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大先生是習近平對教師職業發展的根本性要求。教師要做大先生,就需要擁有“助人成長”的思想和理念,探索出“助人成長”的教育路徑,真正把教育規律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到每一個學生生命中去,引領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本文從“助推行為習慣養成”“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助人行為”三方面展開,結合實際案例來闡述時代“大先生”視角下的“助人成長”教育路徑。
[關鍵詞] 大先生;行為習慣養成;人際交往能力
習近平說:“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師要做大先生,就需要擁有“助人成長”的思想和理念,探索出“助人成長”的教育路徑,真正把教育規律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到每一個學生生命中去,這樣才能真正引領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以“積極因素”為引擎,助推行為習慣養成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時,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思考,讓傳統的“批評”式教育轉變為“欣賞”式教育。我們需要挖掘學生的積極因素,樹立其正面形象的典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變“我不行”為“我能行”,逐漸培養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助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1.忽視原因,聚焦例外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通常認定“事出必有因”,找出原因似乎就可以解決問題。然而,針對有些問題學生,要找到原因是很困難的,需要從遺傳、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各個維度去分析。如果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不夠豐富,會很難找到問題的源頭,即使找到原因,可能也無濟于事。這時,我們可以忽視問題產生的原因,將目光聚焦在例外或者學生的優點上面,通過一系列跟進措施轉化學生的行為。
一年級的小何同學開學以來一直喜歡在教室丟橡皮、鉛筆。筆者讓他管理過教室衛生,讓他下課的時候把地上的鉛筆、橡皮撿起來,想讓他通過體驗“撿”的行為來糾正自己“扔”的行為。可是,他衛生管理得不行,不僅沒有好好撿,“扔”的次數也不見減少。他自己也想改正這個習慣,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后來,筆者把他的位置調到最前面,讓他一個人坐,離老師近了,這樣的不良行為就逐漸減少了。坐在最前面,他的坐姿很端正,上課聽講也很認真,筆者就抓住這一“例外”,一直把他作為榜樣,讓大家學習他的坐姿和認真。不知不覺,其“扔東西”的行為漸漸減少了。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忽視學生產生問題的未知復雜原因,主動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也就是“例外”,進行大力的表揚、鼓勵,以“例外”這個積極因素為引擎,撬動學生向美向好的心靈。
2.優勢賦能,增強自尊
自尊和自信來源于對自己優勢的確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優勢賦能即圍繞學生的優點,用具體化方式,多角度引導學生體驗自身優點的價值,提升自尊感和價值感。
假如某學生只是日常行為習慣不夠好,但是在學習上有優勢,我們就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具體化方式對該學生進行優勢賦能:表揚學習習慣,如重視預習、喜歡提問、善于做筆記、獨立作業等。表揚學習狀態,如有學習的激情、思路清晰等。表揚學習能力,如善于傾聽、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思維能力強、善于分析問題、作業效率高等。
3.強化優勢,發揮作用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孩子至少擁有一項優勢智能,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發現。我們要細心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表現,找準、欣賞他們的優勢智能,讓他們切實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從而帶動他們的弱勢智能,努力使他們向著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
仍然以學習上有優勢的同學為例,我們在讓這位同學體驗到價值感之后,還要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切切實實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比如做語文課代表,幫助老師收發作業本、統計學習任務、課前領讀課文等。還可以戴上“小老師”的牌子,做一名“小老師”,在學習上幫助同學。通過擔任這些班級工作職務,切實強化學生身上的優勢,將優勢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通過正面的積極因素慢慢地引導學生糾正其他的不良行為習慣。
二、以“個體成長”為目標,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多元智力論將“人際交往”作為人的七大智能中的一個方面。人際交往是小學生形成自我概念、獲得情感支持、進行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人際交往能否正常進行關系到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和身心健康。學生之間發生了人際沖突,如果老師以就事論事的模式來應對,并不利于學生的個體成長。我們應反思、改變價值取向,讓“問題中心”(以平息事態,解決問題為目標)向“成長中心”(以促進學生成長為主要目標)轉變。強化育人為本的理念,摒棄以事為本的做法。
1.接納情緒,與生共情表理解
哲學家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要求的就是被肯定,而學生更是如此。我們要認同學生的感受,用語氣或語言接納學生的感情,才能讓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問題上,提高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教師在協調學生之間的問題時,可以采用以下步驟對學生進行引導:
教師在談話中關注學生的感受,與他們建立連結,進而聆聽他們的需要和請求,學生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得到了尊重。
2.規避“是非”,討論教訓促反思
發生人際沖突時,調解工作聚焦在辨是非上,容易引起爭辯,導致情緒激動。若調解工作引向討論教訓,則能促進反思,使人變得平和理性。
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老師對他們進行問話時,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先動手的/他先來惹我的/他先碰我的……”一味地把過錯推給對方。其實,這是一種本能的心理防御機制:人在受到責備、批評時都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本能,表現為替自己辯護,找理由,不認輸。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他們這種“不認輸”的原因,并對他們這樣的言行表示理解。不過分關注“是非”,不過分計較誰對誰錯,而是讓學生討論他們這樣做給對方帶來了什么影響。
當兩位同學一直在爭辯“誰先打誰”,卻沒有意識到“打人”這種行為本身的對錯時,教師就要讓他們意識到打人為什么不對,會給對方造成什么影響,不必再去追究誰先動的手。可以這樣詢問學生:“你被他打了,有什么感覺?”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接著詢問:“你打他,他會有什么感覺?”學生憑自己的感受猜想對方被自己打了之后的感受。最后,讓學生總結教訓,反思打人給雙方造成的影響,并從中明白:即使是對方先動手,我們也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溝通解決。
3.傳授妙招,切身實踐促內化
同伴交往是學生人際關系的主體,但是他們在實際交往中又會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學習成績高低等的影響而導致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作為教師應擔負起引導學生有效交往的責任,讓學生充分實踐,加強人際交往技巧的培養。
例如,當一個孩子故意用水彩筆畫了同桌的衣服。同桌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你是故意的,我真的很難過,很委屈。因為我不知道能不能洗干凈。如果洗不干凈,就需要重新買一件。”接著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希望我們能夠友好相處,不要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這樣,對方就會感覺不好意思而改變行為。
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很難過,我很委屈。”并養成這樣的習慣去表達自己的需要:“我渴望……”“我想要……”“我需要……”“我看重……”當強烈的情緒感受來臨時,引導孩子試著覺察自己的需要并且向對方表達出來。這樣,在雙方的交往中,就更容易使對方改變態度,反省自我。
三、以“心理輔導”為理念,培養學生助人行為
心理學家提出了助人行為的決策理論,認為助人是一個負責的社會認知和理性決策過程,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其中一個階段是權衡行為的利弊,即助人者在決定是否需要幫助別人時,一般會權衡成本與收益的利弊得失。傳統德育理念是先人后己或大公無私。而心理輔導理念是己人兼顧或公私兼顧。前者體現“只顧他人不顧自己”的價值取向,是違背人的本性的。后者體現的是“既善待自己,又幫助別人”的價值取向,比前者更人性化,因此,我們需要以“心理輔導”為理念,培養學生的助人行為。
1.從“己人兼顧”出發,提升助人動機
心理輔導培養的是誠實的人。每個人都會有私心,包括學生,所以我們要基于學生的心理而為,正確把握好“私心”和“道德”之間的平衡點。可以在學生擁有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己人兼顧的道德教育。
筆者班級里有一女生學習成績很不錯,但是比較自私自利,不愿意幫助別人,認為幫助別人就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筆者為了培養她助人的品格,讓她知道做小老師的那些同學不僅沒有影響自己的學習,相反學習越來越好,因為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給自己一次復習的機會。對于一個學習上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這位女生聽了之后,決定也要做小老師。慢慢地,她也變得越來越愛幫助別人了。
案例中,這位同學一開始純粹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成績而去幫助別人。后來,她體會到了“幫助別人,自己很有成就感”,從而越來越喜歡幫助別人了。“助人即助己”的目的讓她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
2.以責任為基石,形成“先人后己”品格
當人們注意到事件的發生并解釋為需要幫助之后,如果認為自己不需要承擔責任,則助人行為就難以發生。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固定的角色中承擔相應的責任,培養他們的良好品格,慢慢地實現“先人后己”的價值引領。
以上述案例中的小老師為例,當她承擔起小老師這個任務時,會慢慢提升她的個人品格。比如,當她在課余時間想多看會兒書時,這時有同學來請教她,她是教還是不教呢?她此時的小老師身份讓她有了責任感,她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別人身上。
通過承擔相應的責任,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日復一日,逐漸提高責任感,促成助人行為的發生,并慢慢形成“先人后己”的品格。
3.借助“移情能力”訓練,提高助人技能
心理學家斯陶布認為,助人行為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對不幸者的狀態進行設身處地地設想和體驗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一個人的移情水平越高,就會越容易對他人產生難過、同情等積極道德情感,越易對他人進行幫助。
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扮演“他人”,轉換到他人的位置,體驗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活動,促使學生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例如,學生忘帶鉛筆了,老師除了借一支筆給他,還可以說:“上次小陳向你借鉛筆,你沒有借給他,他一定很難過。如果老師也不把鉛筆借給你,你也會難過的,對嗎?下次看見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你愿意幫忙嗎?”這種建立在移情基礎上的教育,比那種空洞說教強得多。通過相應的訓練,學生的移情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的助人技能也就隨之提高了。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需要我們新時代大先生們的努力奮斗,才能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如今,學生成長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更加需要大智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成長為目標,多思考、多學習、多實踐,才能引導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蔣玉燕. 放下撣子教孩子: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M].寧波出版社,2011.
[2]蔡志良,蔡應妹.道德能力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余愛娟?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