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勞動教育是班級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通過必要的勞動實踐課程及活動,讓學生感知勞動的價值、意義、情感,增強學生的勞動實踐力和創造力。以勞育心,要細化勞動內容、明晰勞動目標,遵循學生認知及成長規律,理性把握勞動教育的廣度、深度和寬度,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成長,從勞動中懂得感恩、尊重,學會做人。
[關鍵詞] 班級育人;勞動教育;以勞育心
熱愛勞動是小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體現,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站在整體育人的視角,關注勞動教育,把脈勞動教育與班級工作的融合關系,以高視點、寬路徑方式,為學生搭建多元勞動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勞動中形成正確的勞動觀,獲得積極的勞動情感,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一環,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勞育心,就是要求班主任在班級育人中,能夠抓住勞動教育契機,讓學生明白勞動的價值,培育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和意志品質,最終達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人的目標。
一、以勞育心的內涵探析
在班級工作中,勞動教育要找準適切的路徑,契合小學生不同學段身心發展的需求。以勞育心,要體現勞動的漸進性、養成性特征,引領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體驗,培植勞動情感和勞動素養。因此,在形式上,要突出勞動課程化建設;在內容上,要與其他學科課程相融合;在評價上,側重于學生的勞動體驗;在路徑上,要抓好家校合作,打造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總體來說,以勞育心表述為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萌生對勞動的熱愛,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
以勞育心,可以歸結為勞動價值、勞動情感、勞動實踐、勞動創造四個維度。勞動價值指向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對于小學生,要讓他們參與勞動,從勞動中培養積極、健康的思維。比如,面對勞動任務,要具備擔當意識;在與同學合作勞動時,要注重溝通與協作;面對勞動,要保持良好的勞動態度等。所謂勞動情感,即學生在勞動中所獲得的愉悅和精神體驗。通過參與勞動實踐,每個學生都要設置勞動任務,讓學生擔負其責。比如,在日常家務中,要聯系家庭生活,做好日常家務,打掃房間,學會洗衣、做飯,體會勞動的意義。在班級勞動中,讓學生感知勞動責任感,增強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勞動實踐側重于學生具備完成某項勞動任務的能力。勞動需要動手、動腦,需要在親力親為中完成任務。小學階段,要從多個方面展開勞動實踐,給予學生體驗勞動的機會,端正學生勤奮勞動的態度,以增強適應社會、適應未來的能力。勞動創造強調學生在勞動中觀察、思考、創新意識的養成。勞動離不開思考,勞動需要解決面臨的各類問題。在勞動實踐中,要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創造,達成以勞促智的育人目標。
因此,以勞育心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學習、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還要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能力等素養的獲得。以勞動為媒介,讓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尊重勞動,在勞動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個性化發展。
二、創新班級育人落實以勞育心的實施路徑
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的一環。以勞育心工作的推進,需要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對接學生心智成長的規律,將家庭、學校、社會等場域聯合起來,共同構建豐富多樣、知行合一的勞動育人實踐平臺。
1.以勞育心,養成勞動習慣,指導家庭勞動技能
在構建立體化勞動育人體系中,家庭是重要場域,挖掘家庭勞動內容,激活學生自覺參與勞動的意識,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我們以“家庭生活小能手”為目標,設計“家務勞動指南”,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勞動實踐內容,由易到難、由少到多,增強學生家務勞動的技能。
在“家務勞動指南”中,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段羅列出相應的家務勞動,契合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需要。遵循階梯式、螺旋上升的設計原則,為每個學段學生量身定制家務目標、內容,細化勞動強度及難度。同時,要突出“家庭”環境,賦予家庭勞動的溫情。將“親子”屬性與家務勞動相結合,由家長示范、引領、指導,循序漸進、合理分工,增強學生在家務勞動中的角色塑造。
例如,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家務勞動內容如下:學習擺放餐具,學習盛飯方法,吃完飯后能夠自己動手收拾碗盤,并學會清理餐桌。洗碗、刷鍋由父母協助完成;對房間進行打掃,學習并掌握整理簡單衣物的方法,學會鋪床單、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所需的文具及學習用品;在父母的協助下,學會整理自己的衣服,疊被子,掌握掃把、拖把、抹布、鞋刷等基本用法等。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家務勞動的內容要適當增加難度。比如,學習并掌握幾種飯菜的做法,如番茄炒雞蛋、燒制八寶粥、炒飯、包餃子等。學會清理衛生間,學會使用洗衣機,能夠對廚房衛生進行清理,掌握垃圾分類方法,能夠整理換季衣服,晾曬被子等。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家務勞動的范圍要拓寬。比如,學習吸塵器的使用方法,嘗試掌握簡單的管道疏通方法,學會擦玻璃,掌握清理冰箱的方法,對衣物進行分類洗滌,掌握疊衣、晾曬、收納的基本方法等。
家庭勞動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方法、習慣,不局限于“家務勞動指南”所要求的勞動內容及項目。家長要做好引領和示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參與指導學生,慢慢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2.以勞育心,明晰勞動責任,豐富校園勞動體驗
校園時光是美好的,更是開啟學生美好勞動體驗的地方。以勞育心,要充分挖掘校園勞動課程,融入勞動責任教育,讓學生從勞動中懂得自立、擔當的道理。在具體實施中,勞動責任課程建設打破傳統班際、年級間的壁壘,以校園空間為依托,劃分各班級的勞動責任區,各班設置具體的班級責任崗,細化責任。
在校園勞動區域責任劃分及勞動實踐中,很多學校都通過包干制方式,設定各個班級的衛生區。但對于學生,僅僅是了解了班級勞動區,并未體驗到“責任到人”的勞動樂趣和意義。為此,我們對勞動責任區引入“責任區課程”活動。比如,對于校園池塘的維護,不僅要保持池塘的干凈、衛生,還要發動學生出謀劃策,讓池塘變得更美麗。有學生想到,在池塘里種荷花,增添池塘荷韻;有學生放入小魚,賦予池塘生命。如此一來,池塘在創意、美好的創造性勞動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引入“責任田課程”,利用校園空地,開辟小菜園、小花圃空間,讓學生體驗菜農的酸甜苦辣,感受種花養草的樂趣。每個班級設定一塊責任田,由班級學生共同討論如何開發。不同的季節種什么,如何播種、如何耕耘、如何澆灌、如何收割,所有這些都由班級學生分組合作,共同管理和養護。學生端正了勞動態度,學會了勞動本領,懂得了合作與分享的道理,勞動素養不斷提升。
我們引入“責任崗”,結合班級勞動內容,設置多樣化的勞動責任崗位,每個崗位細化到小組及個人。比如,在班級勞動崗位上,“小小班主任”由學生擔任,負責班級勞動整體工作的開展。“小小節能員”負責對班級用水、用電的管理職責;“小小保管員”負責班級粉筆的領取、保管,清潔工具的購置、保管等。“班級小園丁”負責班級責任田、責任區花卉、蔬菜的管理職責。結合日常教學工作,設置學習類勞動崗位。例如,“班級啄木鳥”負責各科作業檢查,對學困生進行幫扶;“班級小編輯”負責班級黑板報的設計、布置與管理;對各科設置課代表,使之成為老師的好助手。結合班級衛生工作,設置勞動崗位。例如,“班級衛生員”負責宣傳和檢查學生的個人衛生、儀容儀表等;“班級無塵員”負責課桌、窗臺、地面、衛生角等處衛生的檢查;“班級調解員”負責解決班級成員、小組間的摩擦與糾紛問題等。
在校園勞動中,明確學生的勞動責任,幫助學生從勞動中積累經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讓學生有擔當、有責任。
3.以勞育心,涵育農耕情懷,開拓田園勞動課程
以勞育心,要重視學生勞動情感的培育。在勞動教育特色活動中,我們結合地域實際,打造田園體驗課程,讓學生身體力行,在動手勞作中增長知識,發展勞動技能。
一方面,構建序列化田園體驗課程,細化主題實踐勞動。比如,低年級學生對大自然充滿好奇,我們與當地稻田建立合作,每個班級“牽手”一塊水稻田,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稻田,了解水稻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并由農民指導學生認識水稻,了解水稻的栽培技術,學習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田野間開展繪畫、寫生活動,通過觀察,以圖畫方式記錄水稻的生長過程,并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參與插秧、管理、收割、碾米、煮飯等環節,增長對農事的認知。對于中年級學生,依托農業基地,開展校外實踐體驗活動。在不同的季節帶領學生體驗農事活動,春日播種、夏日除草、秋日收獲、冬日存儲。比如,組織學生走進葡萄園,學習、體驗手摘葡萄的樂趣;走進花卉園,學習移栽花草的方法。對于高年級學生,拓寬農耕勞動體驗活動。比如,開展農作物認知體驗、農具學習使用體驗等活動,讓學生認識、掌握鐮刀、鋤頭、鐵耙等常見農具的使用方法,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強調“做中學、學中做”,涵育農業情懷。在田園勞動主題課程中,要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勞中有作,學做融合。要結合時令季節,整合田間勞動內容,突出針對性、遞進性,以學生身心體驗為主線,設置不同的實踐難點、強度標準,真正讓學生從勞動中有所得、有所成。
田園勞動具有多樣性,在小學階段,要啟發學生參與田園勞作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勞動的方法。讓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提高學生的勞動認同感。
4.以勞育心,激發勞動興趣,發展創客勞動思維
以勞育心,要關注學生創新思維、創意能力的獲得。當下,勞動課程教育,不能單純性地動動手、習習技,要借助于形式多樣的勞動體驗,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在低年級,引入不同的手工課程。動手實踐,要挖掘手工課的育人潛能。如借助于紙藝課程,讓學生動手撕出美麗的圖案,利用裁剪、拼貼等方式,制作趣味紙藝。手工課堂上,教師要突出情境性,設定勞動情境。比如,在冰箱貼制作中,認識什么是冰箱貼、冰箱貼有何作用?在制作冰箱貼時,要突出美觀、趣味,便于與家人交流。在制作方法上,如何選材、如何裁剪、如何裝飾冰箱貼、如何粘貼磁鐵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既學習了美術知識,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還拓展了磁鐵等科學知識,收獲了勞動的喜悅。在中年級,可以加大技術技能性課程,如木工課、編織課、縫紉課、飼養課、栽培課等。要突出學生的興趣導向,鼓勵學生去接觸、去體驗、去感知不同的勞動內容,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技術思維、技能意識,讓學生養成愛動手、愛思考、愛創造的習慣。在高年級,適當增加發明類實踐課程,如以“創想專利”為主題,鼓勵學生發明、創造,說出自己的創意,動手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對學生的創意制作,頒發“專利”證書,保護和激勵學生的求新探索,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創造精神。
以勞育心,勞動貫穿育人始終。要充分依托形式多樣的勞動課程,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在勞動中增長技能、拓寬視野,獲得生活本領。以勞育心,要做好日常勞動教育,培植學生美好的勞動情感,端正勞動的態度,讓學生在實踐、體驗、勞作中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章振樂,戴君,夏建筠,等.從小熱愛勞動:小學生新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22(07).
[2]班建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原則[J].中國德育,2021(08).
陳知芳? ?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