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產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傳世稀少、無可替代的國寶。器物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色澤溫潤素雅,其獨特而神秘的天青釉色震撼人心(見圖1)。學生要讀出這件瓷器真正的神韻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合適的體驗。
一、梳理文本,找到同心圓結構層次
在整個小學美術教材中(以浙美版為例),與陶泥制作相關的內容從小學中段就有,如夸張的臉、威武的大將軍、找果子的刺猬、活字印刷等,大部分都是發動學生動手體驗,來感知對陶泥的運用。而真正介紹陶瓷藝術的只有“青花瓷”一課。因此,要走近“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這樣一件技藝高超的藝術品,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基于這樣的現狀,結合“同心圓課程結構”的教學思維,我們將主題的探尋定位在“優雅而神秘的天青色”,在整個課的設計和構思上圍繞“天青色到底是什么樣的色彩”來組織構思。在教學的過程中抓住“青”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包括瓷釉色、開片、汝瓷燒制技藝等(見圖2)。
二、教學規劃:踐行“同心圓”結構的教學思維
1. 主題探尋的緣起:“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彩
情境創設是建構主義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時給學習者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是知識建構的關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新知識。因此,在教學的一開始,筆者通過與學生聊天的方式引入對主題的探尋。
師: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喜歡看動畫片。你們平時都喜歡看動畫片嗎?是什么吸引你去關注動畫片的?
生1:因為動畫片的色彩很鮮艷,人物設計很特別。
生2:動畫片告訴我們要勇敢,不要做沒有志氣的人。
師:畫面中總有一種精神鼓勵著我們,這是動畫片導演心中的一個“動畫”夢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900多年前,北宋皇帝宋徽宗也有一個夢,他夢到了“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彩。想象一下,它會是什么樣的顏色?
生3:灰蒙蒙的,霧白色……
師:請用水彩顏料來涂抹出那塊神秘的色彩。
〔設計意圖〕通過對話介入探尋的主題,從猜想中感知宋徽宗做夢時遇見的顏色—“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彩。這是一個不確定的顏色,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同時為本課主題披上了一層看似簡單卻很神秘的外紗。通過水彩顏料的調制,結合水彩的自然滲透效果,學生涂抹出那種色彩—看似藍色,卻有綠的感覺。這是學生第一次調試天青色,這個過程增強了學生對天青色的視覺感知和體驗。這是將美術知識和自己的聯想聯系在一起去調試顏色,初步建立知識和主題的關系,形成“同心圓”的最淺層結構。
2. 主題的深刻體驗:什么是“天青色”
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就是學習者的自我建構。從學習過程來說,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探究式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是深入內容本質的概念理解、原理探究、問題解決等相對復雜的學習過程;從學習情感層面來說,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學習投入度高[1]。在這個“同心圓”的建構過程中,只有達成了深刻理解才能真正感知“天青色”的本色。
筆者展示學生涂抹的顏色,請學生說說是什么顏色。
生1:有點藍色,卻不全是,有點綠色卻很淡。
師:這就是青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描述的就是這個顏色。在生活中,你見過青色的物體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件天青色瓷器—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向學生展示瓷器的圖片)請說說這個天青色和你自己涂抹的顏色有什么不一樣。
接下來,筆者請學生欣賞一件汝瓷的碎片,向學生補充說明瓷器表面的顏色并不是簡單的顏色,而是一種釉色,有了釉色瓷器才會有光澤,從而了解釉色層的概念;并請幾位學生體驗上釉的過程,其他學生觀察素坯的顏色變化。
生2:上釉后的瓷器表面并沒有看到天青色,而是摸到厚厚的一層。這個天青色怎么來的呢?
筆者展示了瓷器的燒制過程和汝瓷的溫度控制等現象,引導學生注意:瓷器上了釉色后要通過燒制才能產生神奇的天青色。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聯想發現天青色那種飄忽不定的色彩感,同時觀察碎瓷片,發現瓷器的天青釉色和紙質天青色不是同一個概念,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瓷器的燒制工藝:瓷器的天青色是通過高溫燒制而產生的顏色。通過紙質天青色和瓷器天青色的對比,學生接觸到了瓷器燒制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上釉。這個環節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告知,而是放手讓學生體驗,在此過程中發現瓷器的本質特色,為下一環節的“開片”做了鋪墊。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了瓷器的燒制特征,找到了天青釉色的“不可控性”,也為宋徽宗心目中“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彩找到了依據,更奠定了主題“天青色”的神秘和獨特。本環節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為知識和主題的達成找到方法—接近于自然的生活發現,從而形成同心圓結構教學的“過程”結構。
3. 主題的主觀理解:為什么是“天青色”
師:古代的皇帝一般都喜歡龍袍、大紅色,為什么宋徽宗會做夢都夢到天青色呢?你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他喜歡這種顏色,他是一個很有藝術天賦的人,他有自己的藝術追求。
師:他在追求什么?這種天青色反映了宋徽宗什么樣的思路和理想?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借助提問,將一般意義上的皇帝理想與宋徽宗的理想做對比,引導學生分析宋徽宗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造詣。這是對主題的深刻探究,將學生的美術知識和意義探究緊密聯系在一起。
4. 主題的生活意義:“天青色”帶來了什么
師:天青色給北宋的瓷器帶來了繁榮,也展示了宋徽宗的藝術追求。那么天青色給我們的生活會帶來什么樣的體驗呢?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這種顏色嗎?
生:媽媽手上戴著的手鐲有點天青色,奶奶買的鴨蛋有點像天青色。湖州的綠水青山好像是這樣的,我們學校的標志也有這種天青色……
師:天青色作為中國的傳統色彩,賦予了汝瓷神秘感。今天的人們也在生活中感知、觸摸、體驗這種天青色。有的把這種色彩帶進了影視劇中,如《如懿傳》;有的把它編成了舞蹈,如《只此青綠》;有的畫成了美術作品;有的做成了標志;還有的形成了一種理念,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帶給人們一種安靜、沉著、冷靜的感覺,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變慢了,讓生活質量更好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回想和關聯將美術知識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思考主題的內涵,從而對主題產生更為豐富、深刻的理解。當學生發現學校的標志也使用了天青色系時,更激發了他們對生活中“天青色”的新思考,這幫助學生建構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天青色”理念模型。
三、反思總結:“同心圓”思維下意義探尋的價值
1. 在美的啟發下提高學生的“學”力
美術學科從建立科目以來,一直被歸類在“技能學科”,美術教師也更多關注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和訓練。技能的訓練是美術學習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技能的訓練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關注和把握。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美術學科大步進入“綜合學科”的行列,強調的是學科之間的整合,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關注美術的技能,還需要關注與之有關的內容。但這樣的整合有時讓教師忘卻了自己的學科是美術,課堂失去了一些藝術的味道。在“同心圓”結構的思維下,技能的習得是在美的引導下達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屬于學生自己的獨特美術素養,于是這讓學生的技能學習發生了思維方式上的改變:從“我不知道要學什么”到“自己主動去探究”。因此,這樣的能力練習更有針對性,學習更深入,理解更深刻,學生建構的美術知識也更加具有遷移性,學生的“學”力更強。
2. 在建構模式中提升教師的“教”能
美術教師的常態教學常常受課題的影響比較大,一部分教師找不到課題、單元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的流程、設計常常被內容所牽制,更找不到其核心的價值和目標。在“同心圓”的結構課程中,教師能夠找到課堂教學的模式:從價值出發,梳理分析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相應的方法和過程,幫助學生理解主題意義,掌握知識技能。針對美術學科不同的領域教學,教師把握好核心的模式結構,不僅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還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獨特的教師“教”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研究意識,更為學生的素養習得找到了合適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朱德江.“深度學習”的內涵意蘊與學導策略[J]. 教育視界, 2018(20):37-39.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鶴和小學美術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