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潼 杜佳瑩 茅周葉 熊佳穎 楊運姣
摘要:社區是國家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治理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建構社區治理共同體引發了政府和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以諸暨市暨北社區鼎園小區為例,運用多中心治理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分析探討社區共同體建構的動力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社區共同體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治理,社區共同體,動力因素,鼎園小區
社區是國家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治理是我國現階段治理能力創新化、現代化的重要方法和形式,是社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社區治理涉及多個治理主體,包括居民、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街道相關部門等,如何有效協同眾多治理主體,高效治理社區成為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進程之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與此同時,學界對社區共同體建設也給予了廣泛的關注。郁建興指出社會治理共同體意指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依據互動協商、權責對等的原則,基于解決社會問題、回應治理需求的共同目的,自覺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且關系穩定的群體。[1]張國磊、馬麗認為共同體的構建是在打破個體原子化、消解多元利益沖突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手段與途徑,使各主體能夠在文化權力與社會情感紐帶的作用下形成“利益同盟”,為實現社會“善治”的共同目標而努力。[2]張磊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可以從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渠道三個方面來分析其構建的可行性。[3]黃建洪、高云天提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處理若干種關系。[4]在路徑選擇與實踐應用方面,英明、田鵬穎從治理思維、多元協同、治理工具、技術保障方面提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有效措施。[5]徐頑強認為治理權力的分配往往決定著社會治理的主體選擇和行動路徑設定,而能否掌握充足的治理權力也正是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邏輯起點。[6]
綜上所述,學術界圍繞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目標導向、路徑選擇等都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社會治理共同體理念如何落實到基層?如何將各主體聯結并構建共建共享共治共同體?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綜合運用多元主體合作治理理論、自主治理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以鼎園小區為案例,對城市社區共同體構建的動力因素展開研究,以期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鼎園小區是社區治理從失敗走向成功的經典案例,小區始建于2012年,在交付使用時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讓業委會頗感壓力。2017年5月經過改革和票選,第一屆鼎園小區業主委員會成立。經業主大會的嚴格評審,聘任鴻鼎物業負責鼎園小區的物業管理。經過談判協商,社區物業費由每平方米1.7元降至1.5元,車位費由每年240元降至200元,電梯廣告費轉為業主所有,業主物業費上繳率從2014年的20%提高到了85%。可以說,在“楓橋經驗”的引領下,社區工作初見成效,治理效能大大提升。
項目組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座談會等方式向鼎園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居民搜集資料和數據。問卷調查中,發放159份問卷,回收150份問卷。之所以選擇鼎園小區作為樣本,是因為鼎園小區治理過程代表暨北社區從單一治理向多元主體合作協同治理的轉型過程。
2.鼎園小區的主要做法與成功經驗
(1)建構社區—物業—業委會—居民的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機制
2017年5月,第一屆小區業委會成立,鼎園小區運用“楓橋經驗”理念進行治理,依靠基層群眾智慧減少糾紛、解決矛盾,促進小區和諧發展。其創新性的共享菜籃、共享雨傘等做法深受業主住戶及社會媒體人士的關注。業委會不斷創新,發起“遠親不如近鄰,有求必應”“存善心,做好事,當好人”等活動,引導廣大業主積極參與。業委會建立了“鼎園人微信群”等網絡平臺讓“楓橋經驗”理念深植業主心中,增強業主、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的溝通交流與資源共享,進而有效化解社區矛盾,增進鄰里感情。
(2)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關于社區居民參與方面,鼎園小區50%的居民認為小區應就社區政策或問題多宣傳,18.8%的居民認為應及時發布重要信息,以便清晰快速地了解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16.23%的居民認為自己在參與和反映問題時社區應給予積極的回應,3.9%的居民認為社區應實現財政、選舉等程序的公開透明,9.09%的居民需要有更多的參與空間。大部分居民都愿意及時參與到社區問題解決和社區治理中,小部分居民認為在自己有需要時參加,總體來說,居民對于社區治理的意愿強烈,但對于如何參與治理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城市社區擁有大量公共設施,擁有物質、文化、人力、教育等資源。在社區治理中需要更多體現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服務精神,聯動共享社區中的公共資源,以居民為主體,使居民利益最大化。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社區并沒有有效整合資源,也沒有建構資源整合平臺。然而,鼎園小區創辦了共享愛心菜籃、共享兒童樂園、共享茶道、共享書吧、共享扇子、共享雨傘等設施與服務,設有愛心花盆認領養護、社區花木救護站等。社區關系建設方面,業委會與物業聯合舉辦鼎園鄰里節、兒童節、“搡麻糍”活動,并在每年重陽節聯合物業公司慰問75歲以上的老人。通過共享理念及共享行動、小區文化活動舉辦等,業主、社區和物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調研顯示,70%的居民對設置鼎園小區共享物品這一做法表示支持,只有約5%的居民表示不支持。
3.社區治理精英的引導
鼎園業委會主任曾有企業管理經驗,也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積累了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當在鼎園開展工作時,他運用自身的管理經驗與技能,積極地與物業公司、社區以及居民進行溝通,創新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辦法解決基層矛盾沖突,推動社區、業委會、物業與社區居民之間溝通與合作。
鼎園小區在“共建共享共治”社區共同體建設中有很多創新性的做法,運用自主治理理論、多中心治理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進行分析,城市社區共同體實現的動力因素如下。
1.“黨的群眾路線”的堅持和發展
鼎園小區在社區共同體建設進程中,堅持黨建引領,以創建“共建共享共治”社會為總目標,充分發揮共建單位職能優勢,展開深層次的社區活動。樹立黨員領導干部的示范榜樣,堅持以上率下,強化黨員帶動作用,腳踏實地走群眾路線。
多元主體聯動治理最基本的要素是滿足居民需求,目的在于建立令各利益相關方都相對滿意的決策方案。社區應通過多樣資源的互補、累加、增效、再生等,將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到每個項目、每次活動、每項任務中,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整體效能。
2.“搭便車”行為的有效解決
社區層面面臨大量公共事務,“搭便車”現象不可避免。基層治理當中主體的多元化、事務的繁雜化和利益的驅動都會導致許多社區成員顧及自身利益,在履行職責時卻推卸逃避,只愿意享受社區在共建共享共治中的良好成果。共治實質意義上是融合多元主體的商議、斗爭與協作機制,將個體利益轉化為共同利益的過程。從長遠來看,管理者應推動社區構建激勵相容的制度體系,使每一參與者都能共享資源,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融合發展。如鼎園小區在解決業主參與度不高問題時,采用三方代表共同商議的舉措,提出對物業費繳納、可回收垃圾分類實行激勵體制,對積極配合的業主獎勵對應的優惠券和生活必需品等措施。
3.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機制的成功建立
社區共同體意指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基于互動協商、權責對等的原則,以解決相關社會問題、滿足社會治理需求為共同目標,自發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且發展穩定的群體。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關鍵是鼓勵多方治理力量一起參與社區建設的目標制定,同時社區建設目標還應與居民需求結合。
鼎園小區業主曾因與物業溝通不及時、個別業主無故拖欠物業費等原因與物業產生了諸多矛盾。新一屆業主委員會,讓業主、社區和物業三方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增強資源共享聯結的程度,最終使三方權益平衡統一。建立多元主體議事機制,保證多元主體對自身以及共同利益的訴求。社區居民通過公開聽證、民意滿意度調查、意見咨詢委員會等方式參與社區共同體建設。鼎園小區將解決業主問題作為治理重點,社區、業委會和物業三位一體共同治理,促使社區多元主體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
4.社區社會資本的積極培育
奧斯特羅姆的自主治理理論指出個人的理性可以推動實現集體利益,促成共同行動。因為個人的理性意識和知識能力是有限的,使得個人在集體行動中需要展示利他行為,參與配合集體行動。鼎園小區創建業主委員會,與社區多元主體協商相關合同、起草并發表相關社區議事公約、建立激勵懲罰機制,提高群眾參與度;組建愛心服務社,積極解決各項難題,培育與發展社區社會資本,從而達到彼此信任,約束失信行為的目的,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目標。
自治、德治與法治三治融合,打造小區三方之間的信任互惠網絡。在小范圍的社會治理和公共資源應用過程中,人們能通過相互接觸,建立對彼此的信任,作出的決定會產生共同影響并關系到日后集體行動的收支成本。個體在特定環境中,他人的共有行為規范會影響個人的內在行為,長期的互相交流、互相接觸導致人們之間建立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單個個體與個體之間因共同利益而連接起來,并采取相應的集體舉動,從而實現社會自主治理。
鼎園小區是社區治理共同體構建的成功案例,通過對鼎園小區展開案例研究,并從理論層面分析社區共同體構建的動力因素,可以為社區打造共同體提供如下政策建議。
1.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的本質在于群眾路線的堅持。“楓橋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堅持“群眾路線”的結晶,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成果。社區治理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融合“楓橋經驗”帶來的治理啟示,通過溯源治理、綜合治理、德治治理等方式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2.完善社區治理機制,增強居民滿意度獲得感
完善居民需求表達與回應機制,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理念;優化治理機制,形成高效的工作流程,避免“踢皮球”“搭便車”的行為;完善組織監督機制,增加社區事務的公開程度,積極采納居民有效意見;加大對社區治理主體中工作人員的激勵和懲罰程度,通過對個體主體的聯動激勵拓寬集體利益的實現。建立反饋機制,及時向居民傳達社區事務解決的最新結果,提升居民對組織的信任感,增強組織公信力。
3.健全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在國家與社會關系重塑背景下,基層社會治理的責任更加重大,基層公共事務數量增多,居民需求逐漸多樣化和特殊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責任必須緊跟公共治理主體的總體責任,以此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
提高社會治理共同體中信息資源共享率,提升社區治理共同體的運行效率和創新程度;創新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通過網絡公共事務的公開,提高居民了解程度和參與度。
4.發揮治理精英作用,優化社區治理力量
社區治理精英是社區治理的有力力量。建設符合現代社區治理的用人機制,拓寬社區工作者的招收渠道。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可以激勵人們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建設,努力鑄造新的、政治上開放的、創造性的紐帶和聯合,將共同體理念賦予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多元聯動的思維進行基層治理是目前社區治理的主要選擇。
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技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資助項目《“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實證研究:理念、制度與治理》,項目編號:2021R412039;和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諸暨市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013283012。
參考文獻:
[1]郁建興.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建設路徑[J].公共管理評論,2019,(3):59-65.
[2]張國磊,馬麗.新時代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目標與取向——基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解讀[J].寧夏社會科學,2020,(1):12-20.
[3]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8):39-50.
[4]黃建洪,高云天.構筑“中國之治”的社會之基: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17.
[5]英明,田鵬穎.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方法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7.
[6]徐頑強.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系統審視與構建路徑[J].求索,2020,(1):161-170.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浙江諸暨 31 1 8 0 0)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