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楊燕梅
(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
2004 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文件,隨后上海率先開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遂于2014 年頒布的《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中形成了“課程思政”理念。“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應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倫理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2]。本研究從“課程思政”文獻學角度著手,依據信息計量學原理,探索當前國內“課程思政”的研究方向,從中汲取“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及建設經驗,以此結合我校院校特色,探索適合我校學科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文獻檢索時間為2022 年9 月22 日,檢 索 途徑為高級檢索,檢索策略為:主題=“課程思政”,共檢索到30,454 篇文獻,在“來源類別”處勾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篩選出文獻1051篇,剔除內容不相關、信息不全數據,最終剩余1036 篇文獻作為本文研究的基礎數據,目標數據的出版時間覆蓋范圍為2000-2022 年。
將目標數據從中國知網中按照“Refworks”輸出后,使用CiteSpace( 版 本:R6.1.R3(64-bit)Basic)數據轉換功能,對目標數據進行格式轉換,然后使用其分析功能從發文年度、作者、機構及關鍵詞四個維度進行分析,旨在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直觀梳理國內課程思政的研究動態,借鑒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在“新醫科”建設戰略背景下,探索醫學教育與德育同向并行的可行路徑。
本研究所獲取的“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文獻分布于2000-2022 年,特別是2016 年以后文獻的數量急劇增長,短短5 年間,該研究領域的CSSCI 來源期刊論文從2016 年的5 篇增長到2021年的335 篇(2022 年數據不完整)。該研究領域CSSCI 來源期刊文獻數量的增長,側面反映隨時間推移該研究內容受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而且研究成果的質量也在逐年提升。由此透視出各學科領域在注重提升學生業務素養的同時,思政建設工作也在并駕齊驅地推進。
“課程思政”研究領域機構分析,有助于了解“課程思政”研究機構的分布情況以及為機構間的合作提供有利的參考信息。機構共現網絡參見圖1。結果顯示: “課程思政”研究的高產機構(發文量大于10)主要有東北師范大學(23 篇)、東南大學(21 篇)、華東師范大學(17篇)、中國人民大學(13 篇)、武漢大學(13 篇)、吉林大學(13 篇)、北京聯合大學(13篇)、上海交通大學(12 篇)、武漢體育學院(11 篇)和上海外國語大學(11 篇)。這些高產機構組成了國內中國知網數據庫CSSCI 來源期刊中“課程思政”領域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從“課程思政”研究的高產機構分布來看,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自2017 至今均在持續關注該研究領域,其他機構呈現在個別年度在該研究領域有科研論文產出。

圖1 中國知網CSSCI 來源期刊“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發文機構共現網絡
此外,分析“課程思政”研究領域機構合作度可見,各機構之間整體合作度不高,以區域內合作的態勢為主,例如:華東地區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中心的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安徽師范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等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華北地區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中心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當然,也有部分機構實現了跨地區合作,如:以東北師范大學為中心的吉林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伊犁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多個機構,實現了華東、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多地區合作,加強地區間的合作也是科研工作中積極鼓勵的研究方式。
通過繪制作者合作網絡圖(見圖2),用圓圈大小表示每一位作者的發文量,圓圈里每一層不同的顏色代表該作者發文涉及的不同年份。

圖2 中國知網CSSCI 來源期刊“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發文作者分析
從“課程思政”研究的高產作者(發文量大于5 篇)分布來看,武漢體育學院趙富學(10篇)、北京聯合大學韓憲洲(8 篇)、華東師范大學董翠香(7 篇)等教授在該研究領域發表的高質量研究成果較多。進一步分析該領域學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可見,聯系強度較低,未形成明顯的核心作者群。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合作團隊,人數較多的合作團隊多為近年新構成的合作團隊,如:2021 年之后以董翠香教授為首的韓改玲、朱春山、樊三明學者合作團隊、趙富學教授為首的李林、趙鵬合作團隊。
文獻中的關鍵詞是論文主要內容的重要表達方式,是研究主題的高度凝練[3,4]。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是附于該關鍵詞學術論文總數的間接體現,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說明相關研究成果數量越多,研究內容的集中性越強[5]。為了解“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核心內容及研究熱點,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繪制關鍵詞共現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展示關鍵詞的共現關系,見圖3。

圖3 中國知網CSSCI 來源期刊“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
圖譜中共有397 個節點,1004 條 連 線, 網 絡 密 度 為0.0128。出現頻次≥5 次的關鍵詞有59 個,圖譜中最顯著的幾個關鍵詞為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思政課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思政教育和協同育人,提示課程思政是當前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關注的熱點內容,高校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以此全面培育卓越醫師人才。
為探索“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研究類團及結構特征,本文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聚類分析,依據CiteSpace軟件的對數似然率(loglikelihood ratio, p-level)算法,從文獻關鍵詞中進行聚類標簽提取,選擇每個聚類中位居首位的關鍵詞作為聚類標簽[6],見圖4。

圖4 中國知網CSSCI 來源期刊“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視圖
聚類結果為#0 課程思政、#1 思政課程、#2 體育課程、#3高校、#4 教學改革、#5 實施路徑、#6 大學英語、#7 課程建設、#8以人為本、#9 價值塑造和#10模式結構,聚類明細表列表見表1,具體列舉了各聚類的關鍵詞數目、出現的平均年份及排名前5 位的關鍵詞。通常情況下,我們把聚類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 作為評價聚類效果顯著性及合理性的重要指標,一般Q>0.3,則認為聚類社團結構顯著,Q值越大則社團內部鏈接關系越多,聚類效果越好;S >0.5 則聚類合理,S >0.7 則聚類結果具有較高可信性[6]。本研究中Q=0.4812>0.3,S=0.8312>0.7,可認為所產生的11 個知識聚類可以清晰反映“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分布,有助于我們對其研究結構及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根據形成的聚類標簽及主要關鍵詞可將該研究領域的內容分為五大類:一是“課程思政”在中小學、高校等不同層次學生中的實證研究,如:#3、#5;二是“課程思政”在不同課程中的應用研究,如#2、#6;三是“課程思政”在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中的實證研究,如:#4、#7;四是開展“課程思政”重要意義的研究,如#8、#9;五是“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探索研究,如:#5、#10。

表1 中國知網CSSCI 來源期刊“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明細列表
#5“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研究中,各專業課程順應“課程思政”發展的新趨勢,本著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目標,基于學生發展階段性、連續性、漸進性,結合專業課程特色,與學段專業知識有機銜接、切實推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一體化、全貫通的課程思政體系。#10“課程思政”的模式建構研究中,以學生為本,嘗試“互聯網+”課程建設模式,變革傳統育人理念,實現互聯網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課程思政”的新型價值引領范式。這些都是我校在探索“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中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本研究通過使用CiteSpace軟件對2000-2022 年中國知網收錄的CSSCI 來源期刊中“課程思政”研究文獻從發文量年度分布、作者共現網絡、作者機構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網絡、關鍵詞聚類圖譜五個方面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客觀展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及演進趨勢,直觀揭示其研究狀態及發展狀況。
本文分析發現,近五年來“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發文量保持遞增態勢,預計伴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等工作的持續推進,相關研究成果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在“新醫科”戰略背景下,不僅要培養出技藝精湛、醫術高超的醫者,更要培養出牢記“醫者仁心”這個初心的具有高尚品德的醫者。此外,該研究領域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尚比較松散,借助“慕課西部行”“東西部教學融合”“未央計劃”“慕課克隆班”等教學扶持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推動區域間合作,打造成熟的高質量研究團隊,是推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穩步發展和創新的有力保證。因此,在“新醫科”背景下,作為獨立高等醫學院校,根據醫學專業課程特色,從醫學史、科學家精神等視角深挖巧提醫學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繼續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培養卓越醫師人才,這都是本校在后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工作中要繼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