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望海潮》《揚州慢》比較鑒賞教學,嘗試探索“雙新”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方式,力圖在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定位與詩歌單元視域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依托,借任務驅動,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關鍵詞】古詩詞;比較鑒賞;《望海潮》;《揚州慢》
作者簡介:沈冬芳(1984—),女,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一、創意說明
縱觀教材的教學定位,“必修”是所有高中學生都必須學的,而“選擇性必修”是給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修習的[1]。因此,必修教材注重共同基礎性,選擇性必修教材則注重對基礎內容的延伸、拓展。《望海潮》《揚州慢》屬于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第一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與同冊其他單元相比,突出了詩歌單元的文體特征。筆者通過縱向、橫向聯系,結合這兩首詞的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總結學習古代詩歌的經驗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努力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比較是一種辨析、聯系式的思維,學生學會比較,能提升自身的思維層次。比較鑒賞相比于文本的孤立鑒賞,更注重脈絡的貫通;相比于具體內容的講解,則更注意抽象方法的遷移。然而,比較是理念而非路徑,如果盲目比較,很可能使教學內容過于零散,或將簡單問題復雜化,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畏難情緒。只有結合兩首詞的文體、文本特征,找到關鍵的比較點,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讓學生獲取真知。
教材編者將《望海潮》《揚州慢》放在同一個單元,主要是因為兩者具有可比性,它們均以城市為題材,但在作者、時代、寫法、情感等方面有著明顯差異。對這兩首關于城市的詞進行比較鑒賞,有助于學生以點帶面地領會古詩詞比較鑒賞的路徑和關鍵點,從而形成理性認知。
二、設計特色
(一)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內容
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語文學科相應的核心素養體現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方面。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語文課程目標體系突出育人取向,體現學生立場,強調課程整合,彰顯時代特點[2]。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達成不是由教師唱主角,而需要緊扣學生主體,讓學生自己進行體悟、思辨、創造等語文學習活動。事先了解學生興趣、知識儲備、困惑難點是本堂課的設計背景和依據。筆者考慮到部分學生對古詩詞有畏難情緒,因此想要在舊知梳理中讓學生激發解決問題的信心,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也懂得學生比較關注高考詩歌題型的變化,因此并未機械地將學考分離,而引入高考題,讓學生領悟古詩詞學習的新任務、新要求;還關注到部分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因此想要通過兩首詞的教學,和學生一起總結出一套古詩詞比較鑒賞的方法。
(二)搭建基于學生的學習支架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等方面的特點搭建學習支架。所以,筆者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梳理舊知,再讓學生進行比較鑒賞,而后聯系高考題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內化新知,最后讓學生整合歸納,力求以環環相扣、逐步深入的教學使學生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展開思考,充分、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三、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筆者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自主閱讀《望海潮》《揚州慢》,并從旁答疑,讓學生理解詞的大意。
(二)第二課時
活動一—溫故而知新
1.教師進行導入。
師:相信同學們通過高中兩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解讀詩歌的知識。下面我們一起溫故而知新,將已有知識運用在《望海潮》《揚州慢》的比較鑒賞中,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2.教師讓學生梳理常用的詩歌解讀方法。
師:之前我們學習了《短歌行》《登高》《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等詩詞,下面請同學們回顧這些經典詩詞,梳理常用的解讀詩歌的方法。
設計意圖:高三學生對古詩詞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有的學生存在整合歸納方面的不足。這是因為必修教材的古詩詞教學往往以單篇教學為主,并且和選擇性必修教材的教學要求有所不同。而單篇古詩詞的解讀經驗是提煉方法的基礎,所以讓學生梳理已掌握的詩歌解讀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溫習舊知,也可以為學生明確兩首詞的比較點服務。
3.學生品讀兩首詞,討論后初步確定兩首詞的比較點。學生初讀《望海潮》《揚州慢》后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是描寫了城市,創作于宋代;不同之處是詞的寫法、情感明顯不同,詞人柳永、姜夔分別是北宋人、南宋人。師生經過討論確定的兩首詞的比較點如圖1所示。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比較鑒賞需要教師根據文體、文本差異,確定具體的可切中要害的比較點,以免出現盲目比較或為了比較而比較的情況。筆者引導學生根據兩首詞的特點,結合已學的詩歌解讀方法,審慎挑選,去蕪存菁,進而做到精準比較,加深對比較鑒賞路徑的認識。
活動二—比較助發現
1.學生置身詞境,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兩首詞所寫城市的特點。
歸納:《望海潮》所寫的城市—杭州可用詞中“錢塘自古繁華”的“繁華”來形容;《揚州慢》所寫的城市—揚州可用詞中“則四顧蕭條”的“蕭條”來形容。
2.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比較兩首詞的“人”與“世”,在表1的相應位置寫下自己的發現。
歸納:柳永和姜夔所歌詠的同為自古繁華的名都,然而因時代風云變幻和個人經歷的不同,這兩座城折射出了完全不同的風貌與特質。
3.學生結合單元研習任務,比較兩首詞在意象選取和意境營造上的不同(預設答案如表2所示)。
設計意圖:揣摩意象特點,形成整體畫面,從而體察意境,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兩首詞所選意象截然不同,學生通過對意象的比較可以初步感知兩首詞意境的不同之處。意象與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學生對此較為熟悉,但審美鑒別力還有待提高。雖然他們的腦海中有意象類別的概念,如哪些屬于思鄉類意象,哪些意象和羈旅有關,但他們往往不太了解對于同一題材,不同的詞人在意象上分別有哪些創新之處或做出了什么選擇。借這一活動環節,既可讓學生明了意象、意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可讓學生感知詩詞意象的豐富和微妙。
4.學生思考兩首詞主要使用了哪種手法來將意象巧妙地進行呈現(預設答案如表3所示);思考若將兩首詞的手法互換,效果如何,并在表4的相應位置寫出互換后的效果。
歸納:《望海潮》既然寫了“錢塘自古繁華”,那么今昔對比則無法突出今日盛景和贊嘆之情。如果用鋪陳手法來寫《揚州慢》,那么僅能表現今日的蕭條,而無法彰顯揚州的空城慘象和傷亂之悲。
設計意圖:詩歌非常講究藝術手法和語言的錘煉,詩人只有用精妙的手法呈現意象,才能貼切地傳情達意。所以,要想把握詩歌情感差異,除品讀意象之外,還得進一步比較并鑒賞兩首詞別具一格的意象呈現方式。
5.學生分別找出兩首詞的韻腳,并通過朗讀體會聲情之美。
歸納:《望海潮》中的“華、花、娃、夸”押
“ua”韻,讀起來歡快、激昂;《揚州慢》中的“程、青、兵、城、驚、情、聲、生”押“ing、eng”韻,讀起來低沉、壓抑。
設計意圖:古詩詞不僅需錘煉語言,而且需講究聲韻。鑒于詞的文體特征和兩首詞的音律特點,筆者讓學生借助朗讀或吟唱,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詞的了解,讓學生直觀感知詞的意境之美。
活動三—實踐出真知
1.小試牛刀,遷移內化。
題目:請賞析《秋夜與友人宿》的尾聯“寒城欲曉聞吹笛,猶臥東軒月滿床”與《秋夜同友人話舊》的尾聯“何當歸去重攜手,依舊紅霞作近鄰”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參考答案:前一首詩尾聯寓情于景,視聽結合,通過笛聲、月色等意象描繪出秋夜拂曉時分凄清的氛圍,表達了長愁無眠、宦游他鄉(思鄉)的漂泊之苦。后一首詩尾聯運用想象(或虛寫)的手法,表達了對歸去后攜手伴紅霞的溫馨美好畫面的憧憬,對往日美好生活的懷念,對再一次相聚重攜手的期盼和對友情的珍重。
歸納:結合詩歌的整體閱讀和題目要求,只有通過對兩首詩意象和手法的比較,才能切中肯綮,準確把握兩首詩的情感。
2.練習真題,總結提煉。
題目:歐陽修的《畫眉鳥》和文同的《畫眉禽》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解題步驟及參考答案如下。(1)明寫法:①找出意象的不同。歐詩主要寫的是畫眉鳥意象的叫聲特點,正面描寫了“鎖向金籠”與“自在啼”的兩種鳥鳴,還寫了畫眉鳥在高處和低處的樹林間“隨意移”的形象特點;文詩主要描寫了畫眉鳥雖在“高籠”中,其鳴聲卻能讓人如置身于“千巖萬壑中”。②找出手法的不同。歐詩運用托物言志和對比的手法,借對林間畫眉鳥的肯定寄托詩人的情懷;文詩通過側面描寫,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畫眉鳥鳴叫聲的聽覺感受,來映照詩人的心境。(2)析情志:歐詩寄托了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情懷;文詩襯托出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歸納:只有進行梳理、發現、比較、探究,才能明白“怎么寫”為“寫什么”服務,“寫什么”決定了“怎么寫”。所以“誰寫(知人、論世)”“怎么寫(意象意境、藝術手法、聲韻字詞等)”是解讀古詩詞“寫什么(志、情)”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古詩詞比較鑒賞的重要內容。
設計意圖:考試中的詩歌比較鑒賞題對學生提出了時間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原本研讀一首詩詞的時間得用于兩首詩詞的品讀、比較和表達,這就需要學生能切中要害,但有的學生的相關經驗尚不足。設計這個實踐環節,旨在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內容熟悉高考詩歌新題型,結合高考詩歌新題型內化課堂所學內容,以期達到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柳永筆下的杭州,有烈火烹油的繁盛喧鬧;姜夔筆下的揚州,有如泣如訴的劫后悲音。師生通過對兩首詞的比較鑒賞,足見雙城雖為異曲卻有同工之妙。教師唯有懂得有的放矢地開展古詩詞比較鑒賞,找準比較點,才能披文入情,從中發現古詩詞的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