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美 張超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文化自信 唐山皮影 App設計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星,是一個民族不可抹滅的文化記憶,保護和傳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時代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對于培養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積極意義[1]。
唐山皮影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傳播,已經成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深厚群眾基礎、影響力極強的一種皮影戲,并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且在世界范圍內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極高的評價[2]。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應加強對于像唐山皮影這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研究,探索其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傳承與發展的新方式。
唐山皮影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但由于其較為傳統的表現形式,與當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嚴重脫離,導致其已經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當中[3]。本文基于非遺傳承的理念,將唐山皮影與移動App相結合,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將唐山皮影通過科普、線上觀看、討論等多種方式與用戶建立聯系,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觀看體驗,也向大眾科普傳播了唐山皮影文化,對唐山皮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有著積極意義。
一、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藝及其多元價值
(一)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藝
皮影戲在全國各地都有所發展,但是各個地區的形態、腔調和影人的制作原料都不盡相同,都具有地域性特色。唐山北部山區毛驢較多,驢皮資源豐富,唐山皮影的制作材料多選用驢皮,因此唐山皮影也有“驢皮影”之稱。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刮皮和漿皮:唐山皮影制作的第一步就是刮皮,在刮皮之前,要先選擇合適的驢皮,選好驢皮之后才可以進行刮皮。刮皮的過程主要就是先將驢皮徹底浸濕,撈出,然后用刮刀把皮上的毛和殘肉鏟下去,最后把驢皮繃在專門的架子上晾干即可。把晾干后的皮子浸泡在按一定比例清水和白礬配制而成的漿水里,然后再拿出來放在木板上,用重的東西壓住,自然陰干,就是漿皮的過程。這樣漿過的驢皮平整不易卷曲,并且不浸油,透明度也高。
2.選皮和描樣:在驢皮漿好后就要開始選皮,選皮時要掌握好皮子的橫豎,不然雕完的驢皮容易卷曲。另外,還要區分各個部位的驢皮的使用,例如影人的頭部,要用驢兩肋的皮子雕刻,因為這個部位的皮子薄而細膩。在雕刻之前,一般是按照早期藝人流傳下來的影人和圖譜進行描樣。描樣的過程主要是將選好的驢皮,剪成影人所需大小,放在圖譜上面,然后按照圖譜用筆沿著圖譜線條仔細描畫在皮子上面。
3.雕刻和上色:描樣之后就可以開始雕刻了,唐山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刻刀和蠟板,在雕刻皮影時,把描過樣的皮子平鋪到蠟板上,逐刀雕刻。皮影雕刻完之后,就可以開始上色了,傳統的唐山皮影主要以黑、紅、綠為主。上色時一般需要用兩支毛筆,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在需要暈染的地方先上色,然后用清水暈染出層次即可。
4.罩油和組裝:最后就是罩油和組裝,皮影罩油現在多采用透明的工業精油,目的是為了保護皮影上的色彩不會褪色,罩油時,把油均勻抹在手掌心,把雕刻好的皮影夾在兩掌中間,就可以把油拍上去。上完油以后就把皮影拿到通風處晾干即可。組裝是皮影的最后一個步驟,因為皮影在雕刻時都是分開雕刻的,所以最后要用線縫合起來[4]。
(二)唐山皮影的多元價值
1.藝術價值:首先,唐山皮影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其次,唐山皮影中的影人造型線條細膩,色彩鮮明,運用抽象與寫實,簡約與繁復,稚拙與成熟的造型方法,對人物及場景進行概括性表現,具有濃厚的民俗特色和藝術價值。此外,這些皮影戲表演大多是建立在民間生活的基礎上,通常是取材于現實生活,并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具有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價值[5]。
2.文化價值:皮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需求。這對唐山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尤為重要。
并且,唐山皮影展現了唐山地區民間生活的方式,有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過去的歷史,展現了唐山地區獨有的文化內涵。其次,唐山皮影的造型深受戲曲、民俗、宗教的影響,對民間文學和地方文化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3.實用價值: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對產品的需求不僅是功能上的滿足,還有精神和情感上的感受。因此,當今時代的設計越來越需要本土化和民族化。唐山皮影的傳統元素可以廣泛應用于現代設計的創作中。通過提煉和采用唐山皮影中的造型和色彩,可以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交匯點,創作出既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作品。
4.歷史價值:唐山皮影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有其歷史的范疇,從古至今,有大量的皮影作品被留下來,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展現形式,可以讓我們在當今時代透過這些民間手工藝品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文化縮影,以便于我們去了解過去的文化藝術和審美藝術,這對于我們研究過去的民俗和美術造型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
5.經濟價值:唐山皮影作為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手工藝,不僅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具有極其豐富的經濟價值。利用唐山皮影發展文創旅游產品,設計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和象征性的文創產品,可以與當地經濟相結合,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這樣可以使傳統藝術以一種新的形式進入當代人的生活環境,在創造產業價值的同時拓寬皮影戲的傳播范圍[6]。
二、“唐山皮影”App發展的優勢
(一)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困境
1.原料的地域限制:制作民間傳統手工藝的首選材料通常是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這是民間手工藝的特點,但也限制了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材料的限制使得這種工藝很難在其他地方制造和發展。
2.固定的工藝流程:傳統手工藝經歷了長期的演變和代代相傳,工藝流程非常固定。手工藝人們認為,每一個步驟和程序在制作工程中都應該是固定的。然而,在當今工業化時代,這種生產工藝很容易被淘汰,傳統工藝難以更好地傳承。
3.單一的保護方式: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方式較為單一,總體來說主要是“傳內不傳外”的家傳式和口傳心授的師徒式。這就導致有很多民間手工藝的技藝很難保留下來。并且在當前大規模機器生產的時代,手工藝人的工作效率遠低于機器生產,極大地影響了手工藝品的銷售,手工藝人很難以此謀生,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去從事傳統手工藝行業。這些原因極大地阻礙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4.大眾的認知不足:當今社會科技快速進步,智能機器的大量使用導致產品的低成本和大批量生產,在如今的快節奏生活背景下,人們大多選擇物美價廉的工業產品,而很難認識到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價值。導致現代社會的人們缺乏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寄托[7]。
(二)鮮明的地域特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的各種活動和文化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現實生活上,唐山皮影亦是如此。唐山皮影戲與其他皮影戲的不同之處在于樂亭方言的獨特唱腔,音色婉轉,節奏平仄豐富,真假循環。唐山皮影發源于河北冀東地區的灤縣、樂亭、昌黎一帶。該地區北面為燕山,南面為渤海,此地區的人們大多性格豪放,不拘小節,故其造型簡潔明快,展現了當時北方民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淳樸善良的性格特點。所以唐山皮影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上都展現了唐山地區的風土人情,是地域性突出、歷史悠久,并與時代特色相融合的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8]。
(三)互聯網時代的設計優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不管是老人、小孩還是年輕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的頻率都非常之高,幾乎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移動App的使用上,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移動App是非常好的一種傳播唐山皮影的平臺。結合移動App的便捷性和唐山皮影的娛樂性特點,通過App傳播共享唐山皮影藝術,在手機上下載安裝唐山皮影主題App客戶端,打開客戶端軟件平臺,即可進入唐山皮影的世界,在任何地方手機用戶都可以檢索、查閱自己對唐山皮影感興趣的資訊;可以欣賞唐山皮影劇目。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唐山皮影,不用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讓民間傳統手工藝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僅僅活躍在歷史書上和博物館內。
三、“唐山皮影”App設計
(一)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創新。互聯網時代,移動App平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方式之一。但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作為靜態的“遺產”來保護,并沒有進行創新與發展,這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時代變成了停留在博物館的展示品,而沒有與新時代的技術相結合,成為一種動態的文化來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尊重非物質文化特性,但同時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因此,在當今時代的非遺傳承中,必須弱化“遺產”這一物化的概念形式,立足“非物質文化”本身的鮮明特征,突出其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來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提高文化自信[9]。
在當今社會,隨著大量外來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如何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新時代再次蓬勃發展,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10]。將類似于唐山皮影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App交互應用相結合,是現在非遺傳承的一種創新方式與途徑之一。為了更好地傳播與發展唐山皮影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唐山皮影”App的框架設計和模塊設計中均是基于非遺傳承這一理念進行設計研究,針對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喜好,在App界面的設計中采用簡約的扁平化設計,旨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項傳統民間工藝,并在這里進行學習與交流,以達到傳播的目的。
(二)基于非遺傳承的框架設計。“唐山皮影”App,是基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前提下,以感受文化內涵為核心的應用服務平臺。使用功能信息構架圖來直觀地呈現App整體的構想和細節上的處理,便于檢查設計的合理性,有利于對界面設計過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功能結構圖的邏輯性較強,能使復雜的使用流程實現最簡單直接的認識[11]。
唐山皮影App主要包括以下4個基本組成部分:
1 .首頁:唐山皮影A p p的首頁作為第一瀏覽頁面,主要由“ 搜索”“每日一片”“排行榜”“討論區”組成。其中,在“搜索”欄用戶可以搜索自己喜歡的皮影戲;“每日一片”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觀看傾向,在首頁為用戶提供專屬的推薦服務;用戶可以在“排行榜”這里看到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的觀看榜單,直接看到更熱門的皮影戲;最后,唐山皮影App還設置“討論區”模塊,皮影愛好者可以通過此模塊進行交流、分享,皮影萌新也可以在這里提問,增強了互動性。
2.我看:在“我看”界面可以找到自己的觀看歷史記錄和訂閱的欄目以及下載的視頻等。
3.發現:“發現”中有商城、問答、游戲中心、唐山皮影的科普等模塊,在這里用戶可以快速了解皮影的相關信息,并且可以找到皮影相關的小游戲,進一步增強對皮影的喜愛與了解。
4.我的:用戶可以在“我的”界面進行作品的發布,例如自己拍攝的皮影視頻或者是制作的皮影小動畫。另外,還可以進行一些個人信息的設置。
(三)基于非遺傳承的模塊設計
多數傳統手工藝都因為其較為傳統的表現形式,導致受眾主體為老年人和中年人,其傳播范圍較小。現在將唐山皮影與移動App相結合,使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都可以感受唐山皮影文化,同時構建一些符合年輕人的模塊設計,不僅可以讓皮影愛好者有一個交流觀看的平臺,也讓現在的年輕人以及小朋友多一個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增加他們對唐山皮影的了解。
根據“唐山皮影App”的消費者需求進行分析,基于非遺的傳承與唐山皮影的傳播及保護,將其核心內容設計為三大模塊,以擴大使用人群和更好感受唐山皮影的魅力。
1.科普模塊設計:科普模塊設計,如圖6、圖7所示,該部分包括“戲劇簡介”“皮影傳說”“歷史沿革”和“傳統劇目”等,以及“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藝”,如圖7,對唐山皮影做全面詳細的講解,即使用戶并不知道唐山皮影,也可以在這里對唐山皮影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通過此模塊來向用戶普及唐山皮影的知識,達到傳播的目的。
2.互動模塊設計:唐山皮影App的用戶群體不僅有皮影愛好者,還針對一些原本不了解唐山皮影的潛在用戶,所以在模塊設計中增加了互動部分。例如“討論區”作為唐山皮影App一大特色欄目,如圖8,在這里使用者可以互相交流對皮影戲的觀看感受和信息,萌新也可以在這里提問,可以極大地增強用戶使用時的互動感受,激發用戶對唐山皮影的興趣。“資訊”欄目體現了唐山皮影App的信息性,在這里呈現全國關于皮影的資訊,如展覽、演出、新聞等,可以實時實地了解皮影相關信息,如圖9。這些模塊的設計極大地增加了用戶與App的互動性,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3.商城模塊設計:除了以上兩個模塊的設計,還有“商城”模塊,如圖10所示,它主要功能是周邊衍生產品的銷售。例如與皮影相關的文創商品,以及皮影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如圖11,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唐山皮影的經濟效益,還可以體現唐山皮影的文化價值。更方便用戶體驗唐山皮影,讓其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結論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人民物質生活變得富裕,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滿足,還需要精神方面的富足,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唐山皮影作為唐山一種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還有利于現代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以推廣地域文化為切入點,繼而推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歸納總結了唐山皮影的多元化價值,通過對當今時代背景下民間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的分析,在非遺傳承的基礎上,對唐山皮影App的框架與模塊設計方面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將非遺傳承的理念融入到App的創作設計的過程中,為更好地發展與傳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動力和新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