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梅?朱世城?曾擁軍
落實“雙減”工作,必須準確把握“雙減”的本質。“減”是表層手段,“增”是深層目的。“增什么?如何增?”是每一個教育人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以下簡稱“豐臺分院”)以“育人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為理念,從課程視角、課堂視角、作業供給視角、育人方式視角、教研員隊伍建設視角等方面做到“減”負有成效,“增”質有溫度,全面支撐“雙減”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一、課程視角:課程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
課程視域下整體設計教學任務的立足點在于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課程是育人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零散的學科知識難以指向學科的本質和核心內容,難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相較于傳統以課時為單位進行教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更能夠突出觀念、思想、方法、內容視角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豐富學科認識角度、深化學科認識層次,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學科知識,主動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提升核心素養。
豐臺分院對一線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調研發現,82%的教師對于單元內某課的教學設計,仍停留在單一知識模塊視野,欠缺將零散的學科知識放在整體單元中進行解讀、定位的意識和策略。15%的教師對于如何建立單元內各板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功能架構表示困惑。由此,在對單元整體教學理論進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我們修訂形成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模板和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從教學規程、教師培訓、課堂評價、教學設計等方面,為推動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保障和腳手架。
單元學習主題是單元整體設計的中心任務。第一,教研員要幫助教師選擇一個統領學科知識點的大概念作為知識架構的支撐點,明確單元主題和任務之間的關系;第二,教研員要引導教師綜合考慮學情分析和課堂預設,系統設置單元學習目標;第三,教研員要指導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創設真實、綜合、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將教學活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緊密結合;第四,將持續性的評價貫穿于單元整體任務設計的各環節,引導教師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教與學,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向發展。
在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規程化設計后,豐臺分院依托“研修創享”四位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將教、學、評一體化貫穿到教師研修全過程,借助豐臺品牌項目“師慧杯”“創新杯”,以賽促學、以賽固訓,提高教師單元整體設計能力和素養,總結提煉優秀課例,推動課程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落地落實。
二、課堂視角: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量表
為了給教研員的聽評課提供專業的工具支撐,豐臺分院研發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量表,并通過在實踐中的應用,逐步將量表從1.0升級到2.0版本。其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量表升級后具有“1+2+3+4”的特征,“1”代表一個核心,量表以課程視域下的學生發展為根本;“2”代表兩個視角,量表的開發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觀測對象來設計;“3”代表三項原則,量表以辯證統一的發展觀作為觀測理論,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呈現課堂全貌,教研員利用個人教學經驗理解課堂實踐、課堂行為,詮釋教學情境下的課堂事件,指導教師改進教學行為;“4”代表四個維度,教師維度指向教學目標的清晰性、適宜性和教學過程的一致性、實效性。學生維度指向學生發展的自主性、成長性和學生參與的全面性、深度性。
從1.0到2.0升級的核心在于觀察對象的轉變,由過去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研究量表的起點和歸宿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關注學生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從學習中獲得了什么。教研員使用量表開展聽、評課的過程是為了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是一種圍繞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改善而運轉的專業研究活動。
我們在課堂教學研究量表設計框架研發的基礎上運用線上評課系統。教研員只需要通過手機登錄“云平臺”,進入評課系統,就可以對全區同一時段登記的任意課型進行線上評課,解決了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時空分離”所造成的教研保障不足問題。聽、評課系統將課堂分為研討課、視導課、隨堂課三種類型,融合量化評價、質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方式,全面追蹤和記錄課堂教學,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學生的發展變化提供實證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三、作業供給視角:中小學作業設計與指導意見
為全面了解、分析豐臺區“素養導向下的作業設計”研究情況,豐臺分院以初高中全學科全學段的教師和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展開了有關作業設計的問卷調查。問卷以作業時長、作業來源、作業形式、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批改、作業對學習的作用7個維度組成問卷的結構。
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后,結合中小學學科教學特點,豐臺分院發布了《豐臺區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對作業設計的原則、內容、管理、研究進行整體要求,各學科結合課程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將意見細化為學科作業改進建議,在“同步檢測三級跳”區域自編作業中予以體現,以實際行動探尋作業改革的可行性路徑。
作業改革的原則在于壓縮重復性、機械性作業的比例,豐富作業類型,創新作業內容,充分發揮作業育人的功能。我們要承認作業鞏固和回顧知識的作用,但也要重視作業對學生能力拓展、學科素養、社會情感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各學科應在設計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內容方面進行個案研究,從課程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進行思考,勾畫學科課程體系、聚合學科“大概念”,科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作業主題和任務。
四、育人方式視角: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學習
育人方式的深刻變革是回應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支柱之一。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注重加強“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2021年7月,豐臺區作為首批試驗區參與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的“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學習”整區推進研究。由豐臺區教育委員會牽頭,協同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豐臺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構建行政、教研、科研一體化支持體系,頂層設計實施方案,分步開展兩個“三年計劃”,組建學科核心團隊和項目學習研究與實踐領航聯盟,從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四個學科做起,逐步實現豐臺區初中校全學科全覆蓋項目學習的實踐樣態。
在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的伴隨式指導下,豐臺區12所領航聯盟校負責人和學科核心團隊教師開展了有關項目學習的通識培訓和項目學習群研修的交流討論,初步形成各校推進項目學習的行動計劃,確定學科項目主題。我們堅持以課題為引領,深入推進項目學習在豐臺區的實踐研究。以課題研究帶動實驗校、實驗教師以研究的視角審視項目學習各個領域的實踐工作,發現問題,厘清思路,尋求方案,解決問題。課題組根據設計論證方案,擬定子課題申報指南,確定豐臺區項目學習研究的10大領域。從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化的項目學習生態入手,實現項目學習的區域整體推進,探索區域整體推進“項目學習”的實現機制,為推動教育新發展階段的課程改革供給智慧資源和實踐樣本。
豐臺區于2021年11月完成了七年級59個、九年級18個抽調班共2840名學生及相應教師、家長的基礎測試。測試以21世紀5C測評系統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測評系統為理論依據,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以及項目學習開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基礎摸底。數據顯示,豐臺區的學生在“文化理解與傳承”的關鍵能力上表現亮眼,教師、家長對項目學習的開展對學生素養的提升充滿信心。
五、教研員隊伍建設視角:推行校本研修培訓師制度
為保障教師輪崗制度的順利推行,減少輪崗教師磨合適應期的問題,豐臺分院于2021年9月正式推行校本研修培訓師制度,每一位教師身份的研修員對口指導區域內一所學校,提供包括學科指導、課程改革、課題研究、信息技術、學校管理、項目規劃、學生成長、質量評估等方面的服務,切實解決學校實際困難,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好專業支撐。
從理論基礎來說,校本研修培訓師機制的推行來源于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思考,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停留在集體教研中,而且體現在將學科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法和影響學生情感行為的教學實踐中。教研員深入學校,實行“一對一”教研幫扶,能夠實現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原行為階段、新理念下的改進行為階段、關注學生獲得的新行為階段的全面指導。從運行模式來說,該制度旨在以分院優秀黨員為核心,輻射豐臺區各教育集團、集群校本研修建設,推動黨建責任層層落實落地,給年輕黨員、干部“壓擔子、搭臺子”,切實改變教研員管理能力、服務意識不足的問題,不斷提高教研員的責任擔當,激發優秀黨員和青年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促進豐臺區校本研修質量的提升。
對標“雙減”工作要求,豐臺分院將不斷增強支撐、驅動、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統籌規劃能力,圍繞豐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主動思考、積極回應、躬身入局、科學應對,做好一線學校和教師的“良師益友”,做好教育行政部門的“智囊團”,做好學生全面發展的“推動者”,努力助推豐臺區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三全育人’區域研修中樞的應然設計與整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CDB20201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黨委書記、院長;2、3.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副院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