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庭 繆笛 魏椿林
摘要: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定義,至今沒有學者專家進行統一定論,筆者從工作方式的視角認為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多是以高校專職輔導員、兼職輔導員、學生工作干部為主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緊扣輔導員工作職責、服務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于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進行理論與實踐雙重探索的教育研究性組織。本文著重以生涯規劃教育為研究方向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為例,指出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對于生涯規劃的補充指導和服務的重要意義,理清在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解析輔導員工作室模式對于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目標、職業規劃和就業態度的重要性。[1]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職業化
高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兩種身份,是學校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2]為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培養人才,不斷提升現階段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越來受到重視,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隊伍是高校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國家陸續在出臺與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不斷為輔導員的工作提供更多支撐性的保障。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對于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發展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正是基于這樣的新機會,國家對于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更高要求,以及在此過程中輔導員對于職業能力的提升、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尋求職業幸福感的道路上更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隊,因此逐漸出現了輔導員工作室。由最開始的個人工作室,逐漸擴大影響發展到以團隊合作為平臺的輔導員工作室,隨著發展逐漸涌現出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輔導員工作室,比如2009年復旦大學的“趙強工作室”、2014年安徽省出現了約19個輔導員工作室、江西省江西理工大學的“發哥工作室”、2018年云南大學的“朱丹工作室”,陸續到2020年全國所有省份都相繼在籌辦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由此可見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是作為時代新人培育工程的一項比較系統性、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新平臺之一,也是提升輔導員隊伍建設以及服務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域之一。
綜上所述,新時代下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因此,積極探索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是助推師生成長發展時,增強高校價值引領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應然邏輯和現實訴求,也是實現更高效服務學生成長以及服務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服務于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建設,服務于“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對接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需要的重要環節。目前多數高校在探索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體制時的視角正在發生轉變,同樣畢業生就業方式也隨之轉變,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就成為了大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因此,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高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顯得格外重要;[3]另一方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面對民生之本,大學生是作為人才資源的重要來源,那么對于大學生的高質量培育就更為重要。
在大學生人才培養方式中,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高水平就業,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主動參與自我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大學畢業生不只是去填補現階段崗位需要,更應是實現一種崗位創造能力的鍛煉,在此基礎上反向帶動勞動力的市場發展,形成人才資源與社會市場的內循環。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服務就業全過程,穩定就業并提升就業指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隨著每年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和復雜的形勢,精準服務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是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必要環節。以就業為導向,發展為目標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目的是能更好地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新征程,實現大學生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融合。而在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全過程培養不可替代,對于現在個性化特征明顯的大學生更需要“一人一策”的追蹤式教育。
首先,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問題往往表現在,自我認知與專業認知沖突,自我認知與社會環境沖突。根據對680份在宜高校大學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調研”的抽樣調查報告進行分析,結果發現48%的大學生在大四年級階段對于自己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不清晰,有39.8%的大學生對于所選專業的社會需求崗位要求不清晰,有55%的大學生不愿意從事自己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較多的大學生缺乏“知己”及“知彼”的正確認識,歸根結底是存在非理性自我認知以及缺失科學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
其次,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教學存在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教育不并行問題。隨著高校畢業生逐年的增多,就業競爭的壓力越發嚴重,各高校也陸續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第一課堂,也陸續有些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和價值引領課程進行有機融合;與此同時,學生對于該類課程的需求較多,也對該門課程有較高的期待值,但是多數高校該門課程理論性較強,且較多存在多位理論教學層面,實踐教育與理論教學緊密性和關聯性不強,尤其是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職業環境評估和制定執行行動計劃階段后的評估與反饋兩個環節存在與實際脫節現象。同時,存在職業咨詢師資隊伍的缺乏現象,不能全覆蓋所有學生的需求,導致多數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與反饋調整階段脫離實際。一方面目前的職業生涯教育普遍缺乏對于市場現狀和就業行業發展的客觀分析教育,另一方面職業生涯教育中的實踐教育嚴重缺乏,導致了大多數學生還停留在書本理論學習層面,對于職業生涯產生課本化、校園化以及理想化的不合理認知,進一步導致了學生生涯興趣的教育無法取得較為良好的成效,同時對于課程期望呈下降趨勢。
再次,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認知能力。伴隨著國家工作種類的不斷擴張和社會經濟對勞動類別劃分標準的持續細化,加大了大學生對職業的認知與計劃管理難度。同時,在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個性化發展較為普遍,青年群體對于事物的新奇探索觀點層出不窮,也就更需要用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而創新其實也是在與傳統思維模式進行碰撞的結果,在整個創新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在進行持續性的獨立思考,對于個體和共同體的辯證認知以及對于思維模式碰撞的彈性張力,最大限度的去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引導學生去挖掘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培養自己的綜合素養能力,豐富職業生涯教育維度,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4]基于創新能力和創新認知的基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能力,喚醒學生的職業認知。
最后,職業價值觀的樹立存在角色錯位現象,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樹立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5]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學生對于樹立職業價值觀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出現了不同現象,根據對680份在宜高校大學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調研”抽樣調查報告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雙一流院校的學生對于就業地區、發展前景以及就業環境比較看重,對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占比較多,出現一些角色錯位現象。也正是由于沒有理清該階段自己所對應的人生角色,也就無法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也就導致了對于自我規劃的認知存在偏差。所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環節,更應該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全面分析行業發展,讓學生能夠更清晰的進行職業定位,將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目標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樹立“小我融入大我”、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共實現的目標。
第一,聚焦專業人才素養和職業技能的“雙向融合”,緊扣輔導員職責實施“立體化”育人,深耕系統性的職業生涯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緊密結合社會及行業的發展,實現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三課堂的精準融合,切實面向學生的生涯困惑,建立學生“一人一檔”職業生涯檔案,以“一人一策”的方式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聚焦解決重點群體學生,培養學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輔導員工作室以生涯專題模塊教育為主線,實施貫穿大一至大四的全周期大學生職業素養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從大一年級的生涯規劃到大二年級的能力提升,通過大三年級的職業定向,服務大四年級的就業指導,實現大學生更高質量及更充分的全面就業。
第三,依托輔導員工作室搭建“V+N”網絡育人體系。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線上線下”協同育人合力,開辟學生生涯規劃活動專欄以及反饋渠道專欄,通過線下活動以及線上溝通交流,緊抓時代熱點和網絡熱詞,深挖這些網絡語言背后的正能量信息,將學生喜歡的和感興趣的地方結合起來,通過大學生自己所愿意接受的吸引點轉化為育人原材料,將育人目標與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以正確價值觀的導向,高度領悟時代新人背后的責任與使命,通過弘揚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有效提升融媒體價值引領育人實效。
第四,輔導員工作室以專業團體輔導加個性咨詢服務相結合,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服務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困惑解答、就業心理疏導、就業意愿強化、新職業分析等方面的個性服務,培育新時代職業價值觀,引導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以成都理工大學彩虹生涯工作室為例,本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4月,是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廳首批省級工作室,工作室立足“三全育人”要求,秉承“就業為導向,能力為基礎,適應為標準,發展為目標”的職業發展教育理念,依托“一校兩地”輔導員團隊,開展就業團體輔導,搭建職業規劃及就業咨詢服務平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咨詢個性化服務,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結合這一年來的實踐工作,筆者總結出一些關于本工作室在實踐中方法。
第一,以連橫合縱的矩陣,朝著融合型、研究型類型發展。以“老-中-青”團隊的傳幫帶為紐帶,實現工作室團隊成長與發展模式的轉變。輔導員工作室的人員結構組成始終以“三個梯度”為正循環,達到有效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青年教師。
第二,以個性化生涯咨詢為抓手,提供精準化生涯路徑發展輔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動態更新迭代過程,工作室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三課堂的有機融合,團隊成員全員參與學生的成長,從職業意tt識培養到技能進階再到職業能力對標從事行業產業的職場發展需求。在生涯指導和咨詢的過程中,培養出一批學業指導師、生涯指導教師共同輔助職業發展規劃新模式。
第三,以賽事促教育,以活動提能力。通過以學生日常教育為切入點,以學生共性難題和個性問題為話題開展活動,以求職生涯周為延續性活動,分簡歷制作、模擬招聘、市場調研等模塊開展大賽,為在校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場搭建平臺,幫助學生主動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啟發學生主動進行職業規劃,提前謀就未來。
第四,以心理學業輔導護航,始終著力于健康自我,陶冶情操,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專業素質。以就業前中后為周期過程,開展心理指導,解決就業和擇業中遇到的心理困惑。
第五,以制度機制建設為著力點,將問題研究趨于系統化,將表象化研究趨于精耕化,將精準導向以項目孵化為平臺,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有機融合,達到師生“二次成長”。
第六,以網絡為新陣地,精準識別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需求,深耕時代新人要求,將小我融入大我,開展“職業價值觀+互聯網”工作,將網絡文化建設的主人翁落腳到大學生,弘揚網絡正能量,讓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高地。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對于就業前期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尤為重要,而青年成長重要時期的培養教育階段正是在高校的學習階段,高校的全過程、全周期的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生涯意識的培養就扮演著重要角色。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服務于學生的高質量充分就業,高校輔導員工作室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補充部分,尤其在精細化、專業化上服務于輔導員實施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才能更好的成為大學生的引領者與同行者。
本文系課題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22-3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林煜.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改革優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2):134-136.
[2]田一灑. 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華曉曉,孫琪.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專業化和精細化建設路徑探究[J].科技資訊,2022,20(11):212-215.
[4]郭凡溪.高校輔導員工作室成長與發展路徑探索[J].成才之路,2021(32):12-14.
[5]歐陽元,朱永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04):100-102.
(作者單位:1.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成都 610059;2.四川輕化工大學 四川宜賓 6440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