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軒
摘要: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有力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突破口。開放大學作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大學,因辦學系統的廣布性、支持服務的數字化,在以教育扶智賦能鄉村基層人才方面具有獨到特色和先天優勢。江蘇開放大學以聚攏資源服務鄉村實用需要、項目試水打造人才振興標桿、區域聯盟拓寬教育賦能半徑、人才振興聯動共同富裕作為有效策略,在提升鄉村人力資本、加快城鄉發展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和有益經驗。
關鍵詞:開放大學,人才振興,鄉村振興,終身教育,學歷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教育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普惠提升鄉村人力資本、穩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鄉村社會治理等具有長效實踐意義。江蘇開放大學以創新構建“縱向厚植系統優勢+橫向借力政府資源”的工作機制為重點,以“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計劃”為標桿,充分彰顯區域聯盟集成效應,擦亮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金字招牌。
1.開放系統的廣布性優勢
系統辦學是廣播電視大學傳統特色與優勢,依托遍布城市和鄉村的基層教學點,近百萬名學習者借助遠程教學手段獲取教育資源、實現“線上”學習。為保證辦學質量,廣播電視大學建立了嚴格的行政層級管理機制,例如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到省、市、縣再到辦學點的五級管理體系等。[1]2012年12月,教育部批復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及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5個省市的廣播電視大學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試點單位。開放大學作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是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普及化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轉型發展十多年來,試點高校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為辦學宗旨,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教育服務需求,積極構建“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開放式學習支持服務平臺,讓“大學”走向開放,真正成為人人可以享有的教育福祉。
為更好地彰顯因地而設的發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資源導向、為地服務的價值取向,江蘇開放大學堅持開放辦學和系統辦學,與市縣開放大學共同構筑覆蓋全省城鄉的辦學系統和服務體系,發起成立江蘇開放大學職教集團。治理模式由原先垂直式一體化管理向“校本部—72個辦學點”組成的二級管理轉變,形成基于聯盟、契約、平等合作的新型治理結構,為以共同體形式服務推動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奠定了強力的組織體系基礎;堅持植根新征程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宏偉藍圖,以終身教育思想為引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秉承“創新、開放、融合、共享”的辦學理念,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開放本專科教育、全日制高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建校至今為江蘇大地培養了100多萬名本專科人才。基層創新人才的培養經驗為深入鄉村扶智賦能、提升人力資本提供了扎實的技術方法基礎。
2.教育服務的數字化優勢
教育數字化是“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首次把教育數字化要求上升為黨和國家意志。當前,信息迭代化更新和產業智能化發展正以顛覆想象的速度,勢不可擋地推動高等教育深刻變革。通過教育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目標指向為“互聯網+ ”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和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2]對于開放大學而言,信息技術應用是其顯著的特色與優勢,在開展電化教學和遠程教育方面,開放大學已經積累了四十多年的有益經驗。伴隨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和5G時代的到來,江蘇開放大學不斷完善基于互聯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搭建智能化教學空間、數字化學習平臺,在區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中積極作為,打造面向各級各類學習需求的“教育超市”,推進“三類教育”資源迭代更新,初步形成數字化賦能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樣態與模式,保障了基層在職學習者學習行為的靈活性、獲取資源的便捷性、教與學互動的主體間性;江蘇開放大學不斷完善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與治理新模式,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尖端技術,讓數以萬計在線學習者的側寫肖像生動精準,為課程設計、專業調整、學科布局等提供“市場化”的實證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加快完全學分制改革,充分發揮學分銀行樞紐功能,以學分為單位將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有效貫通銜接,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3]目前,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有用戶271萬,存入成果項目55343項,存入成果記錄2410萬,真正搭建起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立交橋”。
1.量身定制,聚攏資源服務鄉村實用需要
開放大學堅持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在教育實踐中從農村百姓最關注的教育資源匱乏、就業技能缺乏、就業渠道貧乏等問題著手,將提升鄉村居民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作為教育目標,不斷強化供給側服務輸出效能。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和課程資源建設,結合國家農業政策、本土地區優勢開發鄉土課程資源,滿足婦女、老人、新農民等各類村民“點單式”教育服務需要,開展數千場省(部)級、市(局)級農民培訓,直接惠及鄉村居民十余萬人;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因地制宜、因需施策,為多地鄉村“量身定制”,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建造無障礙設施、優化鄉村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例如,江蘇開放大學聚焦揚州沿湖村“退養還湖”轉型發展需要,組織專家入戶、團隊上門、送教進村,教授養殖烹飪技術、餐飲旅游營銷策略,開展民宿設計和休閑項目策劃。沿湖村實現鄉村人才培育與鄉村文化、產業、生態融合發展,創造就業崗位1000多個,進賬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
2.抓準頭雁,項目試水打造人才振興標桿
雁飛千里靠頭雁,開放大學從長年脫貧攻堅幫扶、鄉村振興幫促實踐中敏銳意識到鄉村人才振興在實現鄉村振興大局中的首位作用,村干部作為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是帶領全村實現共同富裕的主力軍,其視野見識的寬度、知識結構的廣度、能力素質的高度直接影響所管轄鄉村的建設發展水平,因此必須把村干部隊伍鍛造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層中堅力量。2020年9月,江蘇開放大學基于村干部工學矛盾嚴重、知識更新滯后、綜合能力偏弱等問題,與中共漣水縣委組織部、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聯合啟動“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計劃”,為漣水縣培養鎮、村現任和后備干部640名,其中本科123名。2022年底,首期425名學員完成“專升本”“高起專”的學歷提升。漣水項目的有效經驗受到江蘇省鄉村振興局的發函點贊,成果入選《江蘇高校黨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武進、靖江、射陽、新沂等多地專題發文、組織開設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班,推動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截至2022年末,全省共有22所市縣開放大學實施“村干部定制”工程,為 9315名基層干部提供在職教育服務,僅靖江市就有451名村干部報名參加學歷教育和素質提升學習,占254個村(社區)1889名村干部的24%。
3.花開滿園,區域聯盟拓寬教育賦能半徑
利用“辦學類型多元、辦學系統開放”,以“縱向厚植系統優勢+橫向借力政府資源”的創新工作機制,不斷拓寬教育助推鄉村人才振興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一方面,校領導領銜分管部門、聯系學院與市縣開放大學對接,圍繞促進“三類教育”融合發展、推進橫向課題多方共研、協同地方基層社區治理等重點工作簽署共建協議,著力以區域聯盟凝聚發展共識、加強校地聯結,深化“定好位、入主流、一體化”的轉型發展方針。以省校為龍頭,依托開放大學遍布全省各地的系統優勢,建立縣(市、區)社區學院103所,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1260個,村(社區)居民學校(老年學校)近萬所,形成社區教育五級辦學體系,推動鄉村社區教育機構不斷完善。另一方面,省市縣開放大學積極與各地各級政府部門、機關單位合作, 形成多方參與、協同共治、多點聯動的開放新范式。宿遷開放大學與婦聯、市委組織部合作,實現從婦聯干部到村(社區)干部學歷提升全覆蓋;連云港開放大學利用各級工會培訓資源和優惠政策,通過“求學圓夢·揚帆起航”活動助力農民工和一線職工學歷技能雙提升;南通開放大學聯合市委組織部、市總工會、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啟動“助新成才”計劃,組建“江海新才”學院,為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學歷教育服務和免費技能培訓,助力進城務工人員等城市“新市民”成長成才。
4.打造品牌,人才振興聯動共同富裕
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屬地人力資本的顯著提升能夠為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奠定高質量人才智力資源基礎。江蘇開放大學搶占發展窗口期,圍繞新校區所處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著力挖掘和打造紅色教育線路、現代產業線路、鄉村振興線路,以“三線十六點”立體式布局激活校區駐地街區、園區“沉睡的”文化、產業、生態資源,以“三區聯動”為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提供可靠渠道;指導、協調、組織各級開放大學依托京東電商學院、社區教育管理學院等特色學院和地方企事業單位,在全省范圍內建設鄉村振興品牌項目。例如,揚州開放大學以“校政企”聯合為載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近年來孵化“互聯網+”新型經營主體4618個,培育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76個;無錫開放大學與地方企業聯袂打造集農業科技和民俗文化風格為一體的“尚田六次產業園示范基地”,該“三農”教育實踐營地2022年上榜全國首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推薦名單。
1.區域聯盟產生集成效應
由于經濟社會轉型催生了大量不同于傳統單位的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也由以往垂直型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關系演化為非行政化扁平式的橫向流動關系。[4]為適應這種新型社會關系,跨領域、跨行業締結事業發展共同體成為開放大學以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可靠支撐。無論是“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計劃”,還是在農村婦女、殘疾人、“兩新”群體中掀起的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熱潮,單依靠任何一方都難以保證項目的持續化推進。江蘇開放大學注重教育項目實施的規范性和持續性,以共建協議綁定盟友,以區域內“校政企”的強強聯合,結成同氣連枝的事業共同體,凝聚發展共識、明確義務框架,帶動鄉村振興戰略、社會教育事業一體謀劃、一體發展,形成“產用學研”多邊共贏的乘積效果。
2.服務輸出堅持以人為本
對“去教師中心化”概念的一種教學實踐就是把課程安排、學習進度的主導權轉換給學生,以學生接受教育的實際需求為服務核心,使教學者實現教學成果高效轉化、學習者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教育管理者實現教育服務集約化、一體化。豐富的課程資源儲備和靈活的教學模式選擇成為開放大學以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人本所在。以“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計劃”為例,江蘇開放大學專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行政管理本、專科設定的專業課程為必修課,按需編排涉及“三農”政策、財務管理、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的課程資源作為選學內容,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目前,學校共有23門課程入選江蘇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在線開放課程。教學采取“線上線下自主學、集中面授統一學、課程導師輔導學、學務導師提醒學、班級小組互助學”的靈活模式,最大程度滿足農村基層干部在職學習需求,確保村(社區)干部“學得會、用得上”。
3.長效機制推進行穩致遠
如同振興人才之于鄉村全面振興的觸發聯動作用一樣,從可持續、根本性角度出發建立長效機制能夠真正讓資源要素流向農村地區,推動鄉村治理、城鄉融合,加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因此,確保教育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接納各類學習技能成果轉化成為開放大學以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長效之舉。探索實踐“人才培養+資金扶持+創業富民”一體化運作模式,用收取的學費設立“鄉村振興起航專項資金”,優先用于學員申報幫扶項目。目前,江蘇開放大學已將102萬元學費返還款按學期捐贈到位,5名優秀村(社區)干部學員申報獲批鄉村振興幫扶專項資金,用于實施農村產業和民生項目。同時,學校發揮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存儲、認定和轉換服務功能,通過對“鄉村振興千門優課”課程模塊的學分認定、對社區教育課程及村干部工作技能實績的成果認定,有效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渠道,不斷推動繼續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融合式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2022年度科研項目“中國式現代化價值指向下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2SZJC032;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嵌入性理論視角下高校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2021012。
參考文獻:
[1]王建明.大學轉型:走向開放[J].終身教育研究,2022(1):3-8+62.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教技〔2018〕6號)[EB/OL].[2019-09-25].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王玉潔,李從明,耿靜.開放大學實施完全學分制在教學管理中的挑戰與對策[J].新疆開放大學學報,2022(1):33-36.
[4]謝方意.區域化黨建與提升黨的社會整合力[J].領導科學,2015(11):34-36.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南京 210036)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