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源 李沅芳 楊帆



關鍵詞:中國援助 中式元素 新地域 尼泊爾 設計方法
引言
為促進我國友好睦鄰的外交策略與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目的在于促進包括尼泊爾在內的中國周邊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1]在此趨勢下進行的一系列援助項目,除了打上了旗幟鮮明的“中國援助”符號以外,如何在地域化設計視角下解決好受援國的實際設計訴求與審美訴求的同時,在同質化嚴重的援建項目中突出我們的特色與特點,是進行這一類方案的創作的基本出發點。本設計以援尼泊爾北部山區的八所學校項目作為契機,以其中占地面積最大的示范工程項目告庫利中學為例,探索了一套綜合考慮當地信仰思想、生活方式、文脈關系等歷史因素,與我國優秀文化輸出的建構工藝有機集合的創作方式。同時通過對方案設計過程中的反思與思辨,總結在對外援建方案設計創作過程中中式元素與地域化設計的結合方式與方法。
一、中式元素地域化表達的意義與必要性
在經典設計學中,建筑設計流派將“新地域主義”作為重要的設計類型分支。地域化設計是一種世界遍布、風格多樣的建筑實踐,其重要內核在于,地域化實踐講求創造出體現地方精神的當代風格,用以抵抗所謂“現代主義”或“包豪斯流派”“意義不明”的建筑風格蔓延。當代建筑設計大師西扎提出,“建筑師沒有創造發明,而是要反映現實”,地域化設計講究從城市或周邊文脈中提取個性化表達的建筑形象,從而跳脫出統一規劃的無趣陣列。地域化設計正日趨成為諸多建筑界主流審美,經歷工業革命與技術革新后,更多講求遵從歷史肌理、遵從水文特質的設計更加能復合“以人為本”的設計基本出發點。
在援建項目中開展地域化實踐,除了要體現受援國地域化設計因素以外,體現援助國相應的風格設計特色,可以在滿足基本使用與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傳遞更多文化符號與文化輸出。故而探討中式元素在異國援建項目中的地域化表達,具有強烈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二點:
(一)單一地域化設計無法體現援助方特質:在實地調研日本、歐美與我國早年援助非洲等國家的相應建筑發現,由于受援國一般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有些受地質災害與戰爭破壞影響嚴重,很難提煉出較有代表性的地域化設計元素。如圖1在早年援肯尼亞住宅項目的立面設計中,韓國援助的方案僅提取當地傳統住宅的構圖元素,形成的構圖較單一。對于援助項目本身來講,并未突出援助方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未能在當地其他新建建筑中起到相應的示范效果。由于缺乏示范效果,致使諸多項目進展緩慢甚至爛尾。
(二)新中式地域化融合設計是正向的文化輸出:近些年來,以王澍為代表的優秀國內地域化建筑師在設計界頗受青睞,原因在于中國式地域化逐漸開始脫離了外界刻板印象中的“漢唐式”或“明清式”,有了更多的中式風格表征。在援建項目中適當施以這種新中式地域化設計元素,能夠更好地展現我國新時代建筑設計審美的發展,提升審美認同感與文化自信感。傳遞正向價值的同時,從而將“中國援助”的融合設計方案在當地形成更具地域化的文化標識。
二、援助項目中各國的不同地域化表達方式
除中國外,歐盟、日韓、美國等各國均已開展了諸多類似的援建項目,建筑類型涵蓋了住宅、公共建筑等各類型,受援國以北非、西非國家為主。在開始援建工作以前,筆者跟隨實地調研團隊均進行過較為深入的實地勘察調研。以援北非(如厄立特里亞等)為例,因對當地民俗等水文條件了解甚少,早年援建項目設計趨同,因受制于成本與工藝,很多項目甚至未能落成。故而合理地進行地域化設計,是保證援建項目可行、可落地的重要前提。
在對當地進行詳細可行性研究后,各國對于地域化設計的應對策略卻因過度仰仗可行性研究報告,而在設計風格上導致了趨同。如意大利援厄特住宅項目(如圖2),小區開工至今已有 10 年,由于各種原因,建設進度較慢。整個小區建筑采用預制梁板結構。小區規模不大,但是建造精細。采用類似當地府邸的水平式構圖,因當地現有建筑多為鄉紳模仿建造的現代式風格,意大利援建小區造型亦趨于現代式風格。受制于預制梁板結構與層高,意大利援建項目在細節處理方面依然處理得非常出色。為了更好地突出水平向線條,橫向突出的各層挑臺在構圖上頗有意大利現代主義大師A·羅西的理性主義類型特色。較為協調的比例,使得整個建筑兼顧地域性的同時,體現出了一定的意大利風格。
再以韓國援阿斯馬拉小區為例(如圖3),1997 年韓國出資援助建設的小區,是目前阿斯馬拉城市邊緣地區最大的小區,小區占地面積約29.5 公頃,建筑面積約40多萬平方米。整個小區中部為公共區域設置公共活動場地、學校及醫院。道路較寬,停車設置路邊。兩側設置五層高住宅組團,兩個組團之間設置小區兒童室外活動場地、健身場地。整體布局采用了韓國集合住宅常見的組團方式,與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并不甚相符,建筑后期評價較低。同時建筑風格亦采用現代主義構圖,很難定性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設計。
從實際使用預后評價的角度論證,采用地域化設計是應對援外項目的一般設計手段。而兼顧援助國的設計風格與設計語言的設計,往往更加主題突出,從宣傳與文化輸出的角度講也更為強烈。故而作為中方設計師來講,如何應用好中式地域化融合表達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中式地域化設計手法的融合過程
一般來講,在中式地域化設計手法的融合過程中,我們分為兩個階段,以類型學為歸納手段的地域化要素收集階段與中式符號轉譯的設計推演階段。
(一)地域化要素的收集——以類型學為基本歸納手段:在援助項目立項伊始,對于受援地水文環境等特殊條件的調研是第一步,也是開展地域性設計的起點。借助類型學的分類對不同要素進行歸納闡釋,是符合建筑歷史觀的科學方法。在沈克寧在提到建筑類型與城市形態時論述,類型猶如語言,作為建筑形態的“類型”總是先于個體建筑師或某個歷史階段之前。先前存在的類型,使得城市形態得以表達意義。故而,形態類型與歷史有關,與歷史建立聯系是在特點文化內賦予建筑合法性的必要步驟。[2]在這一階段,全面考慮受援地的信仰思想、生活方式、文脈關系等歷史因素,摒棄小區域的概念,采用大的區域化信息收集,并對其現有建筑進行類型化表達,以備后續設計時與中式元素進行結合。
(二)中式元素的介入融合——以符號化為基本轉譯手段:進一步推演設計方案造型,將中式元素進行符號化表達,與上一階段抽象出的受援地類型意向進行結合,從而碰撞出具有中式符號的地域化設計作品。在符號學的定勢思維中,往往將符號傳達意義的能力依賴于特定系統中約定俗成的關系結構,而非符號與外在存在或顯示的固定聯系。而中式元素符號化提取與地域化的結合,正是要打破這種刻板認知。為了杜絕粗糙地以大屋蓋、斗拱等元素對建筑形態進行堆砌,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很多元素進行抽象再加工。中式元素的提取也并非僅提取傳統建筑構件,而是提取更多比例、光影、意向形態等空間元素,以期在作品產生強烈地域化共鳴的同時,產生具有東方神韻的空間質感。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在兩個尺度層級進行操作:在大的空間規劃層級,著重考慮場地的文脈對應;在小的建筑單體層級,著重考慮中式文化的細節性地域表達。
四、設計實例:告庫利中學方案的中式元素地域化融合
本研究選取一個較為典型的中式元素融合受援國地域化設計的案例,分析援助項目地域化設計中中式元素的提取與運用。
(一)項目概況:本方案為援尼泊爾北部山區告庫利中學項目,建設地點為尼泊爾達曲拉地區,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綜合教學樓、師生宿舍、食堂、公共廁所、值班室、大門設備用房,以及建設場地內的廣場、道路、體育配套設施的附屬設施;總建筑面積6172平方米。
(二)類型化的地域元素收集:經過對尼泊爾加德滿都與北部山區達曲拉地區的調研,將可能進行地域化元素提取的信息加以匯總。
1.生活民俗:尼泊爾的餐桌禮節獨特,清晨通常只有一杯甜茶,到了上午才能吃早餐。[3]這一民俗特征影響到了總平面布局中學校食堂的布局,因使用時長較短且早餐較簡,故地域化設計中無需增加更多集散空間。住宿方面,尼泊爾居民的房屋以南北向為主,一般都建于高地上,絕大部分是樓房。在宿舍設置方面,考慮南北朝向。
2.宗教行為:宗教在尼泊爾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這樣的宗教儀式隨時隨地、任何場合和活動都在舉行。這是尼泊爾宗教的基石,從遠古神話時代就一代一代傳下來。對尼泊爾人來說,一次次的奉獻貢品可以保持和加強他們與神的感情交流[3]。在地域化設計中,保留場地中的祭壇與寺廟,并在前部設置必要的祭掃空間。
3.建筑風格:在尼泊爾較為發達的加德滿都,建筑類型以仿歐式與現代式為主,外墻采用紅磚勾縫結合面磚(如圖4)。坡頂結合敞廊是當地地域性建筑的一般形態表征。城市形態大都為沿街類似我國傳統“騎樓”的形制。公共建筑中,線條偏平直,以貫穿線條組成的方格窗為主體立面形態。
基地位于地震頻發的尼泊爾北部山區,故現存建筑多以臨時建筑為主。故按照傳統地域化設計手段,很難提取到合適的建筑風格?,F存建筑以類似硬山頂的坡屋頂結合平屋蓋的平房為主。另調研其余援建建筑,如援尼泊爾公務員醫院(如圖5),采用國際式風格,并無更多民族特色可供提取。
(三)符號化的中式元素介入融合:在對告庫利中學地域性研究進行結束后,對于當地地域化風格并無強烈的民族性,諸多設計要素僅停留在空間布局方面。故而在告庫利中學的方案設計階段中需要分層級進行操作:在空間規劃與總體布局的層級,著重考慮尼泊爾北部山區的文脈關系進行地域化應對,在造型與細部空間營造的層級上融合中式元素,在不影響適用性與使用性的基礎上,提升示范效果。
1.規劃層級的文脈對應:根據場地東西狹長分區,南北短的地勢文脈特點,方案規劃結構為庭院式布局展開,整個告庫利中學教學大樓居中布置與東側場地,將景觀軸線向東西方向依次延伸,強化了告庫利中學整體空間序列,沿大樓的空間軸線展開富有節奏的學院整體形象(如圖6)。
在總平面布局中,告庫利中學主體建筑居于整個用地的東側核心區域,大樓入口面向用地的南側,大樓前入口處與宿舍樓圍合的的景觀廣場為第一景觀節點;宿舍樓內部庭院為整個項目的景觀核心;場地西側的學生活動場地為第二景觀節點;考慮尼泊爾北部山區的特殊民俗,學生就餐時間短,可以將食堂兼做學生活動中心,以食堂作為外區節點,幾棟教學與宿舍樓圍透結合,形成的若干空地。景觀節點的鋪裝,采用中式紋樣,尺度與原有肌理文脈保持一致。同時考慮到宗教祭祀的因素,在校園一角設置相對私密性較高的祭祀空間。
整個院區景觀體現地域性、功能性、便捷性、標志性。圍合的核心庭院景觀形成尺度適宜的景觀庭院[4]。簡潔大方的形體組合,清晰的功能關系,形成了更具地域識別性的建筑景觀形象。
2.造型細部空間營造中的中式元素轉譯融合:在處理單體造型時,首先綜合考慮上一階段提取到的地域性意向,生成建筑主體形態。如圖7所示,先因地制宜地綜合考慮基地邊界,因場地并非正南北,故優先考慮告庫利中學的授課、宿舍空間具備良好的采光照明。進一步結合前期對尼泊爾北部山區民居、公共建筑的細節調研,立面造型遵從地域性設計遵從原則,敞廊結合局部底層架空形成總體形態。
進一步進行造型設計時,考慮到當地建筑元素較為單一,可以按照類型化符號學的研究批判原則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即幾何圖像層次、構成與結合關系層次和城市形式層次[5]。
在幾何圖像層次中,主要以貫穿的橫縱向線條搭配局部坡屋頂構成立面形象。這種幾何圖像概念包括的特定聯系,即可以在設計中進一步抽象為一定數量元素組合的構圖語言(如圖8)。
在構成與結合關系的層次中,造型比例是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因素。在整體比例設計過程中,剝離中式傳統建筑三段式構圖比例,控制告庫利中學的整體形態作為細節設計的骨架。進一步梳理我們提取出的橫縱貫穿線線條與坡屋頂意向,從中式傳統元素中抽離出相應的元素,進行轉譯與表達。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的構圖轉譯,提取了屋頂,柱廊等構圖原則以現代化設計手法表現。柱廊的形制取代敞廊,同時結合貫穿的橫縱線條形成交織狀的立面形態,暗合當地建筑橫縱貫通的窗洞紋樣,形成了中式元素的符號轉譯(如圖9)。
在材料形象的建構層次,進一步轉譯融合當地材料與中式材料的共通點,進行材料的中式建構(tectonic culture)[6]。當地原有臨時學校以紅磚、木材等搭建,作為臨建已嚴重超期使用,顯得較為破敗(如圖10)。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作為已經使用近20年的“臨時建筑”來講,很多當地人已經對這一歷史存在產生了深刻記憶。秉持地域性設計保留集體記憶的設計原則,在做新建告庫利中學設計時,在材料的選擇上嘗試在框架結構的圍護結構部分使用磚石勾縫與局部木材嵌套。同時,這兩種材料也是我們中式傳統建構材料中較為常用的。磚作為中式傳統民居的搭建材料已經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其質感較為溫暖,砌筑過程中形成的孔洞也富有變化性與趣味性,與尼泊爾山區景觀融合形成饒有氛圍的學院印象。木材作為中式室內設計中最為常見的元素,一般在中國傳統建筑中起分隔空間、支撐主體結構的作用。轉譯到本方案中,因尼泊爾山區無白蟻防治要求,故將木材除了室內構件外,運用于室外局部山墻面,形成的中式紋樣亦具有強烈的中式地域化表征(如圖11)。結合中國援助的標識,最終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對外援助風格,一方面展現出強烈的地域性與文化性,另一方面,獨特的細節融合彰顯中式地域化特征,展現出了優良的示范性。
結語
援助項目的特殊性,主要在于無法用經驗主義進行設計,僅通過有限的場地因素進行設計往往又會掉入形而上的陷阱,導致方案預后較差甚至難以落地。地域性設計講求的“因地制宜”設計指導思想,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援助設計時,必須進行詳盡的場地調研與在位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設身處地的適應性解決方案。在進行地域性援助方案設計時,前期對受援國地域信息要素的調研需要多學科、多領域交叉進行。為滿足使用者多層次物質、精神的使用需求,援建項目在方案構思初期,需要對冗雜的信息進行理解轉譯,這是“以人為本”設計指導精神的出發點。
轉譯中式元素融入援助方案地域性設計,可以在彌補因地域化信息趨同造成的方案設計缺乏特異性。同時作為中國援助的建設方案,除了滿足受援國使用性的多方面設計要求以外,還需要傳遞出中國本土地域文化價值。中式元素的在海外建筑設計中的融合應用,可以實現更好的傳播、傳承與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這對弘揚我們文化自信、提升我國海外形象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不同地域性文化的中式元素融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筆者將繼續對不同地域文化與中式元素的融合創作開展更深入的研究,以在后續實踐嘗試中不斷完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