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雙減”背景下,協同育人是現階段中小學教育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積極順應“雙減”要求,不斷創新,通過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加強社會育人實踐方式,充分發揮家、校、社聯動優勢,為學生創設有助于健康成長的生命樂園,以推動家校社融合發展,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 “雙減”政策;家校社;協同育人
2021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嚴格規范了校外培訓機構,而且為學生減負提質、提升中小學育人水平帶來了新的機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提出,就是要探索教育系統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同的作用和價值,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其中,班主任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
一、班主任依托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導引策略
1.正確引領家長家校共育觀念
家校共育,不僅要求家長與班主任有共同的目標以及正確的定位,還要求具備積極合作的意愿,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助力。
從班主任的層面來說,應充分重視家校協同育人的積極意義,不僅要將家校合作看作助力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主要一環,更應看成促進教師職業技能日益提高的重要途徑。班主任與家長之間應當是平等關系,因此,在處理學生有關問題時,班主任不應自居高位,應當與家長用共情的心理去思考各方面問題,并構建有效的溝通機制,引導家長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從家長的層面來說,應正視家校合作共育的態度,充分關注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與班主任溝通交流,積極配合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即使與班主任的理念有所不同,家長也應保持理性,并給予班主任充分的尊重與理解。
2.正向引導家長參與家校共育
為了方便家校溝通,我們學校建立了三級家委會,目的是為家長開辟參與學校教育提供適當的途徑。
在家委會活動中,可以通過家長的共同參與,激發家長參與學生教育的熱情,引導家委會具體工作方向。這個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對班級學生在校教育背景、家庭指導相關要求作出規劃。比如,可以繪制班級藍圖、編制班級制度約定、安排班級文化建設、營造班級學習氛圍等,以充分激發家委會發揮家長的智慧,群策群力地對班級教育和管理進行規劃輔助設計。
班主任還要尊重和引導家長,在參與家委會的過程中,要把精力適當地投放到班級建設、學生發展上。同時,要把家長的意見作為籌劃班級教育活動、集思廣益的一種依據。要使家長在參與家校共育時,獲得良好的感受、體驗,從而更好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和發展問題。也就是說,家長參與家校共育需要班主任熱情歡迎,并給予正向、積極的引導。
3. 多元指導家庭實施家校共育
班主任接手一個班級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家庭的相關情況,做好家庭情況記錄和跟蹤訪問,收集家庭教育的困惑和問題,以此做出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以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并給予相應指導。
一是個別指導。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若發現某些學生的在校表現有些許異常,如學習稍有退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較差等,可以先通過網絡、QQ或微信等聯系學生家長,讓家長在此期間多多關注孩子的日常表現,有問題及時溝通并共同交流解決。若學生的在校表現很差,如有個性過于張揚、叛逆心理嚴重等,需要家長和班主任高度關注,此時班主任可以采用家訪、校內接待等方式,與家長當面交流溝通,共同發力,結合家庭狀況制定相應對策,幫助學生少走彎路。
二是集體指導。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群、家校通等方式將學校的相關動態和孩子的日常表現等傳達給各位家長,也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座談、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沙龍等活動,幫助家長學習更好的溝通方法,提升家校共育的活動質量。
二、班主任依托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特色策略
1.多方聯系,拓展學生活動空間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在于通過三方的協同作用,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搭建促進學生主動成長的生活空間、實踐環境,即形成一個讓學生快樂成長的樂園。
比如,我校創設了“我讀我作”原創作文朗讀平臺,受到本地電視臺的關注,他們與學校主動聯系溝通,想將我校“我讀我作”欄目搬上電視屏幕。很幸運,筆者所在班級也參與了此次活動。作為班主任,筆者積極聯系學生家長,告知他們此次活動的重要意義,同時邀請家長們為學生加油打氣。在筆者的號召下,有的家長前往拍攝現場為學生加油喝彩,而無法到達現場的家長則有的送來飲料,有的發來祝福視頻,學生們自信滿滿,狀態極佳地完成了本次錄制。此次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本校學生參與習作、朗誦和演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吸引了本地眾多小讀者的關注。這樣實現多方聯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局面,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參與行動,體驗校社共育活動
筆者在學校團委領導的批準下,組織本班學生建立衛生小隊,定期到附近社區、校園周邊清理粘貼的小廣告、協助街道社區清掃衛生死角等。組建學生志愿者小分隊到社區,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和知識講解等活動,既是發揮學生的力量投入社區建設,幫助社區開展有關工作,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聚焦“雙減”背景之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班主任在家校社聯動下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為學生成長搭建多維度的平臺,促進學生能夠自由、主動、積極、快樂的成長。
3. 優化課程,豐富學科實踐活動
班主任也可以結合有關學科教學內容,適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在語文學科中,在有關長城內容教學的基礎上,開放“守護長城”的社會實踐課,設計“長城守護者”公益講堂,邀請社會中的專家走進校園為學生講解長城修建的歷史、長城的精神文化等。在后期實踐中,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長城的影視資料,同時可以建議或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去長城實地旅游、考察。學科創新性的實踐活動,促進了家校共育的深入發展。現在,學生課程的社會輔導大大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得到有效的控制。
時代在發展,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要在時代的浪潮中積極迎接挑戰,更新教育觀念和育人思路,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技能。要不斷完善自身的職業修養,建立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溝通橋梁,以一己之力積極推動學生、家庭和社會輔導活動落實“雙減”,促進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羅爽,付路路.論《家庭教育促進法》如何助力“雙減”落地[J]. 少年兒童研究,2022(02).
[2]朱紅霞,劉爍.“雙減”政策下的家校合育實踐[J].教育家,2022(05).
[3]儲白珊. 匯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促進校內外雙向發力[N]. 福建日報,2022-01-11(006).
[4]鄭研.聚焦家校合作,“心育”推動成長[J].教育家,2022(03).
[5]遲希新. 構建“雙減”背景下帶班育人的“大棋局”[J].新班主任,2022(02).
汪陳好? ?江蘇省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