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依娜 程錦儀
[摘要]儀式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新時代以來,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總體上呈現出由散發到繁盛的發展圖景:有關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與方法從單一分析理路向多視角、多方法共用轉化,其內涵及類型的研究從初步探究到達成一定共識,特征與功能的研究則是從淺見到不斷深化,困境及優化的研究則從表象、因素分析逐漸向深層次的運作機理、化育模式闡釋轉變。未來,可從構建跨學科理論合力、拓展研究主題、構建本土話語、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面促進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再拓展。
[關鍵詞]高校儀式;儀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特征;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3-001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04
儀式是現代社會教化育人、升華情感、凝聚團結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高校儀式教育作為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青年學生的道德情操、愛國情感、政治認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以來,無論是現實中高校儀式的開展與運用,還是理論界對高校儀式教育的觀察與思考,都呈現出高度關注、蓬勃展開、深入探討的態勢。本文回顧了近十年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與方法,梳理了高校儀式教育的概念、類型、特征、功能、困境、優化等基本問題的研究理路,展望了未來研究的增長點,以此為當前高校儀式教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借鑒與實踐探索。
一、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與方法
新時代以來,有關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與方法從單一學科的理論、方法向跨學科的綜合理論運用及多元方法并舉轉變。
(一)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
不同學科視角對高校儀式教育的研究切入點和理論分析框架各有側重,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是學者們常采用的理論視角。
人類學是儀式研究的母體學科,亦是多數學者采用的理論視角。學者們常借鑒人類學的象征理論、互動儀式鏈理論等,運用“集體沸騰”“閾限”“情感能量”“展演”等概念,著重關注高校儀式教育的基本內涵、形式與內容、情境與情感、過程與功能等經典議題[2-3]。
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學者們一般把儀式教育視作一種社會現象,重點關注儀式的形式、過程及其社會化功能對學生群體的影響。比如,過渡儀式是一種社會化過程,有助于參與者順利轉換新的社會角色、承擔新的社會責任[4];政治儀式有助于普及政治觀念、鞏固社會秩序、增強社會團結等[5];某些特殊的儀式有助于一些弱勢群體、少數群體進入同類群體中,獲得社會歸屬感和社會承認等。
從教育學視角出發,研究者不僅關注儀式教育的育人成效,還拓展相關研究議題。比如,堂奧課堂內外等日常生活場景下的儀式育人效果;將儀式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把知識教學與情景教學、情感教學相結合[6];強調儀式活動時師生的共同在場,指出正是教師對儀式的工具性曲解以及學生的主體性缺位造成了儀式教育的困境[7]。
從政治學視角出發,研究者結合權力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國家理論等,對高校儀式教育中的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開展研究,更側重于儀式與政治的關系以及其政治性的育人功效[8]。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當前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理論視角,主旨是通過儀式教育讓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研究者的理論來源大致可分為3種:借鑒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理論——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自然辯證法等,對儀式教育開展研究;運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主體間性理論、意識形態文化理論等,對新時期高校儀式教育的文化環境、價值內涵進行研究[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梳理黨史上有關儀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儀式教育的重要論述等[10]。
學界對高校儀式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對跨學科的儀式理論的理解表面化,學理分析不透徹;理論運用與案例分析呈現出“兩張皮”的現象等。未來,需要研究者對所采用學科的理論內涵、話語模式、研究理路深入了解、精準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多學科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者對高校儀式教育的實證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調研訪談、數據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常運用案例分析對開學或畢業典禮、軍訓、運動會、學生節等周期性儀式活動進行分析,也有對升旗、班會、課堂教學等日常儀式進行考察[11]。此外,還有對師范生、醫學生等特殊學生群體的儀式教育進行分析[12]。研究者或是通過觀摩、訪談等田野調查法獲得一手資料,或是收集二手調研資料,深入挖掘、高度提煉經驗得失。還有學者嘗試用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的方式,探討大學生的儀式認知與評價[13-14]。
相比較而言,學界對高校儀式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較多采用個案研究,但就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廣度而言,與人類學中經典個案分析相比,在理論剖析的透徹性、案例呈現的全面性、細節描述的生動性等方面稍有遜色;就數據分析而言,研究成果較為單薄,有關數據分析的方式還處在基礎的現象描述層面,深層的定量分析、變量分析、相關性分析、模型構建還較少。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定義與類型
近些年來,學者們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對高校儀式教育的內涵、類型等基本議題達成了初步共識。
(一)儀式、儀式教育與高校儀式教育
儀式是人類社會中早已存在并延續至今的一種社會現象,不同學科對儀式的定義有所差異。人類學把儀式視作觀察人類情感以及社會文化經驗意義的貯存庫[15]。社會學認為,儀式作為一種集合體中產生的重復性、象征性行為方式,表達、維持或重塑社會現實[16]。教育學則把儀式視作教育者依據教育目標,借助一系列具有象征性、文化傳承性的程序或規范,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教育載體[17-18]。政治學則把儀式看作是一種體現社會規范的重復性行為,以處理政治生活中的權力關系為主要職責的象征系統[19]。由此可見,不同學科對儀式定義的厚薄程度不同,但基本認同儀式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情緒釋放、記憶加固、集體團結等功能。本文將儀式定義為:通過一整套具體的、重復性、象征性的行為規范,形成特定氛圍和場域,從而影響儀式客體的認知與行為的文化活動。
以此為基礎,學者們結合具體研究議題,給出了儀式教育的定義。有學者從宏觀層面,認為儀式教育主要指發生在社會教育、倫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場所中的程式化、展演性、情境性的活動[20]。有學者則從微觀層面,認為儀式教育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場域下,由學校主導并對學生開展的有較強儀式感和教育意蘊的一系列教育活動[21]。還有學者指出儀式教育不限于校園,是在具體場景下(場館或非場館),借用特定符號、話語、行為對參與者發生影響的教育活動[22]。本文認為,儀式教育是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涉及教育環節和構建教育情境,以達到對受教育者文化傳承、品行培養等目的的活動。而高校儀式教育是將儀式教育置于高校這一特殊的場域空間下,通過正式的且有組織、有計劃的展演活動,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基本類型
高校儀式教育的分類基本以高校儀式類型為基礎。有學者將高校儀式按特征及功能分為紀念性儀式、表彰性儀式、日常儀式、交互儀式等[23],有學者從大學文化展現的視角,將儀式劃分為紀念儀式、過渡儀式、歡慶儀式等[24]。結合不同的高校儀式類型,高校儀式教育大致可分為政治類儀式教育、人生成長類儀式教育、文化類儀式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儀式教育其所秉持的儀式要素、育人機制、育人模式都有所不同。
簡而言之,學界開始嘗試著對高校儀式類型形成較為明確的分類標準。現實中的高校儀式復雜多樣,學者們研究具體議題時可把握以下原則:其一,以問題為導向,選擇合適的分類方式,如入黨宣誓儀式既可以歸屬于成長通過性儀式,也可以歸屬于政治功能性儀式,這需要研究者針對具體問題挑選適當的分類標準;其二,分類標準的選擇既能夠區分不同類型的差異性,又要避免陷于繁瑣的描述性分類的窠臼,同時還要有助于核心議題的探討和分析。
三、高校儀式教育的特征與功能
對近十年高校儀式教育的研究文獻進行詞頻分析時發現,大學生、儀式特征、育人功能是其中的高頻關鍵詞[25],研究者對高校儀式教育的特征與功能的研究經歷了從最初的淺見到逐步深化的歷程。
(一)高校儀式教育的典型特征
高校儀式教育既有一般儀式的典型特征,同時又帶有現代大學教育的形態特點。學者們較為集中地分析了高校儀式教育的意識形態性、象征性、情境性、表演性等特征。
意識形態性是高校儀式教育的首要特征,表現在儀式教育的思想內容、傳播方式、功能目的等各環節[26-27]。這一特性來源于儀式原初的政治性。傳統社會中儀式的設置與開展都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現代大學是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意識、思想觀念的匯集地,對大學生開展主流價值觀教育、筑牢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是高校儀式教育的首要目的。
高校儀式教育的象征性來源于儀式本身。儀式被看作用感性手段作為意義符號的象征體系[28]。高校儀式通過事先設計與編排,使用語言、行為、影像、物件等符號,借助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產生特定的象征隱喻,以此來傳遞、承載大學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有學者以特納提出的象征符號的兩個意義極(理念極與感覺極)為基礎,分析了愛國主義儀式教育中的符號象征化過程:“感覺極”激起人的欲望和情感,“理念極”則引導儀式參與者思考儀式所蘊含的內在規范與社會價值[29-30]。
高校儀式教育的情境性是指儀式在特定時空環境中展現出來的某種情景,儀式教育則寓教于其中的情、景、境。高校儀式通過一系列具有特定意義的象征符號、精心布置的空間場景、安排設計的程序環節等要素,營造出特定的教育情境,實施相應的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正如柯林斯所言,在儀式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發生在由個人所形成的社會關聯或網絡形成的微觀情境下[31]。在動靜相交、主客相融的情境下,儀式參與者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反應,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高校儀式教育的表演性與情境性相連。儀式情境的行為基礎即表演,格爾茲把涉及生活準則、世界觀“完全公開的儀式”稱作是一種“文化表演”[32]。高校儀式不僅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質,還隱含著某種“虛擬性”,即體現在儀式的行為方式、表演模式、場景布置以及心理時空4個方面,它們共同構建出一個有關儀式的虛擬世界[33]。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儀式行為者的情感與心態卻是真實的。參與者在這種虛擬與真實的交融中進入一種深刻且真實的情感體驗,把儀式的價值理念銘刻于心,潛移默化之中達到教育目的[34]。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育人功能
學者們在儀式功能基礎上,結合高校教育特征與規律,不僅從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對儀式教育的功能詳盡闡釋,同時對育人功能的實施機理及過程也做了深入分析。
從政治層面而言,學者們較為集中地剖析了高校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等育人功能。研究者一致指出:儀式對于當前高校開展“三全育人”、建設“大思政”教育格局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儀式尤其是政治儀式,對上述教育的價值認同、內涵豐富、資源整合、情境創設、實踐強化等方面都具有提升效果[35-36]。有學者認為,就愛國主義教育而言,通過儀式可強化國家認同、激發愛國情感、規范愛國言行等功能[37]。還有學者認為,高校儀式作為傳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場域,具有理想性、動員性、傳承性等特點,可以契合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節點,強化儀式互動關系,喚醒、激發學生對價值觀的反思與內化[38]。
從社會層面而言,學者們較為關注高校儀式教育的道德教化、社會團結、情感提升等功能。道德教化是儀式教育的主要功能:儀式不僅為學生個體行為提供道德約束,還為學生群體提供共同的道德目標和價值基礎;通過儀式可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道德意識,進行道德糾偏,產生道德激勵[39-40]。儀式教育的社會團結功能能夠維持、鞏固社會秩序:如果儀式參與者在展演、觀摩儀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伙伴群體”——擁有共同經歷、共享社會記憶,從而找到群體歸屬感、穩定社會秩序[41]。此外,如果儀式的情境性運用恰當的話,能讓參與者的情感體驗發生變化:有的是情感能量聚集后,在情緒激奮中感受儀式傳達的精神力量和價值理念;也有的是情感釋放,把歡喜、離別、壓抑等情緒表達、展現出來。儀式中的情感體驗是一種通過群體力量來調整個體情緒的渠道。
從文化層面而言,學者們重點分析了高校儀式教育的文化傳承、跨文化交流等功能。現代大學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儀式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文化機制。首先,高校儀式中的符號象征性、情境性,不僅從時間維度上延續了大學歷史文化傳統,而且從空間維度上構建了共享的文化空間和文化景觀[42]。其次,高校儀式通過周期性的活動、傳播,形成優質的校園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圍。最后,現代大學儀式具有文化創新功能,在學生自主性較強、參與性較高的學生節、藝術節等活動中,高校已成為文化創新的發源地,這些儀式同時又成為社會公眾的共享話題和公共文化事件[43]。此外,高校儀式讓師生凝聚成為“文化共同體”:構筑了把所在大學文化融入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宏大敘事的最佳路徑[44];同時也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參與者在觀摩、模仿的過程中,接觸、了解多元文化,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共享的目的[45]。
學者們對高校儀式教育功能實施的機理及過程也進行了分析。有學者提出了儀式育人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價值識別、主體共鳴、情緒強化、價值內化4階段實現[46]。有學者將儀式過程細分為準備、展演(啟幕—高潮—謝幕)、宣傳3個環節,不同環節的要素構成、結構功能、運行機制有所差異,可因地制宜以達到最佳儀式教育效果[47]。研究者一致認為,應充分把握住儀式的情感性、表演性等特征以及儀式中各要素的合理組合與使用,才能真正達到育人效果。
總的來說,學界對高校儀式的特征與功能研究較為全面深入,但多聚焦于靜態描述,對于儀式特征的發生機理、特征與功能之間的互動影響等動態剖析,還較為單薄。這需要研究者借鑒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深耕儀式案例的田野調查和質性研究,在獲取充足的調研資料和數據基礎上,梳理出高校儀式教育特征和功能的機理及規律。
四、高校儀式教育的困境與優化
通過對近十年的文獻回顧,有關高校儀式教育的困境研究從最初的直觀現象、影響因素分析逐漸深入至對儀式的運作機理、化育模式等剖析闡釋,同時,學者們亦從高校儀式教育的主體、過程、成效等方面提出了諸多改善策略。
(一)高校儀式教育的現實困境
當前高校儀式教育的困境既有一些普遍性的共因,也有一些差異化的個因。研究者較為集中地指出,有些高校在儀式教育的內容形式、符號象征、情緒感染、人文關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困境。
儀式內容與形式的失衡。目前高校儀式教育存在著內容較為單一、“湊形式”等問題。有些高校儀式過于聚焦宏大規模展示,忽略日常儀式的有效落實,使得各類儀式設置輕重不均、疏密不等。此外,部分學校以處理事務性的工作來進行儀式設計,對儀式所要表達的教育意義和德育功能認識不清,對儀式性活動的主題彰顯、生活化延伸、常態化管理等重視不足,存在著組織安排不科學、技術保障不到位、程序操作不規范等問題[48]。這些不足使得儀式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失衡,偏離了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與學生實際需求,弱化了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降低了儀式的效能供給。
儀式符號的象征意涵消減。儀式過程中若使用符號不當,不僅影響儀式的功能效果,同時還會弱化甚至異化儀式主題。有些學校在開展儀式過程中忽視儀式符號的象征意涵表達,使儀式活動徒有其表、流于形式[49]。有學者以升旗儀式為例,著重分析了五星紅旗作為一種儀式符號傳遞的特定價值觀念的功能,但只有向學生表達出完整的符號意義系統,才能達到促進個體價值信念內化的目的[50]。而儀式過程中過度使用華麗辭藻,不加鑒別引用網絡符號、流行用語、商業符號等,容易導致符號意義的隱匿化和教育價值的迷失,消解了儀式教育的實效性。
儀式的情緒感染力孱弱。儀式教育富有成效的關鍵是能否激發參與者的情感體驗。一方面,高校儀式的單一化、程式化容易導致參與者的“無感”狀態:有些高校不顧校際差異、無視本校特色,簡單移植、模仿其他學校做法,使得儀式缺乏應有的文化生態,無法建立起與參與者的情感聯系,收效甚微[51]。另一方面,儀式過度使用亦造成參與者情緒疲倦:雖然結構化的儀式程序能適時引導參與者情感轉向,但重復率達到一定限度時,受教育者容易滋生審美疲倦與情感懈怠,削弱教育活動的信念萌生功能[52]。
儀式的人文關懷匱乏。儀式本質是關注和改善人的境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視角下儀式教育的本質所在,即對人的生存現狀、權利與尊嚴、全面自由發展的關注。然而,一些高校儀式教育的人文關懷只是一種“應然”口號,“實然”狀態卻是儀式呈現工具化傾向:儀式內容單一、形式固化,未能針對不同階段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思想狀況、心理圖式進行相應調整[53];儀式淪為主辦者的名利場,參與者成為儀式里的工具人[54]。由于儀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內驅動力和現實需求,使得學生產生疲倦,甚至厭煩儀式的舉行。
簡而言之,學者們對高校儀式教育的現實困境進行了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論分析,對實際阻礙因素及因果聯系也做了較為詳盡的闡釋,但在構建整體性的理論分析框架方面還較為薄弱,對典型案例的深度挖掘及儀式過程考察還較為欠缺,未能全面涵蓋高校儀式教育的困境及背后的邏輯機理。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優化路徑
針對當前高校儀式教育中的困境與不足,學者們著重從儀式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符號與象征、情境與情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優化舉措。
協調內容形式,提升育人成效。高校儀式類型多樣、儀式內容豐富,但只有形式與內容協調一致,才能提升儀式教育成效。首先,學校應依據不同的儀式內容選擇與之匹配的符號、話語、情境等儀式要素:如紀念性儀式具有政治性、莊重性等特點,儀式場景應是莊嚴肅穆、嚴謹認真的;慶典式儀式(如學生節、音樂節等)則應以活潑歡快為主,可有一定的娛樂化傾向[55]。其次,儀式形式應能承載限度范圍內的教育內容,否則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如成人儀式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悟生命成長、實現角色轉化,但過多攝入政治教育,可能會適得其反[56]。最后,高校可借助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不斷創新儀式的內容與形式,構建既契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又具有時代特征的儀式網絡載體[57]。
彰顯符號意義,深化象征內涵。符號意義的有效傳達是儀式教育有效的關鍵環節。儀式活動前,組織者可進行相關符號意涵的宣傳,使其成為校園文化機制之一。在儀式過程中,小到口號標語、背景音樂,大到儀式主題、流程策劃都應正確使用符號,勿出現誤解或歧義;可通過適宜情境,讓參與者感受并接納各種符號所傳達的文化理念、情感態度、價值意蘊等[58]。儀式活動后,可延續相關符號的再闡釋與再感悟,進一步加深參與者對符號意涵的理解。此外,高校可以打造彰顯本校特色的儀式品牌和象征符號,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簡而言之,儀式符號的解釋與呈現,基本原則是與優質的文化資源相連,通過儀式形成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文化磁場”,把文化基因根植于參與者內心深處。
增強主體參與,激發情感認同。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情感性是儀式教育成效的推進器。高校儀式的組織者應把握學生群體的思維模式、認知能力和情感支點,注重學生自由發展、生活體驗與儀式活動之間的銜接,讓學生在儀式過程中“情感入境”,避免出現身心分離的現象[59]。此外,高校在組織、設計儀式時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角色輪換讓學生成為主題策劃者、方案設計者和活動組織者,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而且能讓學生深度體悟儀式的教育價值[60]。
完善儀式評價,延伸傳播效應。隨著高校儀式活動日趨豐富,構建完善的儀式評價體系是提升儀式教育成效的長效機制。這需要在充分的理論研究、深入的實踐調查、翔實的數據分析基礎上,設立相應的儀式教育綜合評價體系或評價模型,把兼有藝術蘊含的儀式活動和作為一門科學的儀式研究相互結合[61]。通過對高校儀式評價的關注,結合高校儀式所形成的文化現象,使高校成為精品文化的輸出高地。
總體而言,有關高校儀式教育的困境及提升路徑的研究,既要立足于當下中國高校的整體環境、運行規律、育人目標,也要深入借鑒已有儀式研究的理論成果,還要創新運用多種儀式研究方法,努力深入到儀式教育的過程分析、機理分析、結構分析中,才能真正破解當前高校儀式教育成效不足的癥結,提出可持續化、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徑。
五、未來研究展望
未來,學界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力促進高校儀式教育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一)推進多學科的理論研究合力
高校儀式教育作為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要借助多學科的理論合力共同推進相關研究。首先,要精準掌握象征理論、結構—功能理論、儀式互動鏈理論等經典儀式理論,把當前研究向更深理論層次推進,厘清儀式感、儀式化等概念的辨析與運用,加強儀式教育的化育機制、發生邏輯的剖析。其次,要廣泛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視角,如用政治學的權力理論分析權力與儀式教育的關系,用社會學的社會記憶理論分析儀式教育中的記憶刻寫與文化建構,用積極心理學的“心流”理論分析儀式活動中的情感激發與教育成效,用哲學的“話語”理論對儀式現象、內在邏輯進行剖析闡釋,用后現代理論中的文本、解構、游戲等概念來闡釋儀式活動,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儀式教育中的象征符號傳播。
(二)拓展儀式教育的研究主題
學界可以從儀式教育與網絡技術、地方性文化、群體發展等方面拓展研究議題。網絡時代衍生出諸多新現象,比如,疫情防控期間有些學校的云聚首、云畢業等網絡儀式的育人成效;網絡技術對儀式傳播方式的影響;公共事件中的網絡儀式傳播對青年學生的價值信念、情緒體驗的影響等。高校儀式不僅是民族國家、大學精神等宏大敘事的文化載體,同時也是地方文化、校園特色文化的傳媒介質,研究者可深入挖掘高校儀式與地方性知識、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創新高校儀式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由于中國高校類型多樣、學生群體性差異較大,研究者可分類研究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生群體的儀式教育成效。此外,還可以進一步深化高校儀式教育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構建相關的評價模型等。
(三)構建儀式教育的本土話語
當前儀式教育研究正逐漸從引用、借鑒西方儀式理論話語轉向構建本土化的理論話語體系。首先,要深入開展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研究,對傳統禮儀文化、傳統書院制度、文人社團文化等進行探討,把傳統儀禮文化的現代化與高校儀式教育提升相結合。其次,有效借鑒中國民俗學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將其與高校儀式教育的地方化、本土化、特色化相融合。再次,系統梳理百年黨史中儀式教育的優良傳統和長效機制,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儀式教育的重要論述。
(四)創新儀式教育的研究方法
高校儀式教育的研究方法要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上同時著力。首先,進一步加強定性研究:可運用扎根理論、編碼技術、文本分析等方法,深描典型個案,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與經驗;拓展個案研究的類型,在當前集中于開學/畢業典禮、成人儀式等基礎上,擴展個案研究的類型與范圍,豐富充實儀式教育的案例研究。其次,重點發展儀式教育的定量研究:借鑒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法,分析不同儀式的育人成效;采用社會研究中的量表設計、統計分析、結構方程等方法,量化儀式活動的影響因素及育人機制等。最后,還可以采用歷史研究法,對某一類儀式或某一種儀式進行長時段考察,分析其教育模式的時代變遷規律;采用比較研究法,對不同地區、不同高校、不同群體的儀式的育人機制進行比較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11][43]代玉啟.互動儀式鏈理論視野中的高校典禮——以Z大學學生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1(08):21-25.
[3][22]范楠楠.“擬劇”藝術中的管理:學校儀式的優化設計[J].教育科學研究,2012(05):24-27.
[4]王北生,李中亮.18歲成人儀式教育:進展、問題及改進建議[J].教育研究,2010(05):23-27.
[5]傅薇.政治儀式在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中的作用[J].高教探索,2016(06):39-44.
[6]杜敏菊.身份喚醒與行為統合:儀式教育的文化控制機制[J].高教探索,2021(01):11-19.
[7]趙虹元.教師缺席:學校儀式教育的固化與蛻變[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93-97.
[8]高夢瀟,劉志山.政治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2):47-50.
[9]劉燕,任旺.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儀式化構建[J].廣西社會科學,2018(11):30-34.
[10]高曉林,駱良虎.儀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01):103-108.
[12]仲彧欣,蔣鵬宇,張莉娟.互動儀式鏈理論視域下醫學院校典禮儀式的職業精神教育功能探索——以北京大學醫學部2020年畢業典禮為例[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2(02):129-134.
[13]喬凱,潘夢蝶,左曉陽.大學生對儀式教育的認知與評價——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的調查研究[J].教育觀察,2021(44):11-13.
[14]楊巧.重大政治儀式的教育效用研究——對參加或觀看國慶60周年慶典的1350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09):69-74,88.
[15]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北京:民族研究,2002(02):88-96,109-110.
[16]〔法〕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1.
[17]殷素梅,單新濤,關香麗.基于記憶重構的儀式教育活動設計新視角[J].教學與管理,2020(09):56-58.
[18][21]胡寶國.儀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9(09):88-90.
[19]王海洲.政治儀式的權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論與實踐的政治學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9(07):38-43,126.
[20]張志坤.儀式教育審視:教育人類學儀式研究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24-26.
[23]許勝利,黎立夏.學校儀式教育的類型、特征及功能[J].教學與管理,2021(07):18-20.
[24]周憲.高校校園儀式與大學文化的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2):67-69.
[25]李彩彥.我國儀式教育研究主題及趨勢的知識圖譜[J].昆明學院學報,2021(01):108-115.
[26][29][47][57]陳文娟,陳希.高校愛國主義儀式教育的優化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7):115-118.
[27]陳文旭.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傳播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7):111-114.
[28]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下)[J].廣西民族研究,2003(03):39-48.
[30]〔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M].趙玉燕,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5.
[31]〔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9.
[32]〔美〕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138.
[33]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02):26-33.
[34][45]克里斯托弗·烏爾夫.教育中的儀式: 演示、模仿、跨文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02):130-142.
[35][39][41]倪輝.大學儀式的形態、特點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03):29-33.
[36][44][52]楊未.論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0):104-107.
[37][56]黃巖,穆佳瑋.高校儀式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6):109-114.
[38]顧志勇.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基于儀式的構建、邏輯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3):33-36.
[40][55]代玉啟.論高校典禮文化的精神價值與育人功能 [J].高等教育研究,2018(07):72-76.
[42]湯小靜.大學儀式的文化發生學闡釋[J].高教探索,2021(07):34-39.
[46][50]王愛祥,王陽.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理論構建及其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118-122.
[48][54][58]李平.學校儀式教育的現實困境及變革之路[J].教學與管理,2019(22):22-24.
[49][53]趙婧婧.泛化、異化、弱化——儀式教育的三重困境[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06):98-103.
[51]張家軍,陳玲.學校儀式教育的價值迷失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90-95.
[59]董曉敏,郝敏.高校借助政治儀式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困境與對策[J].未來與發展,2019(08):80-85.
[60]金保華,耿歌.農村學校儀式教育的價值、問題與改進[J].教學與管理,2020(33):43-45.
[61]譚明武,張瓊,黃鈔華,黃晶晶.大學生對儀式教育的綜合評價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75-76.
(責任編輯:王嵐)
A Review of Ritu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New Era
GENG Yina CHENG Jiny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Abstract: Rit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Since the new era,the research on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shown a development course from beginning to prosperity.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concept,types,characteristics,functions,insufficient dilemma,optimizing the path,and other fields. Anthropology,political science,sociology,pedagogy and 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ith case analysis,interviews,data analysis and other empirical methods constitute a three-dimensional research prospect of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can be further deepen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synergy,expanding research topics,constructing local discourse and 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college ceremony; ritu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itu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