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衛紅
[摘? 要] 研究者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為例,基于差異教育理念的指導,指出教師要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創設適合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 差異教學;小學數學;策略;發展
策略與方法看似相同,卻有本質的區別。策略更多的是一種感悟,是一種思想意識,無法靠直接講授或機械記憶來獲得。要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需要學習者自己去慢慢體會、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灌輸”教學模式的束縛,預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和感悟,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問題的本質和核心,培養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家庭環境、教學環境、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等內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下,個體間有一定的差異。為了能夠調動學生、發展學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問題、分層作業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學生“主體”的價值。在現實教學中,為了便于教學計劃的實施,部分教師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從而造成了學生“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這樣一來,“因材施教”也就無從談起,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能力,那么課堂教學就很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教學的價值就難以體現,從而最終導致教學無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又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同時,教師還要善待和利用學生的差異,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筆者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為例,淺談基于差異教學理念指導下數學教學的幾點認識,若有不足請指正。
一、借境引思,誘發策略意識
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善于從學生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充分照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差異,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解決問題[1]。另外,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思考和引導學生獲得直觀感悟,教師應設計一些實際情境來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師:今天我們先來看一個短片,猜一猜講的是什么成語故事?
學生感到困惑,數學老師怎么上起了語文課?短片播放沒多久,學生就猜出了這個成語故事是《道旁李苦》。
師:你們真是太聰明了,個個都很博學。
師:假如你是王戎,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嗎?
生1:他想李子大家都看得到、夠得著,假如好吃的話早就被摘光了。樹上的李子還有這么多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它肯定不好吃。
師:說得很好,看來你很懂王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假設”推理,大家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探究一下如何用數學中的“假設”來解決問題呢?
設計意圖:其實“假設”思想對于學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應用假設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的“假設”常常五彩斑斕,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在本課新知引入時,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成語故事來喚醒學生的“假設”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問題初探,嘗試策略解決
師:剛剛我們體驗了“假設”策略,接下來請大家嘗試一下如何利用“假設”來解決數學問題呢?(教師PPT展示題目)
例1? 把720毫升水倒入6個相同的小杯和1個大杯中剛好將所有杯子裝滿。若小杯的容量為大杯容量的■,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
師:這個問題請大家先獨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難也沒有關系,我這里有通關秘籍,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會做請先獨立完成,完成后來領取升級版的任務。
本題教師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獨立求解會讓部分學生感到有壓力。為了讓有困難的學生也能“夠得著”,教師將例1進行了改編,問題如下:
1.把720毫升水倒入9個相同的小杯中,剛好裝滿,求小杯的容量。
2.把720毫升水倒入3個相同的大杯中,剛好裝滿,求大杯的容量。
當然,對于這個問題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為了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教師升級了問題的難度,問題如下:
想一想:除了你用的這個方法外,你還能找到其他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教師巡視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根據學生問題反饋的情況發放不同的卡片,讓學生通過“試一試”“想一想”來尋找靈感,獨立完成求解。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鋪墊,有困難的學生也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后順利地完成了例1的求解。學優生在解題后又嘗試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分層問題有效地發散了學生數學思維,促進了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
設計意圖: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的策略意識、策略應用水平也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興趣,提升策略應用能力,教師設計了分層的問題,以確保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不同的收獲。對學困生來講,通過降低問題的難度為其自主學習架橋鋪路,能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熱情,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提升學習信心;對于學優生來講,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挑戰更高層的問題,從而拓展其思維的寬度。教師利用結合具體學情設計的分層的問題進行引導,有助于學生全員進步目標的達成。
三、深度探究,形成策略意識
師:例1大家已經順利求解了,現在請各小組在組內交流一下,談談你的思考方法和解題過程。
教師留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巡視課堂并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然后讓小組交流展示。
生2:我先求的大杯的容量,假設全是大杯,根據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容量的■”,可知3個小杯相當于1個大杯,這樣可以將6個小杯替換為2個大杯,相當用3個大杯來裝720毫升的水,這樣可求得大杯的容量為240毫升,小杯為80毫升。
師:說得很好,你們聽懂了嗎?(生紛紛點頭)
師:很好,看來大家都已經理解了生2的思路,生2的解題方法大致分為幾步呢?
生3:我認為可以分4步——①假設(假設全部為大杯);②尋找等量關系(1大杯等于3小杯);③替換(6小杯替換成了2大杯);④求解。
師:總結得非常清晰,那么按照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怎樣替換呢?
生4:假設全部為小杯,已知1個大杯等于3個小杯,這樣用9個小杯來裝720毫升的水,每個小杯為80毫升。
師:很好,那么如果我們想知道最終的結果是否正確,還需要添加哪個步驟呢?
生(齊聲答):驗證。
師:很好,那么這個問題該如何驗證呢?
生5:小杯為80毫升,一共有6個,即小杯共裝480毫升;大杯1個,共裝水240毫升,這樣大杯和小杯的水相加后正好為720毫升。
師:這樣驗證就完成了嗎?
生5:哦,還需要驗證大杯和小杯的等量關系。
師:很好,這樣驗證后就補充完整了。
師:回顧一下,我們剛剛解題的關鍵是什么,我們運用了什么策略呢?
生(齊聲答):假設。
師:很好。想一下假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6:我認為假設就是一種化繁為簡的轉化。
師:請具體地說一說。
生6:最初在解題時有兩個未知量,而假設后就將一個未知量用另外一個未知量替換了,這樣就減少了未知量,數量關系變簡單了,問題自然也就容易求解了。
師:很好,那么在轉化中不變的量是什么呢?
生7:本題中水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
師:很好,這樣我們抓住不變的關系,借助假設替換就可以將問題向簡單化轉化。
設計意圖:在探究中教師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同時又通過生生合作和師生交流啟發學生形成了策略意識。在解題中,通過巧妙的引導不僅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了解題的基本過程,而且讓學生理解了轉化的本質,這樣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深化學生對策略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分層練習,強化策略意識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相信大家對例1已經了如指掌,現在我們用一些具體問題來檢測一下,看看誰做得快、做得好。
例2? 現有30噸的貨物剛好可以用3輛大貨車和4輛小貨車一次性運走,若大貨車載重量為小貨車的2倍,請求出大、小貨車的載重量。
問題給出后,學生迅速得出了答案,即大貨車載重量為6噸,小貨車的載重量為3噸。
師: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們是如何假設,如何求解的呢?(教師讓學生溝通交流后,點名讓學生回答)
生8:如果把它們都看成大貨車,則需要把小貨車替換成大貨車。根據已知大貨車的載重量為小貨車的2倍,這樣可以將4輛小貨車替換為2輛大貨車,即用5輛大貨車運30噸的貨物,即大貨車載重量為6噸。(生8話音剛落,又有其他學生給出了答案)
生9:也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小貨車,根據已知將3輛大貨車替換成6輛小貨車,即用10輛小貨車運30噸的貨物,即小貨車載重量為3噸。
接下來教師又給出了類似的問題進行強化練習,問題如下:
例3? 已知購買1張餐桌和4把椅子花了2700元,椅子的價格是餐桌價格的■,請問兩者的單價各為多少元?
通過這樣的“練”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策略意識,最終學生知道在解決同一問題時可以應用不同的假設方法。“化大為小”的運算方法更方便、更簡捷,學生可以根據具體問題選擇一個較為方便的解決方案來轉化。
設計意圖:通過例1的探究,學生的策略意識已經初步形成。為了進一步鞏固強化,在例1順利求解后教師有必要給出相應的練習作為有效的補充,進而借助進一步的應用來加深對策略應用的理解。練習的目的側重于策略的強化,為此教師選擇了“低層次、小坡度”的問題,學生完成起來比較輕松,可以獲得更好的感悟,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體驗成功所帶來的自豪感和愉悅感,從而激發參與的積極性。另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可借助“看誰做得快”活動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比賽的驅動下展示張揚的個性。這樣,教師在強化策略意識教學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五、拓展應用,提升策略應用
為了讓學生能夠“跳一跳”,在“雙基”練習后,教師又出示了兩道拔高題。考慮到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不給學生帶來過多的作業負擔,教師以“必做題”和“選做題”的形式讓學生量力而行。
必做題:一共有180個蘋果,剛好可以裝進6個小紙箱和2個大紙箱中,已知3個小紙箱裝的蘋果數與2個大紙箱裝的蘋果數相同,求每個大紙箱裝了多少個蘋果,小紙箱又裝了多少個蘋果?
選做題:若將100雙鞋裝進紙箱中,剛好用了3個大紙箱和8個小紙箱,________,求大、小紙箱分別裝了多少雙鞋?請在橫線上補充一個條件,列式并解答。
設計意圖:在拓展應用環節,問題的難度略有提升,為了讓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既能夠讓能力較弱的學生感覺“夠得著”,又能夠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得飽”,從而讓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選做題為開放型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以上內容自主添加,當然也可以采用“你填我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
總之,差異在學生的學習中無法避免,因此在教學中不要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那樣會讓學困生學得苦不堪言,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放手,要將選擇權交給學生,為他們營造一個合適的提升空間。比如在拓展題目的選擇上,教師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完成選做題,這正是尊重差異的表現。在問題初探時,部分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時遇到困難,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為學生提供了合適的學習內容,降低了問題的難度,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和懂得“假設”策略在解題中的重要價值。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和利用好學生的差異,這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建文. 讓孩子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由“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的教學引發的思考[J]. 教育科研論壇,2011(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