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磊 楊勤 王嘉斌
關鍵詞:用戶需求 Kano模型 層次分析法 服務平臺 創新設計
引言
工業設計作為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對于提升產品創新與品質[1]、工藝完善與升級及經濟轉型與發展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柳冠中先生將設計稱之為“人類未來不可毀滅的第三種智慧[2]”。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設計的發展,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3]中將工業設計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以提升我國制造與設計創新能力。21世紀是互聯網高度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與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合,涌現出各類網絡服務平臺,極大程度提升了公共服務的能力,縮短對于創新要素及資源的獲取時間。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題,面向用戶日益上升的需求層次內容,對需求內容精準的分析是設計的核心。研究構建Kano-AHP模型對用戶核心需求進行挖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形式研究用戶需求層次,以用戶需求為基礎從平臺的內容與機制兩方面進行設計創新,營造良好的平臺生態系統,賦予用戶創新能力,打造平臺的自我造血功能,對于助力平臺用戶創新發展與升級轉型、推動地方產業進步、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工業設計服務平臺概述
工業設計服務平臺是以提供設計服務為主的公共技術平臺,平臺以工業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提升區域創新與設計能力為核心,以區域用戶群體的共性需求為基礎,通過整合、集成與優化所有創新要素,提供可分享的基礎設施、技術和信息等公共資源,從工業設計的視角出發,為用戶的需求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以達到減少重復投入、提高用戶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可以助力區域產業進步,增強市場活力與競爭能力,平臺的本質在于資源的聚集與延伸。從平臺的構成部分來看,可以概括為內容層、功能層、和機制層三個頂層部分。內容是平臺構建的基礎;功能是平臺良好運作的核心,也是用戶直接獲取效益的關鍵;機制是平臺長時間、高效運營的保障。而內容與功能相輔相承,是平臺服務能力的直接體現。現階段對于工業設計類型平臺的研究較少,多數集中在平臺的產品類型[4]、服務方向[5]、構建技術[6]、運營管理及評價[7]等方面,缺乏對于平臺自身功能的研究。
二、方法原理及流程構建
Kano模型是一種定性研究用戶需求的方法[8],以用戶對于不同需求的滿意度為基礎,對需求進行屬性歸類,該方法模型將用戶需求分為魅力型需求(A)、期望型需求(O)、必備型需求(M)、無差異性需求(I)、反向型需求(R)、疑問型需求(Q)六類[9]。Kano模型通過對每一項需求構建正向(滿足)及負向(不滿足)問題進行用戶調研,以獲取用戶感性層次的需求屬性及重要度,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缺乏系統性與準確性。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各要素進行層級劃分[10],并建立判斷矩陣以獲取各要素重要度層次的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層次分析法對Kano模型獲得的需求分類進一步做系統性的定量研究,以提升所得需求重要度層次的科學性,避免陷入設計誤區。本研究中所構建的方法模型流程如圖1所示,以需求的Kano屬性作為層次分析的因數輸入,用Kano模型完善層次分析法對初始需求類型的獲取,更加精準地挖掘用戶核心需求,用層次分析法優化需求屬性重要度,將定性分析進一步量化,使需求層次更加合理化、科學化[11]。
研究所構建的方法模型具體流程分為以下幾部分:
(一)用戶選取及調研:對用戶群體采用問卷調研、swot分析及用戶訪談等方法進行特性分析,綜合分析用戶發展現狀、創新優勢、區域特性等,獲取用戶在創新過程中的核心需求,并利用模糊聚類、KJ法等方法對需求進行初次歸類。
(二)Kano問卷設計及需求頻數計算:以初始需求為基礎制作Kano問卷。通過網絡平臺發放調研問卷,匯總每一位被調查者對各項需求問答所填寫結果,得到每項需求的六種Kano屬性頻數,頻數最大項即為此需求的屬性分類。
(三)基于better-worse系數的需求屬性歸類優化:better系數代表用戶滿意度(SI),即具備某項功能提升用戶滿意度,其值越接近1表示影響程度越大;worse系數代表用戶不滿意度(DSI),即不具備某項功能會降低用戶滿意度,其值越接近-1表示影響程度越大。計算公式如式(1)、式(2)所示。需求屬性判定方法以SI和DSI值的大小為準,當SI>0.5、|DSI|>0.5時,該項需求為期望型需求(O);當SI>0.5、|DSI|<0.5時為魅力型需求(A);當SI<0.5、|DSI|>0.5時為必備型需求(M);當SI<0.5、|DSI|<0.5時為無差異需求(I)。
(四)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需求層次研究:以Kano模型所求得的需求屬性為基礎構建層次分析評價系統及判斷矩陣,進一步定量研究需求層次,獲取各項需求值的優先級排序。首先對準則層和方案層構建兩兩判斷矩陣,并根據矩陣設計層次評價問卷,采用9級量表形式邀請相關專家對內容進行評價打分,獲取判斷結果。按“列歸一化”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各列的特征向量值ω(均值),及綜合權重值Aω,綜合權重值為各項特征向量值與對應矩陣值的乘積之和,是需求權重排序的主要判定依據。同時按式(3)對矩陣做一致性檢驗,層次分析法中規定當CR<0.1時,通過一致性檢驗。
三、基于Kano-AHP模型的用戶需求層次研究
(一)用戶選取及特性研究
為明確研究范圍與目標,此次選取貴陽市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貴陽市是貴州省省會城市,被譽為“中國數谷”,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上具有引領與示范作用,以此為研究范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首先通過網絡調研、數據分析等方法對用戶進行分析,綜合地方政策條件、地域狀況等獲取用戶特性。并結合SWOT分析及小組頭腦風暴等方法,分析用戶在設計活動及創新過程中的優點、難點及待完善點,以此作為用戶分析的基礎。通過建立區域用戶需求調研訪談表,對具有地域特性的企業進行訪談,進一步對用戶需求進行挖掘。本次研究訪談對象選取企業和科研單位人員,企業類型主要包括科技研究型、生產研發型、設計服務型等,盡量廣地選取用戶類型范圍進行訪談,以保證訪談結果的精準有效。
(二)用戶需求初始獲取
根據用戶訪談的數據匯總,對用戶需求進行初步分析與歸納。從一般設計的流程將整理的用戶需求分為認知分析、產品定位、原型設計、設計評估、設計實施及設計改良六個部分[12],基本涵蓋從概念認知到產品向商品轉換的全流程設計內容,借此科學的梳理用戶在設計活動中的需求。并采用模糊聚類法將需求進行初次歸納與分類整理,對歸納后的需求進行編碼得到如表1左邊欄所示的21項核心需求內容。
(三)Kano問卷設計及需求屬性確定
將初始需求整理成Kano問卷,通過網絡形式進行調研,借助網絡平臺共計發放問卷135份,收回133份,其中有效問卷128份,有效率96%以上。整理問卷數據,對所有21項需求逐一進行屬性歸類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設計素材、產品測試、在線評論等需求的多項屬性占比接近,且樣本制作需求項有三個屬性占比一致,難以區分需求項的Kano屬性。因此進一步計算各項需求的better-worse系數值,按式(1)、式(2)分計算用戶滿意度系數SI值及用戶不滿意度系數DSI值,匯總21項需求計算值,得到如表1右側欄所示結果,并對需求歸屬進一步對比修正,修正結果如表1中右邊欄所示。
(四)平臺用戶需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在Kano模型獲得需求類型的基礎上,對魅力型需求(A)、期望型需求(O)、必備型需求(M)三種需求類型共13項需求進行層次研究,無差異需求(I)對于用戶滿意度提升無指導意義,反向型需求(R)和疑問型需求(Q)對用戶具有負面的影響,因此不做進一步研究。結合層次分析方法模型,以平臺用戶需求層次為總目標,把魅力型需求(A)、期望型需求(O)、必備型需求(M)作為準則層,各項需求內容作為方案層,構建層次分析評價系統模型。
(五)需求層次排序及一致性驗證
在系統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各層次要素的兩兩判斷矩陣,并通過設置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對每一層級內容的兩兩判斷矩陣采用1-9標度法形式邀請專家進行打分。此次研究邀請設計行業專家8人,設計型高校及研究院教師5人,從事設計行業高級管理人員17人,分別對判斷矩陣進行評分,計算各項判斷矩陣得分的眾數,構建出如表2至表5所示的判斷矩陣值,并按方法流程分別計算各要素的ω值及Aω值,結果如表2至表5右邊欄所示。
并對各矩陣做一致性檢驗,按式(3)進一步計算一致性檢驗系數CR值。結果表明各項一致性檢驗系數CR值均小于0.1,說明層次結構合理,所得數據可用。
(六)層次排序結果分析
以層次排序Aω為判斷基準,分別得到三種需求屬性和13項需求內容的層次重要度排序,從表2中可用看出,期望型需求(O)的綜合層次最高,在設計時應當盡量滿足此類需求。在各項需求內容的綜合層次排序中,必備型需求M1(產業資訊)的權重值最大,從需求類型來說,必備型需求是設計所必須要滿足的,為提升平臺服務能力與用戶滿意度,應更多考慮魅力型需求和期望型需求,這兩種需求權重由高到低依次為:O1(專家支持)、A1(人力支持)、A3(資金籌集)、O2(設計服務)、O3(樣本制作)、A4(在線評論)、O4(產權構建)、A2(政務動態)。
四、基于用戶需求的區域工業設計服務平臺構建
結合用戶及區域發展需求與以上計算所得層次結果,從服務平臺的內容層與機制層兩個核心層面進行創新設計,思考構建平臺的功能層次及主要提供的服務內容,梳理平臺的整體架構,以構建滿足用戶需求的服務平臺。
(一)面向用戶創新升級的服務平臺設計目標
平臺建設以用戶需求為基礎,整合貴陽市優勢產業,發揮區域企業及地域優勢,構建涵蓋全產業鏈的創新設計服務內容為總目標,以建設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在內容構建上圍繞用戶創新能力提升與資源要素獲取,立足貴陽工業設計發展的共性關鍵問題,構筑涵蓋設計全流程的產品創新技術服務平臺,以帶動區域制造業、設計業創新發展與升級,綜合提升用戶經濟效益和創新能力。
(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平臺內容創新設計
以區域用戶需求為基礎,圍繞區域創新要素與資源整合來滿足用戶創新發展需求為目的,在平臺內容設計上,基于用戶在信息資訊、專業技術及設計服務的三大核心需求,采用線上數字化的服務與線下實體化的資源相結合形式,以“供需互補”為核心建設內容模塊,創新性設計如圖2所示的6個核心服務層面子平臺內容,以構建良性的、可循環的平臺整體創新服務生態系統。
1.工業設計協同創新網絡子平臺。面向區域用戶需求層次中對于“設計服務、協同設計”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的形式整合創新要素,設立線上創新創業門戶網站,構建以企業信息庫、服務機構及個人信息庫、工業設計成果庫等為核心的網絡平臺。圍繞用戶創新設計全流程需求內容,提供從市場調研、創意設計、建模渲染、結構設計、樣機制作、產品制造、營銷推廣、產品迭代等完整設計過程服務,以及包含品牌建設、企業規劃等戰略層輔助創新服務內容,打造平臺全方位服務能力及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2.線下共享技術服務子平臺。圍繞區域用戶在“政務動態、資金籌集”等方面的需求內容,以政府為主導,設立聯合共享辦公區、設備實驗區等線下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工業設計創新資源對接活動與業務開展物理空間,助力用戶獲取創新要素與資金。并聯合高校、科研機構與龍頭企業等單位,為用戶提供政策咨詢、設計研究、成果轉化等綜合性工業設計服務,形成分享交流、資源互補的線下共享技術服務平臺。
3.工業設計共性技術服務子平臺。圍繞區域用戶在“樣本制作、協同設計”等方面的需求內容,依托貴州高校專業技術與科研能力,為用戶搭建開放設計工作室、數控制造中心等功能機構,構建包括行業標準、工藝技術及產品模型等內容的共性技術資源庫。并為用戶提供成型設備、設計軟件等全模塊軟硬件支持服務,推動用戶創新成果向商品的轉化,為各類用戶的創新設計活動提供基礎條件。
4.用戶創新創業服務子平臺。圍繞用戶在“人力資源、專家支持”等雙創活動過程中的需求內容,依托貴陽高校多層次、多專業的人力資源,組建專業化設計服務團隊,將商業市場與創客、設計師等要素聚合,為用戶提供創新活動中的創業輔導、咨詢等服務,形成一個以工業設計服務為底層核心的創新創業協同開發平臺,為入駐用戶提供高質量設計咨詢服務,推動用戶在產品層、戰略層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5.人才培訓與交易子平臺。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源泉,圍繞用戶在“知識與技能的獲取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的需求內容,依托貴州高校、科研機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師資與人員優勢,構建包含專家支持及知識培訓等內容互通型平臺,采用“工作室+培訓+項目”的模式,彌補用戶對于創新知識與技法獲取的不足,打造涵蓋多層次專家服務的平臺內容。同時以高校人才為基礎,構建校企合作基地促進科研成果轉換,提升企業用戶的研發水平,助力企業獲取高層次創新人才,幫助用戶及時把握新理論、新方法與新技能,推動創新發展。
6.賽事服務及素材發布平臺。基于用戶對于“賽事動態、產業動態及設計素材”等方面的需求內容,以賽事輔導與設計素材作為平臺輔助創新服務。在賽事服務方面,為用戶提供各類行業大賽參賽指導、作品包裝等賽事服務內容。其中以貴州工業設計大賽為核心,提供完整的參賽申報及作品完善服務,用戶可在平臺直接完成參賽作品信息的提交,也可以聘用平臺專業的設計團隊幫助其完善參賽作品內容與板式。達到以賽促用、以展促銷,推動產品與產業發展的目的。
貴州省有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地,民族特色文化與工藝是其區域優勢之一。在平臺素材資源搭建方面,圍繞區域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少數民族紋樣等多類型產業內容,以及工業設計共性技能等內容全方位構建平臺的素材庫,以素材豐富完善用戶的創新能力,促進用戶對于設計資源的進一步獲取,助力用戶將自身能力向經濟效益進行轉化。
(三)以多方融合為基礎的平臺機制創新設計
圍繞用戶創新發展與升級轉型的需求,構建以區域政府單位+高校/科研單位+地方龍頭企業聯合運營的服務平臺管理機制,創新性建設“政、產、學、研、商”五位一體化的多方融合型設計服務平臺,為平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各組織間的相互關聯及作用如圖3所示。具體管理及運營機制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為用戶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資金支持等政務服務,構建政企合作的良性循環;以貴陽高校、科研單位為支撐,為用戶提供行業前沿理論知識與方法、專業人才支持及專家咨詢等信息服務。通過建立企業人才培訓基地、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等,全面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發展聯盟;以地方大型企業為引領,為用戶提供生產支持、協同設計等產業服務,打通產業聯合發展、合作共贏及共同創新的良好格局。
(四)平臺系統開發
1.技術實施方案
平臺系統開發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利用XML作為系統接口的數據交換標準,運行在WINDOWS、LINUS等各種主流操作系統上,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各種大型的主流關系型數據庫,實現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綜合服務、流程服務等多層次服務功能。用戶可通過PC網頁端及手機移動端隨時隨地使用平臺。平臺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用戶使用數據,并為用戶精準推送相應的資訊、服務及案例等內容,最大程度降低用戶的成本投入,實現高效率產出,進一步提升用戶的使用滿意度。
2.界面設計
平臺系統界面采用扁平化的設計,去掉多余而繁雜的視覺裝飾元素,在頁面顯示中采用動靜結合的形式,以內容縮略圖(動圖)與標題結合的樣式呈現,并將所有操作圖標簡化,使平臺內容有序、規范地呈現。同時基于平臺后端的大數據分析,采用智能化推薦與時間排序結合的形式作為內容展示順序,便于用戶快速精準地獲取信息咨詢,瀏覽服務資源。
結論
研究以用戶需求為基礎,以多種方法融合的形式對用戶特性進行研究,并采用Kano-AHP模型對用戶需求做系統性、科學性的分析,從而得到用戶核心需求層次及重要度排序。以區域用戶創新升級為平臺建設目標;以需求為平臺研究導向,創新性構建契合用戶需求的服務平臺內容;以多方融合為基礎,構建良好的平臺運營機制。從而全方位、立體化的創建平臺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平臺自我造血功能,推動區域創新及經濟轉型發展,提升市場競爭活力。對于同類型設計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