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迎雪
摘要:在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和契合新課標要求的雙重背景下,提高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刻不容緩。“數學讀寫”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踐:重視數學課本,打好數學基礎;基于數學文化,接受文化滋養;夯實數學知識,引導自主探究;借助新媒體,養成“讀寫”習慣。“讀寫”融入數學學習中,學生在讀與寫的過程中梳理數學的知識結構,開拓數學視野,了解數學價值,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讀寫 實踐 能力
引言
讀寫在英語、語文等語言類學科領域接觸和運用得比較多,但是讀寫不僅僅是語言類學科的事情,事實上每個學科都需要讀和寫的能力。“數學讀寫”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英語、語文讀寫方面在各階段目標中都列出了詳細具體的要求,但是對于數學的要求不是很明確。
因此,開展“數學讀寫”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改變數學學習素材單一、數學語言不規范、數學學習偏重知識傳授、培養解題能力的現狀,而且可以發揮數學閱讀的價值,積累豐富的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案例,促進學生開拓數學視野,了解數學價值,發展邏輯思維,有效引導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會寫,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的水平。
一、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讀寫能力在語文、英語學科中頗受重視,但是讀寫能力并不是語文、英語學科的專利,作為重要基礎學科之一的數學同樣需要讀寫能力。
(一)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的現狀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讀寫是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因此要重視數學讀寫,為學生創造數學讀寫的機會,加強學生數學讀寫能力的培養。然而身邊的一線教師、學生依然會產生“數學還需要讀寫?”“數學閱讀是說審題嗎?數學寫作是指數學小論文嗎?”等疑問。部分教師有一定的思想意識,但是由于數學讀寫是一種耗時且需連續實施的數學活動,認為其是“額外的負擔”,常常望而卻步。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不足。部分學生讀不懂數學材料,缺乏提取關鍵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的能力。學生在數學表達書寫領域幾乎是空白,在學校舉行的數學小論文比賽中,學生參賽率比較低,大部分學生反饋無從下筆,或者把數學小論文寫成了解題過程。
(二)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讀寫能力不僅是讀取信息與表達輸出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數學讀寫”將數學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實踐,在提升數學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數學表達的能力。數學讀寫由兩個過程組成,這一點和數學學習過程很像,學生首先要接收大量信息,然后要理解這些信息,并進行信息輸出。
數學寫作是數學學習的升華,有效的寫作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提高學習能力。學生在陳述自己的想法之前,需要仔細推理,以確保其合理性、正確性。寫作對數學課有著特殊的價值,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回顧、反思,與數學知識產生聯結,并以整合的方式,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書面表達也能讓老師理解和評估學生的思維方式,豐富評價方式。這一點僅靠練習是無法實現的。
綜上所述,在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和契合新課標要求的雙重背景下,提高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刻不容緩。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的實踐研究
為了提升小學生“數學讀寫”能力,筆者做了一定的實踐研究,積累了以下實踐經驗,以便幫助小學數學同人打開研究的思路,找到培養學生“數學讀寫”能力的切入點。
(一)重視數學課本,打好數學基礎
數學課本是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編制的,唯一一本統一發放到小學生手中的數學讀物。數學課本內容的編排既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又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僅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參考,也是學生獲取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來源。數學課本的地位就注定了它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上的核心價值。數學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字、符號、圖表等數學語言,是有助于學生學習數學基礎語言的必要讀物。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數學課本的讀寫利用,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數學語言,還應讓學生學會理解、提取、轉化數學語言等多樣化語言加工方式。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可先嘗試通過“條件有哪些?問題是什么?題目中含有怎樣的數量關系?”這三個問題啟發學生認真細致地進行閱讀思考,培養學生數學語言加工能力。三個問題有助于學生找出關鍵信息,理清數量關系。回答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因為……所有……”句式,重視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數學思考的過程,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做鋪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數學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部分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線段圖、示意圖、集合圖、數量關系式等形式分析題目中各數量之間的關系,促進對數學問題的解讀,同時培養學生把文字語言轉化為圖表、符號語言的能力。
實踐案例一:簡單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
六年級同學為畢業晚會準備了兩種顏色的綢花,其中紅花有50朵。黃花比紅花多110,黃花比紅花多多少朵?
教學時,教師可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條件有哪些?問題是什么?紅花、黃花的朵數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分析數量關系時,可以啟發學生先說一說再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二)基于數學文化,接受文化滋養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完善的數學知識結構中必然包含這門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文化底蘊。所以“讀”的主題一定要包含數學的發展歷史,“寫”也要有數學文化作為基礎。
數學文化作為拓展閱讀材料早已融入教材之中,但是相關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數學讀寫”活動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學生通過“讀寫”實踐活動去探尋歷史真相,系統地了解數學的文化背景,接受數學文化的滋養,這樣不僅能開闊眼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熱情,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實踐案例二:玩轉“π”日。
3月14日是國際圓周率日,是慶祝數學常數“π”的特別日子。學校特以此為契機,開展以“玩轉‘π’日”為主題的“數學讀寫”活動,除了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外,鼓勵學生使用網絡進行篩選、閱讀豐富的資源,并在讀和繪制手抄報中了解“π”的悠久歷史,學習“π”的相關知識,感受數學的趣味與魅力。
(三)夯實數學知識,引導自主探究
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抽象的理論知識難以理解,知識混淆,或者空間想象能力不足……這些導致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低下,對數學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渡過難關,重新燃起學習數學的熱情。將“數學讀寫”融入數學教學中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課堂內容學習以后,為了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加深認識,教師可以借助“數學讀寫”拓展課的形式,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突破口,進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實踐案例三:美妙數學之乘法分配律。
蘇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涵理解,比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都更難,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上完本節課后,一部分學生往往只能夠記住乘法分配律的“樣子”,“照葫蘆畫瓢”,在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還有學生上完本節課后容易對本單元所有的運算律產生混淆,難以靈活地選擇正確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節課教學結束后,可以及時開展“數學讀寫”拓展活動“美妙數學之‘乘法分配律’”通過豐富的讀寫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內涵。本次活動的目標主要通過三個環節得以實現:環節1,數學探秘:闖關數學游戲機——請在5秒內比較出左右兩邊結果的大小,答對4道可進入下一關。環節2,生活數學:老翁賣魚——咦,不是掙80元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環節3,數學幽默——學以致用,馬6是誰呀?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跟著主人公闖關,幫著主人公解決問題,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以及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拓展學習結束后,趁熱打鐵,開展以“生活中的運算律”為主題寫一篇數學小論文的活動。
“數學讀寫”有利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內涵,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同時收獲成就感,最終實現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方面綜合素質的目標。
(四)借助新媒體,養成“讀寫”習慣
除了課堂時間,課外尤其假期更是提升讀寫能力的黃金期,教師要把握好這段時間,有系統有計劃開展“數學讀寫”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讀寫習慣。
每到假期,班級會推進“數學讀寫”計劃,每個學生參考閱讀單根據自己的水平分級閱讀至少2本書,并進行及時的讀后書寫反饋。書寫方式和內容鼓勵多樣化,可以是讀后感、數學日記、思維導圖等,可以寫對生活中數學現象、數學問題的看法,可以記錄生活中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可以是對數學學習的感想與反思,等等,培養“數學讀寫”的持久興趣及習慣。班級還會配合學習內容精心設計假期特色作業,通過“春節小總管”“數學小故事家”“制作精美的年歷”“逃生路線我知道”等數學讀寫主題實踐活動,增加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發展其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由于數學內容的抽象與精練特性,很多學生潛意識里不認為“數學讀寫”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可能會出現“走馬觀花”或“囫圇吞棗”的狀況,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數學讀寫”方法的指導,并及時評價,使學生從愿意讀寫到會讀寫。
為了保證學生“數學讀寫”進度,養成良好習慣,可在全班同學的共同意愿下開辟一個專門的網絡空間,供學生一起分享所讀、所思、所寫。
三、結語
“數學讀寫”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班級學生還養成了繪制思維導圖的習慣,并能通過思維導圖,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與同學交流每一單元的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既關注數學知識結果又關注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知識的本質,明確數學思想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對于學校定期開展的特色讀寫實踐活動,學生也都積極參與。教師還鼓勵學生積極投稿,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數學讀寫”的熱情。
課后、假期是提升讀寫能力的黃金期,在此期間,新媒體技術為“數學讀寫”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了平臺與保障。
總之,“數學讀寫”活動中,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書籍豐富了數學學習素材,積累了豐富的數學讀寫案例,開闊了數學視野,了解了數學價值,學會從數學視角看生活問題,并就這一系列過程進行完整的信息輸出,進而有效、全面提升數學綜合素養。無論是關于哪一方面的“讀”,學生都需要精準地提煉出閱讀內容的主題;而學生通過“寫”,能及時梳理自己的語言邏輯與思維邏輯,提高思維的結構性。“數學讀寫”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數學讀寫”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在實踐反思、研究創新中收獲數學學習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厲小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4,5(2):8992.
[3]許世紅,羅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實驗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1,2(1):828.
[4]雷福明.“聽說讀寫”打造高效數學課堂[J].新課程,2013,7:105106.
[5]胡耀華.數學寫作的價值及若干教學建議[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3):6062.
[6]謝冬梅.數學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11):74.
[7]呂增鋒.“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的內涵、功能與評價——研讀高中數學新教材引發的思考[J].中學數學,2021,5.
責任編輯:黃大燦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數學讀寫’促進小學生應用意識提升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HJG2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