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馨
摘要:中華體育精神是對中國體育實踐的升華,是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力量,體育青年是國家體育建設發展的重要人才儲備,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是提升體育青年的個人素質品質和對國家、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體育青年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法,從個人精神、社會認同、國家建設三個層面論述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能夠鍛造體育青年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使體育青年站在體育文化視角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增強體育青年未來建設體育強國的責任擔當,由此體現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華體育精神,體育青年,體育強國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1]中華體育精神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凝結于中國長期體育實踐過程中,具有深刻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時代內涵,是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力量。體育青年是國家體育事業的后備人才,是中國體育和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者,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推動者,是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事業的引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2]可見加強體育人才的培育和推動體育強國建設都是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內涵。因此,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的影響作用,有效發揮中華傳統精神的文化魅力,對于學習和從事體育事業的青年群體來說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演進,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青年的意志品質有了新的變化,社會對青年的意志品質有了新的要求,國家對青年體育人才的意志品質也有了新的期待。回溯中國體育發展史,中國從體育參賽困難的國家變為了如今在比賽場上摘金奪銀的國家,體育從被用為國家“救亡圖存”的工具轉變為如今彰顯國家軟實力的平臺和增進人民身體素質的方法,這來之不易的體育需要當代投身體育事業的青年接住、接好這個接力棒。
中華體育精神能夠教化青年體育人才在面對比賽和生活困境時具備堅毅的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恰恰是體育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心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和深刻的時代文化內涵。中華體育精神對體育青年的意志品質的鍛造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中華體育精神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潤,兩者具備相似的意志品質內涵和教化作用。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氣質的意志品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崇高品質,也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根本內質之一。“自強”是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客觀困難,進而不斷超越自己,在這種超越、變化之中實現自我。而“不息”的“生生之德”又使作為主體的人可以“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變化發展中不斷超越并實現自我。因此,“自強不息”所表現的正是奮斗不息、拼搏不止、迎難而上的剛健有為、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自強不息”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內涵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心同理同、不謀而合。體育青年在面對風浪時應始終不氣餒、不放棄,憑借自身剛毅的精神去奮斗、拼搏,開辟出嶄新的天地。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中華體育人都具備自強不息這種超越性的體育精神,正是這種優質品格才使得中華體育實現了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偉大飛躍。體育青年是國家體育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是影響國家未來體育競爭力的現實力量,在體育強國建設中肩負著重要責任,體育青年應具備頑強拼搏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錘煉出“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毅品質,在進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奮起,堅韌不拔、砥礪前行。
第二,中華體育精神是體育實踐活動的優秀精神提煉,體育青年日常具備豐富的體育實踐活動,為“以體育人”的教學方法提供外在條件。首先,體育本身就具有鍛造人意志品質的功能,體育通過利用身體感知、身體實踐使受教育的學生切身感受到獨特的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從而將這種感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即以“體”育人。其實這種方法早在中國古代就非常常見了,周禮六藝包含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和“御”并不是簡單地強調君子要具備較高的射箭技術和御馬技術,而是在學習射箭和御馬的過程中懂禮、習禮,發揮禮儀教化的作用。體育青年日常具備頻繁的體育運動實踐,中華體育精神能夠加強體育學生對堅毅頑強的體育意志品質的感悟,使學生在體育實踐中鍛造意志品質。其次,中華體育精神的形成是歷代優秀體育人通過不斷的體育運動實踐,從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積極意義的體育精神。同作為體育人的體育青年通過日常的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更能夠切身理解和感悟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以中國女排為例,女排精神也是中華體育精神的一塊重要拼圖,中國女排60多年的歷史取得的種種輝煌成就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日復一日艱苦訓練的結果,是中國女排一次再一次的在比賽中愈挫愈勇的結果,正是她們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使得她們在逆境中奮進崛起。中華體育精神正是從這些體育冠軍故事中凝練而成,這些故事能夠使經常進行體育訓練的青年們更容易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鍛造意志品質的目的。
文化是中華體育精神的重要內理。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華體育文化的血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支撐,深刻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品格。中華體育精神雖然誕生于中華體育人的體育實踐,以精湛體育技能為載體,但其內在精神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時代文化特征,能夠為中國體育事業凝心聚力,能夠作為提升體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教學資源,能夠提升體育青年對體育事業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文化價值認同感,提振體育青年作為中華體育人的勇氣、志氣和底氣。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生生不息的民族底色,是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底氣,是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內在訴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交雜,國內文化不斷受國際文化沖擊,在面對各民族、國家、地域主體之間的體育文化差異時,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需要持續扎穩中華文化根基,既扎根本土又吸收外來,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積極的文化姿態和話語權,加強與世界各國的體育交流合作,實現有品質的體育深度交流,在與外來體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從個人層面來說,體育青年要形成對體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3]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生生不息的努力,體育青年是最富有活力、最具創造性的人群,是體育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增強體育青年的文化自信,使其正確把握中國體育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規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召,踴躍參與當代體育建設實踐中的文化創造和創新事業,助力中華體育和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體育青年不僅能夠傳承中華傳統體育運動,例如武術、摔跤、射箭、馬球等具體體育實踐,還能完整地將中華體育的文化精神內涵傳承下去;不僅傳承中華傳統體育,還能與西方體育文化融洽,吸收西方體育中超越性、公平性等優秀內質,將具有時代性的歷代中國體育人的優良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質傳承和發展下去,推動中國體育事業發展。
在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過程中,可以多利用一些經典體育案例。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例,北京冬奧會雖然已經閉幕,但它對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影響是持續且久遠的,尤其對體育青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京冬奧會形成的北京冬奧精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源,在北京冬奧會的實踐中凝聚而成的時代表達,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最新內容。“自信開放”精神是北京冬奧精神的一大重要內涵,自信開放,就是雍容大度、開放包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深厚文化底蘊,以大道至簡彰顯悠久文明理念,以熱情好客展現中國人民的真誠友善,以文明交流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誼。[4]事實上,“自信開放”精神是文化自信在北京冬奧精神中的具化,從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到奧運金牌和開幕式閉幕式中處處彰顯著中國元素,無不向世界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北京冬奧精神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旗幟,有助于增強人民文化自信,尤其有助于增強體育青年的文化自信。體育青年通過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實踐和中華體育精神教育活動進行文化情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好、傳承好、發揚好中華體育精神,將中華體育精神的文化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價值認同和日常行為,將中華體育精神與時代精神統一起來,挖掘中華體育精神的時代新特點和新的具體實踐應用。
體育強則國家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5]國家發展需要體育強國,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外交等體育事業的發展在提升國家國際影響力、國家經濟增長、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多個方向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優秀體育精神品質的集中凝練,是中國體育運動實踐的升華體現。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弘揚中華體育精神,[5]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注入體育強國事業、融入民族復興偉業,利用中華體育精神的精神動力推動體育強國建設。
體育青年是未來國家體育領域的體育教練、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體育強國的建設者,是全民健身的引領者。建設體育強國的關鍵在于培育青年一代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責任感,這是體育青年人才勇擔推動體育強國建設使命的內在驅動力。在中華體育發展史的奮斗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華體育人奮勇爭先、頑強拼搏在體育事業發展的最前線,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體育事業,獻給了國家,將建設體育強國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國爭光、無私奉獻,他們將愛國、責任、奉獻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中華體育精神將非常容易感染到體育青年,帶動體育青年向體育榜樣學習,向優秀體育人看齊。
一方面,從國際視角來看,體育青年應練好體育專業技能,自覺承擔提升國家競技體育水平和中國體育國際形象的責任。面對世界各國體育競爭激烈、體育文化矛盾激蕩,體育領域的沖突與對抗時有發生的復雜國際體育環境,體育強國建設則是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保駕護航的重要基石。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既具有優秀的競技體育水平還具有承辦競技奧運會的能力,向國內億萬人民交上了較為滿意的有關競技體育的答卷,未來如何書寫這個答卷還需要青年體育人才來回答。培養各類體育項目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體育人才是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關鍵之舉。培養高質量的體育人才是體育院校的重要職責,如今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制度改革進入深化階段,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各級各類體校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體。”體育青年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梯隊培養的中堅力量,體育青年應具備推動競技體育發展的擔當。
另一方面,從國內視角來看,體育青年應學好體育專業知識,做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建設的引領者,自覺承擔普及體育與健康知識的責任,以身作則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運動帶動全民健身。《“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中著重強調加強健康教育和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也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豐富青年的健康科學知識并培養青年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國家對青年提升身體素質的期待。體育青年既要“文明其精神”又要“野蠻其體魄”,塑造健康強壯的身體素質,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健康生活習慣。同時,體育青年在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學習好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未來進入社會承擔起普及體育健康知識和帶動全民健身的責任,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落實和全民建設事業的建設。
總而言之,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以優質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為內涵,對于同處于體育氛圍之中的體育青年個體來說具有深刻的影響,使體育青年在面對風浪時具備自強不息的剛毅品質、在面對文化安全問題時具備堅定的文化自信,在面對國家體育事業時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和自覺的國家、社會責任感,這就展現了中華體育精神對于體育青年的獨特價值,值得弘揚和繼承。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院校思政課培育中華體育精神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VSZ034。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17(002).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2.10.2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1/c1024-30284697. html.
[4]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 OL]. (2022.04.09)[2022.10.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22/0409/c1001-32394964.html.
[5]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7(09):6-7.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