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杰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近些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對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非常大,學生的交往出現了新狀況。有研究指出,中小學生存在交往動機多元化、交往技能和知識貧乏、交往行為功利化等問題。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面臨各種復雜的挑戰,維護與同伴及其群體間的和諧關系變得越來越艱難,而同伴之間的平等、橫向和互為借鑒的成長關系,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表達糾結與煩惱,嘗試進行社會化活動的最佳機會。學校是同伴聚集的場所,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人際交往的主題活動尤為重要。
一、人際交往課程的課題確立
對于人際交往課題的確立,一是來源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規定的交往內容;二是來源于教師依據學生最近交往中出現的問題而進行的調查,通過調查探究此交往問題發生的概率、類型或者現象等。因為只有課題符合學生實際時,他們才會在教育活動中積極探索解決方法,課堂才會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人際交往課題的確立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注重科學性,有教育意義,觀點不能片面和絕對;二是要符合學生年齡段的交往特點且有時代性;三是核心概念要界定清晰,具有普遍性,小而聚焦,如“我做你溫暖的同桌”“有話好好說”“耐心傾聽不打斷”“重‘塑’親情”等課題,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充足的體驗,達到較好的效果;四是要直擊內容,蘊含教學目標,如“我想真實地告訴你”“有話好好說”等課題,可以使課堂操作順暢,便于學生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下,起到提醒、促動、練習等效果。
二、人際交往課程的理念設計
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多而復雜,為使設計理念科學、清晰,教師應掌握好四點要求:一是要簡述與交往主題相關的學生年齡特點、學生現實存在的交往問題或者現象,以及本課的目的;二是語言要聚焦凝練、不籠統,論述要與主題相關;三是運用的理論要具體明確,適用本課的主題;四是設計理念的書寫要精練簡潔。
例如,下面是“我做你溫暖的同桌”一課的設計理念:
小學五年級學生處理問題時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問題解決模式常常是爭執與沖突,造成了不良的人際關系。同桌是學生交往最密切的對象。在日常學習中,同桌之間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矛盾不斷,這是因為同桌之間不會近距離友好相處造成的。“我做你溫暖的同桌”這節心理課,意在引導學生明白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在活動中讓學生掌握與同學近距離相處的方法。
該設計理念言簡意賅、一目了然,既表現了小學五年級這個年齡段學生的交往特點,又簡述了選取同桌作為處理問題切入點的原因,最后簡單說明了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三、人際交往課程的目標設定
人際交往課題的教學目標,在小學階段以交往行為訓練為主,初中階段以交往認知行為改變為主。交往目標的表述要以學生為主體,既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能為學生所接受,又要具體明確,有可操作性。此外,交往活動各個目標之間要具有層次性。每個交往目標都有一個主體部分的活動作支撐,交往的體驗式活動之間也是有遞進關系的,后一個活動最好是前一個活動的加深和延展。這樣的目標設定就會使學生實現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由行為到認知的改變。例如,“‘不’要這么說出口”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體驗活動感受對朋友說“不”的重要性;敢于恰當地說“不”;初步學習說“不”的方法。又如,“我會拒絕”一課的教學目標:感受生活中因為不會拒絕給自己帶來的不愉快交往情緒;學會拒絕的技巧;運用學會的技巧練習拒絕。
四、人際交往課程的教學過程
(一)體驗式活動
同伴交往是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源泉。交往教育活動旨在幫助學生處理好自身交往的煩惱,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大量的貼近學生實際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喚起自我意識,走進自己的交往故事,從而改變對交往的認知和交往方式。
例如,小學二年級心理課“學會說對不起”的主體部分,全班同學都參與了“說對不起”的三場心理短劇演出,即做錯了不說“對不起”、隨意說“對不起”、正確說“對不起”,最后設置情景練習——向曾經因自己做錯事被傷害的同學道歉。因為學生表演的是自己的故事,整個課前排演和道歉練習的過程中,同學們表現得非常踴躍和投入。整個課堂教師用了很少的語言,達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課堂結構
1.把握時間
學生交往教育有大量的體驗式活動,若體驗不充分,則達不到預期的活動效果;若時間過長,則學生互動交往體驗中微妙的感受會被忽略,失去最佳的教育時機。所以,教師課前要做好各環節的時間分配。
2.內容聚焦
課堂上使用的學生交往故事、交往困惑體驗、交往案例等要緊緊圍繞課題。同一交往主題的內容很多,比如同一個“交往表達”主題的體驗游戲,可用作“大膽表達”課題、“學會表達”課題或者“認知改變”課題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引領的過程中時刻關注目標,并注意語言的精準到位。
(三)教學環節
1.熱身活動
熱身活動最好有學生之間身體或者語言互動的游戲,并且教師要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通過相互之間的身體或語言接觸,生生、師生之間會減少防御,達到破冰的效果。熱身活動中初步感知主題,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熱身活動時間不宜過長,2~3分鐘即可。
2.呈現課題內容
首先,學生交往的問題很復雜,教師在呈現材料時,要在反復斟酌主題內容后再確定呈現方式。
例如,“我做你溫暖的同桌”一課用心理短劇《我的地盤我做主》呈現。同桌之間交往問題最多,用心理劇呈現兩個人平時交往的普遍狀態:碰胳膊、搶地方、弄壞作業、吵架行為等,這個心理短劇的每一句臺詞都聚焦主題,呈現的內容非常飽滿,學生看后會覺得劇情說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從而促使他們反思。
又如,小學高年級學生男女交往課題“有分寸更和諧”:大屏幕出示低年級男女生手拉手出操、參加藝術節表演、音樂課跳舞、下課做游戲等圖片。運用圖片呈現低年級時男女生交往的場景,進而讓學生將過去與當下進行對比,意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生之間的交往需要有分寸。
其次,呈現的內容要緊緊圍繞課題,要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些教師會將公眾人物的不正確交往故事,或者社會上一些因為交往不當而錯失機會等案例作為問題呈現,這樣的內容距離學生太遠,不利于學生感受當下自身的交往問題。
3.知行改變
首先,要注重深層體驗。在問題呈現以后,學生的交往感受被喚起,處在問題情境之中,所以在這一環節,教師要使用心理學教育技術,設計具體的學生生活和學習主題情景,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體驗和感受。例如,以下是小學五年級的心理課“換一換,試一試”的知行改變環節設計。
游戲一:找座位
學生報數,按照單雙號圍成內外圓圈面對面站好。音樂響起,大家跟著音樂跳起來。音樂停止,內外圈的同學對做“石頭剪刀布”,如果自己與對方都做出相同的手勢,就熱情地與對方擊掌,再去找與自己相同手勢的座位。如果座位已經坐滿了人,那就重新加入游戲。
師:第一次就找到座位的同學,你對沒找到座位同學的感受是什么?第二次找到新座位的同學,你對第一次就找到座位同學的感受是什么?第三次找到座位的同學呢?
游戲二:換座位
座位上的同學在音樂響起后,跟著音樂走起來。音樂停,大家坐,坐的時候,看看桌子上的桌牌角度。
師:請你描述一下第一次坐的位置上看到的桌牌是什么樣子?這一次你坐的位置上看到的桌牌是什么樣子?桌牌沒換為什么不一樣了?
游戲三:說一說
學生跟自己旁邊的小伙伴同時說一說自己喜愛吃哪些水果。音樂響起,大家停止說。
師:你聽到對方說什么了嗎?問一問小伙伴聽到你說什么了嗎?你們的感受是什么?
音樂再次停止,這時兩個小伙伴分別說愛吃的水果名稱。
師:這一次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巧妙地運用了隱喻的心理學教育技術,精心設計了既貼近學生實際又很簡單的3個游戲。學生在這樣的游戲中,感受改變對象、改變位置、改變方式等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樣,教師就把很難理解的換位思考通過無聲的教育語言下使學生理解并內化,達成了教學目標。
其次,要注重討論分享。通過討論和分享,可以使交往問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聚焦。教師與學生一起整理無序的、煩瑣的感性經驗,使學生形成清晰明了的理性經驗,從而改變認知和行為,獲得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經驗、方法和技巧等。
例如,“換一換,試一試”這節課的討論分享環節,教師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講故事。每名學生都在小組里說一說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愉快的故事,然后換一種角度,說一說讓自己不愉快的人當時為什么那么做,如果自己說不出來大家可以幫忙,最后全班分享。二是繪畫。每名學生都在小組里說一說曾經因為自己的無意識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并以小組為單位用繪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歉意,最后全班交流分享。
4.提煉總結
學生在探究和體驗的基礎上,感受自己這節課的交往收獲。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交往的感性經驗,將獲得的感性經驗內化成良好的交往品質。
有的教師在這一環節增加了一些個人期待的說理性語言,這是不提倡的。因為這些交往觀點和方法不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學生獲得的不是在經歷體驗后自己生成的感受,所以很難有課后的知行改變。
五、人際交往課程的教師提問
教師在交往課中的提問,很多與其他心理主題課的要求是一樣的。具體來說,提問要注意五點:一是語言凝練、清晰具體;二是直擊課題,順勢而為,導向目標;三是常用具體化、面質、重復等心理學教育技術;四是避免全封閉的提問,多采用適度開放的提問;五是學生每次體驗后,教師都要有提問,以此幫助學生梳理感性認識。
總之,要提高中小學生交往能力,心理教師在活動設計部分要花精力去思考和探究。只有課堂設計科學合理、易于操作,有恰當的體驗活動,才會順利實現教育和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