增長動力,持續做強整體實力,著力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是堅持功能承接與內生發展雙向發力。圍繞央企二三級公司、市屬國企事業單位等中心城區外溢優質資源,做好產業承接和落地服務。深化“五子”聯動,深入落實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通州區的“四區結對”機制,大力培育和發展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持續做強“3+1”主導功能,聚焦行政辦公,引入各類專業服務企業,打造頂尖人才集聚高地和高端智庫服務平臺。聚焦高端商務,高水平建設運河金融城,深化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建設,打造國際商務服務新中心。聚焦文化旅游,積極承接環球主題公園資源外溢,重點抓實“一區一河三鎮”建設,1打造文旅商融合發展示范區。聚焦科技創新,用好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應用示范項目。二是堅持開放發展與要素激活同頻共振。充分釋放“兩區”建設紅利,強化政策聯動,注入更多更具競爭力的開放發展“副中心元素”。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以貿易便利、投資便利為重點的開放政策體系。加快產業空間資源釋放,盤活利用國有用地及樓宇;探索多種模式,提升集體土地產業化利用水平。研究“一攬子”人才服務舉措,推動高層次人才快速集聚、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設立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吸引集聚創業資本,建立政府科學決策和專業化運營相結合的投資管理機制。大力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促進金融與產業資本循環暢通。三是堅持軟環境提升與硬環境改善齊驅并進。對標國際先進理念和通行規則,打造服務便捷高效、市場開放包容、競爭公平有序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持續發揮“服務包”和“雙管家”效能,深化完善“通八條”(《關于加快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政策體系,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活力。穩步提升配套服務,超前布局以市政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以職住平衡為重點的教育、醫療、商業等功能性設施,為投資項目落地、高端產業入駐、高素質人才集聚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
聚焦打造一體化發展新樣板,全面推動示范區建設走穩走實。深入實施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一方案三清單”,以“四個一”為抓手,持續加強跨區域資源統籌,積極探索要素流動創新路徑,確保各項工作謀在前、干在先、落在實。一是圍繞產業“一條鏈”,持續提升產業對接協作水平。突出產業鏈拓展延伸,加強園區合作共建,充分發揮中關村通州園與燕郊高新區等北三縣重點園區協調對接機制,實現產業承載空間協同發展。深入推進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合作試點平臺建設,推動科技成果應用和產業化。深入開展一體化聯合招商,推動頭部企業上下游配套、智能制造等產業延伸布局,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深入實施“區域通辦”2.0版,全力實現政務服務無差別辦理。二是圍繞交通“一張網”,著力建設便捷高效交通網絡。緊密結合通勤人群需求,以發展區域快線、完善公交網絡為抓手,著力提升區域通達能力和通行效率。全面提速地鐵平谷線、廠通路及潮白河大橋等交通設施建設,加快石小路、姚家園路東延等重點項目進展,著力打通交界區域斷頭路。持續優化跨省公交線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進一步提升通勤人員通行效率。持續健全檢查站聯動機制,完善“京警入冀”“冀警入京”工作模式,多措并舉打通跨界交通痛點堵點。三是圍繞生態“一片綠”,協同打造優良區域生態環境。聚焦城市功能聯動發展,堅持以生態修復和生態示范為重點,共同推動交界地區生態綠帶建設,協同建設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推進區域移動源污染共治,攜手做好重污染天氣聯動應對。深化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污染跨界聯合監測執法。健全區域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機制,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鏈合作、集約發展。建立碳排放雙控預警、限制、禁止清單,推動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四是圍繞公共服務“一盤棋”,穩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支持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與北三縣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等,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在落實分級診療前提下優化跨區域就醫服務流程,推動兩地醫療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等醫療健康信息調閱共享、結果互認,實現跨區域醫院雙向轉診。采取合作辦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推動養老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布局。促進就業創業服務一體化,建設區域統一勞動力市場。
聚焦打造首都都市圈新引擎,全面融入更大范圍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副中心在首都都市圈中的獨特作用,以三個圈層建設為牽引,在更大區域范圍融入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是以通勤圈建設為牽引,持續加強“通武廊”戰略合作。以“通武廊”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合作協議簽署為契機,在發展規劃、產業政策、重大公共設施項目安排、科技創新與人才合作、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加強三地工作對接。建立中關村科技園通州園、廊坊開發區、武清開發區等重點園區協調對接機制,搭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推動以弘揚運河文化為核心的“通武廊”文旅共同體建設,繼續辦好“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鄉村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共同辦好企業招聘會、職業技能大賽等促進就業創業活動,探索構建“通武廊”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發展格局。二是以功能圈建設為牽引,持續強化“兩翼”聯動發展。加強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推動兩地在功能和產業上錯位發展,實現從理念對標、規劃對標到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快速過渡。完善與雄安新區常態化交流機制,建好兩地對接交流平臺。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在更深層次、更多領域深化分工協作,共同推動產業互促發展。加強智慧城市、綠色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方面創新合作,共同探索吸引各類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三是以產業圈建設為牽引,推動產業合作與創新。以提升科技協同創新水平為重點,加快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推動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促進產業資源軸向聚集,聯合打造“通寶唐”京東黃金走廊,推動一批區域協作新模式、新舉措落地見效。深化產業轉移承接機制,增強政策、人才等服務供給,協同推進園區共建、產業準入、項目落地、收益分配、高精尖企業資質互認等工作。貫通中關村科技園通州園、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通州園)等科技成果轉化鏈條,跨區域共建成果孵化與中試基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孟景偉,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 / 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