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君 張鳴樂 李梓鎰
摘要: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的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圍繞“立德樹人”的發展核心,高校教師要結合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優勢,探索多元化教學路徑,逐步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成效。基于此,文章圍繞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發展價值、存在問題以及延伸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 育人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 有機結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75-03
在眾多教育范疇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高校育人機制中,身體和心理健康作為大學生發展的基礎保障,在融入教學機制的過程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突破高校教育的發展瓶頸,創新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夯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基礎。
一、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性
(一)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育人機制的建立,是高校教育思想的集中凝結。通過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大學生明確社會主流價值,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尤其是在教學培育上,兩者充分遵從和確保了青少年個體道德發展規律。在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借助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深化道德教育思想,發揮心理學的指引價值,在大學生群體中達到教化的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見,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是對高校教育方向的協同推助,尤其積極的發展特性。
(二)教學邏輯的融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抓手,凸顯積極的教學性能。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發展理念,教師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實效,進一步創新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局面。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每一門課程之中,在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機制上,從而充分發揮教育的意義,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使得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緊密融合,塑造統一的教育和培訓方式,凸顯出鮮明的教育發展特色。
(三)教育目標的完善性
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其教學目標具備鮮明的發展特性。為此,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又要明確高校的職業性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育人教育的全面深化,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形成統一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學生學習效率,凸顯教學成果,為國家建設和培育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四)教學功能的互補性
對大學生群體而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凸顯了“內部”的教育和深化,更重視心理教育層面:另一方面,育人機制的建設,實現了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推動,凸顯了積極的教育成效。為此,教師要通過對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將良好的心理素養作為政治素養的重要前提。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在教學內容和技巧的相互借鑒上,加速心理健康教育的轉型。
二、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需要建立在對二者教學關系的深入研討上。然而,在當前高校教育中,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上,缺乏對二者有機結合的積極思考。尤其是在教學關系、教育模式的構建上,并未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整體層面之上。這也導致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面臨一定的困境,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兩者的教學內容分界不明確,相互交錯的地方較為混亂、相互區別的地方也難以凸顯特色和亮點。
(二)組織機構方面存在的問題
組織機構的建立需要秉承協同教學的發展因素,進行合理合規的規劃。但是從整體上看,高校教師對于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機制的融合不夠深入。在具體的操作之中,缺乏統一的意見指導。尤其是在對組織日常工作的安排和監督上,尚未制定完善和統一的標準。在思想政治教育機構的發展層面上,仍然存在分散和混淆。例如,部分高校將育人機構的建立放在學生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劃撥到德育處,而具體的心理健康教學則由思想政治教師來開展。各部門之間的歸屬較為混亂,導致工作的任務不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和育人機制的融合存在尷尬的境地。
(三)師資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建立一支專業、嚴謹、公正、客觀的教師隊伍,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為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強化師資建設,在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中建立高標準的專業隊伍。但是從目前來看,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限,在師資力量上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在師資隊伍的創造力和競爭力上,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科內的知識,確缺乏對不同學科思想的深入融合,導致高校育人體系中未能有機嵌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核心。
(四)教育背景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繁盛的市場經濟帶來了急劇膨脹的物質環境,受網絡信息輿論的影響,大學生處于一個復雜的思政潮流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自身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再加上大學生處于成才、成人的初期階段,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保護,缺乏挫折、磨礪和社會經驗,難以抵御現實生活以及虛擬世界之中的種種誘惑,導致個別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存在偏差。
三、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路徑
(一)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實踐教學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育人機制的塑造上,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明確育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劣勢,避免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來開展。在實施教育融合的初始階段,進行明確的規劃和設定。
首先,高校可通過健全的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夯實育人教學的發展根基。結合本學院的實際特點,建立細化的網絡分支。要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明確的育人分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科室能夠勇于承擔責任,提高教學效果。而各專業學科則能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實踐探索,進一步完善教學的機能性。
其次,全面強化教師依法從教、依法治教的意識和理念。在推進育人工作的過程中,引導和督促高校建立明確心理育人的工作邊界和職責定位。同時細化高校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發展實際,使其能夠主動遵守倫理道德規范,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幫助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最后,在加強現代教育變革的基礎上,建立以“生”為主的教學核心,在強化實踐改革教學的路徑上,探索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方法。例如,利用當前熱門的短視頻APP,逐步融入現代教學的方式方法,組織開展話題探討和趣味教學。讓大學生的身心獲得健康成長,進一步革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利用網絡遠程教育、多媒體教學、慕課等方式,來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智能化網絡先進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體會到獨特的教學技術,增進教師的教學特色。以此加深專業育人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項教學體系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教育的真諦,全面增強育人教育的實施效能。
(二)完善教學機制,強化組織聯動
完善的育人機制是增強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工作場所、師資配備,從多個方面入手,完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機制,并將高校的教學機制改革轉化為多樣的教育手法,將其作為心理育人質量的重要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領導到位、機構到位、師資到位、投入到位、場地到位的“五個到位”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發展核心。將高校育人隊伍和心理健康隊伍融合起來,從而深入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確保大學生能夠強化自主能動性,自覺融入高校教育機制之中。教師要將教育、教學、黨建、科研等元素合并起來,圍繞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改革,整合多項教育資源,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機制。
第二,要發揮家校聯合作用,強化高校教師和學生價值之間的力量融合。例如通過發放《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制作電子家校信息互通聯絡請柬等方式,促進高校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從而實現“以點帶面”的教育力量,形成通力合作的教學格局,組建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鏈接的教學體系,使學校、家庭和社會達到相互連接和緊密結合。
第三,實施活動引領,狠抓科普宣傳教育,塑造品牌活動。利用心理課程、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心理班會等形式,依托新媒體等載體,宣傳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識。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補充,扎實推進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以“3-20”心理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為契機,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打造一批如心理博覽會、心理情景劇、心理手語操等品牌活動。推動各學院結合專業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助力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三)加強隊伍建設,創新教育格局
要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學校要通過各類培訓、講座、文化沙龍,增強教師的職業能力,提高教師的職業水平。特別是要結合本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各學科學生的實際,開創有針對性的教育舉措。
例如,南京師范大學堅持“以生為本、和諧發展”理念,努力構建、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學校健全工作保障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人才培養長期規劃,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著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培訓和案例督導,打造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氣象員四支工作團隊,通過開展理論教學、技能培訓、個案研討、心理輔導員沙龍等活動,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的整體實力。強化學生管理隊伍培訓,提升心理問題識別和教育干預能力,構建全員心理育人新格局。
(四)加強教學延伸,注重學生根本
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不同階段,開展“階段性”教學。
在第一階段,面向全體新生開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針對測試結果異常的學生,進行跟蹤回訪,制定輔導方案,排除心理危機隱患。
在第二階段,建立“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加強家校協同,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明確工作流程及相關職責,完成危機管理信息化,維護校園和諧穩定。教師要從高校大學生實際感受上出發,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實施教育和引導。
在第三階段,結合當前時代背景下,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學習、情感壓力,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尤其是對于班級輔導員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況做到“了如指掌”。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情緒,對育人的方法進行及時的調整。對于家境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在為他們疏導學習壓力的同時,充分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協助相關部門,對于生活困難的學生健全勤工助學指導,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發自內心地信任教師。使得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更為完善全面。
在第四階段,教師要優化咨詢督導設置,加強危機干預。為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將咨詢時段增至每周90多個小時,覆蓋白天和晚上、工作曰和周末,新增單次咨詢、線上咨詢、團體輔導等服務,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多次和單次相結合、個體和團體相結合的心理咨詢新模式。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育人機制之中,既能夠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又能夠完善高校教育發展成果.體現出了多項的教學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養是形成正確政治素養的前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德育教學的發展實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推動高校獲得長足的進步。進一步提升人才培育的發展成效,在育人機制上的融合更需要全面的部署。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機制改革,將育人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功能協調、資源共享、體制健全、結構科學,切實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發展水平。
(本文為東莞城市學院校級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高校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路徑探析”)
參考文獻:
[1]周少賢,社會變革下大學生情緒特點新趨勢及應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04)
[2]于彩玲.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路徑創新[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4)
[3]朱韓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教學:理念、問題與對策[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6):76-80
[4]孫耀勝,瞿弋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3):75-77
[5]李培斌,胡蕓.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21(05):56-59
[6]劉麗霞,劉麗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機制探宄[J].改革與開放,2020(18):109-112
(作者單位:東莞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523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