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建 尚媛 肖暢 陳風名 王雨晨

[摘 要]隨著2013年《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的發布,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作為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走入了大眾視野。文章選取6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對其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準入、考核、監督與申訴、保障4個階段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結合國內現狀提出具有較強借鑒性的建議,以期切實提高國內研究生教育質量。
[關鍵詞]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3-0140-05
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及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博士研究生選拔‘申請—考核機制,發揮專家組審核作用,加強對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學術潛質的考察”[1]。此后我國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招生制度不斷發生深刻變革,我國頂尖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已不再組織統一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招生方式改為本科直博、碩博連讀和“申請—考核”制。國外高校特別是歐美一流大學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招生都是申請制,申請人在參加完標準化考試如TOEFL、GRE和GMAT等后可以申請多所自己感興趣的高校,最后從錄取的高校中選擇一所就讀。歐美大學的實踐證明“申請—考核”制對選拔優秀生源特別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博士生源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歐美國家廣納世界優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機制。以美國為例,目前在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工作的大部分亞洲裔教授就是通過研究生的申請制選撥入讀美國高校,畢業后留在美國工作的。
“申請—考核”制作為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學者對其有支持和質疑兩種聲音。支持者表示,諸多研究及實踐成果已經證實“申請—考核”制與傳統的招考方式相比有明顯優勢。趙紅軍、陳薇等在當下“精英化教育”語境下,深度思考并探究了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認為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實施“申請—考核”制,正是體現了博士生培養精英化教育的本質要求[2];牛國衛、班建武對我國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進行了SWOT分析,認為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具有確定專業權利在博士生招生與培養中的作用、選拔出高質量且適合攻讀博士生學位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提高導師育人責任等諸多優勢[3]。質疑者表示,“申請—考核”制在公正性及規范性問題上有待改進。陳亮對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價值取向和程序正義進行了探討,以公平正義的視角審視其出現的利益糾葛,認為在制度的準入制標準、導師招生權、招考監督申訴路徑和創建多元利益主體的正義程序等方面還有待改進[4];張務農基于新制度主義的視角,從宏觀環境和微觀機制方面深刻剖析了我國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中的制度設計和規則設定問題,并為其提供了一個全面系統的分析框架[5]。
現有的研究多探討“理論性”相關內容,對中外高校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實證對比研究較少,一些研究討論改進措施的“實踐性”,但是缺乏客觀依據支撐。基于此,本研究擬調研對比國內外6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歸納總結知名高校研究生“申請—考核”制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提出國內高校推進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擬在采用文獻調研法、訪談法、比較分析法獲取相關信息后,從貫穿研究生招生工作始終的4個方面(準入、考核、監督與申訴、保障)對中美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總結中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差異,并就國內高校全面推進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提出一些建議。具體研究框架見圖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3所國外一流高校和3所國內“985工程”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美國私立大學中的佼佼者哈佛大學、公立大學中的領頭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佛羅里達大學,中國的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選取3所國外一流高校是因為:研究生“申請—考核”制較早應用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可為后來者提供較為成熟的經驗。這3所國外一流高校中包含1所私立大學、2所公立大學,這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展示國外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的差異和共通之處。選取3所國內“985工程”高校是因為:研究生“申請—考核”制作為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的“舶來品”,在我國尚處在摸索階段。這3所國內“985工程”高校相較于其他國內高校,率先嘗試在博士生招生中采用“申請—考核”制,起步較早;現如今,這3所高校所有學院的博士生招生均采用“申請—考核”制,覆蓋面廣,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較大。
(三)資料來源
具體的資料來源包括4個方面:一是中美兩國相關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文本;二是6所高校從探索實施至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簡章、 公告說明、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等; 三是已有的研究和媒體的報道等;四是對國內高校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進行訪談所獲取的相關信息[6]。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中美高校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基本流程大體一致:(1)申請者向高校發出申請材料;(2)申請材料通過的申請者參加學校組織的面試考核;(3)學校依據申請者考核表現和綜合素質確定是否錄取[7]。但兩者在準入、考核、監督與申訴、保障等方面皆有差異。首先,本文以具體學校、特定專業為例從以上方面對比分析中美高校研究生招生過程的差異性;其次,探討中美高校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差異,進而歸納總結出較為成熟的經驗教訓。
(一)準入
中美高校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準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申請者申請條件和申請材料的要求不同。
中美高校對申請者申請條件的要求可總結為學歷要求、英語、專業或科研、課程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5個方面[8]。
學歷要求方面,美國規定申請者在入學前須獲得學士(或以上)學位,對學歷要求相對寬松。如哈佛大學要求申請者須擁有學士學位,但也歡迎大四的本科生提出申請。中國要求申請者須在入學前獲得學士學位, 部分高校可接收同等學力申請者。一些高校會對申請者畢業院校進行嚴苛限制。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規定“考生必須畢業于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英語方面,中美高校皆要求申請者提供有效的英語水平證明,美國為TOEFL、IELTS、PTE等;中國為CET-4、CET-6、TOEFL、IELTS等,如佛羅里達大學要求申請者精通英語的口語和書面表達,并接受密歇根州英語語言評估小組(MELAB)或國際英語語言測試系統(IELTS)的英語測試,其結果作為外語測試(TOEFL)的結果;上海交通大學要求申請者外語水平一般須符合下述條件之一(醫學院的申請者須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英語水平考試”):全國大學英語六級成績≥425分,新TOEFL≥ 90分,IELTS ≥ 6.0分,參加全英文授課學位項目并獲得學位,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英語水平考試成績≥50分。
專業或科研方面,美國一些院校規定申請者須有一定的申報學科專業知識基礎。如哈佛大學哲學專業要求申請者具有扎實的本科哲學背景,表明他們具有良好的哲學史知識基礎;中國部分院校對申請者在碩士階段所學專業、研究領域、發表文章等級(或影響因子)、數量有限制,如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明確要求申請者須具有濃厚的學術研究興趣,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撰寫過重要的調研報告或公開發表過論文。
課程成績方面,美國高校對申請者本科成績平均分(GPA)有不同要求,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要求申請者平均成績(GPA)不低于3.0(B);中國有少數高校對碩士成績做出限制,如北京大學要求申請者的報名材料中包含其畢業院校的正式成績單原件,并將其作為初審依據之一。
標準化考試方面,美國部分高校要求申請者提交GRE專業考試成績,申請法律或商業學的研究生以LSAT或GMAT代替GRE普通考試,各高校及學院的要求有所差異;中國高校則不對標準化考試成績做出要求。
中美高校對申請者申請材料的要求可總結為資格材料、推薦材料、學術材料3種。
資格材料中,美國高校普遍要求申請者提供學位學歷證明(或在讀證明),以及本科成績單、GRE成績單、英語水平證明;中國高校則要求申請者提供報考登記表、身份證明、學歷學位證明(或在讀證明)、體檢證明、英語水平證明、發表論文證明。
推薦材料中,外國高校要求申請者提供2~3位專家推薦信,為了信息可以更真實有效地反映申請者的綜合素質,一些高校會對推薦人做出要求,如哈佛大學要求離開高校5年以內的申請者至少應提供1位最近所獲學位學校的教職員工的推薦信。一些高校則會對推薦信內容做出具體要求,如加州伯克利分校要求推薦信包含推薦人對申請者的智力、性格、研究情況、專業技能、過去的工作質量以及將來獲得生產性獎學金的潛力、給他們的個人印象等的具體描述;中國要求申請者提供所申報學科專業領域內2~3名教授的書面推薦意見,一些高校對推薦人也做出了具體要求,如北京大學要求推薦人為申請者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當專業技術職稱。
學術材料中,美國高校要求申請者提供個人簡歷、個人陳述,部分高校要求提交論文及其他學術水平證明。其中,個人陳述對申請人是否被錄取為候選人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學要求申請人的陳述應重點突出、內容翔實,并體現其研究興趣和資格,具體內容包括申請人如何選定研究主題、如何制訂研究計劃以及如何表達有趣的研究發現,以此判斷申請人是否具有清晰的學習計劃與目標。中國高校要求申請者提供碩士階段成績單 、碩士學位論文、科研計劃書,部分院校要求提供學習及學術研究的簡要經歷和其他學術水平證明。
(二)考核
中美兩國高校在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上,存在顯著差異。
考核方式上,中美高校皆對申請者的考試成績有一定要求,申請者都需要參加一定的筆試及面試,但兩者入學考試的組織流程和面試方式有較大不同。
在入學考試的組織流程方面,中國高校大多安排專業導師和招生導師共同參與組織相關考試,對申請者進行專業考試考核;美國高校則要求申請者直接參加如美國教育考試中心和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等非營利性機構組織的考試。全球各個國家每年都會組織數次GRE、TOEFL、IELTS等考試,申請者可以依據自身情況自由靈活選擇考試時間,經濟成本較低,且考試成績有效期較長。此類考試“普適性”強,但不利于高校根據自身需求對考試進行針對性的把控。
在面試方式方面,中國高校普遍要求申請者本人到本校參加線下面試;美國高校則依據申請者現實狀況,選擇線下面試或網絡視頻、電話等線上面試方式,這樣無疑減少了申請者的時間成本和經濟壓力。對于很多申請者來說,申請途中高昂的經濟支出和申請結果的不確定性會直接導致其放棄硬性要求線下面試的高校,而優先選擇采用多種面試方式的高校。同時,線上面試申請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狀態比較放松,能讓審核人員更充分地了解申請者的相關情況,包括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科研潛力、科研追求等。
考核內容上,中美高校的差異在筆試和面試中也有所體現。
在筆試方面,中國高校研究生招生采取“申請—考核”制的高校,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只是有的學院會組織專業筆試。為考查申請者的專業基礎知識功底,中國高校多采用可有效考查考生思維及表達能力的主觀題,但當下多數高校缺乏統一客觀的評分標準及規則。美國高校申請者須參加GRE測試以及相關的專業測試,此類考核內容大量采用能夠全面反映考生綜合知識水平的選擇題。
在面試方面,中國高校研究生招生面試是單向的,時間和形式要求較為嚴格。時間多為15~30分鐘,形式上多為學生陳述、導師依據陳述提問、學生回答的往復環節,缺少學生詢問的部分。學生在面試過程中話語權不多,言行較謹慎被動。因面試時長較短,招生人員往往難以深入了解申請者的具體情況。而在美國高校招生面試過程中,師生通常可以較好地進行雙向交流,時間和形式較為靈活。面試時間通常也為15~30分鐘,但教師可依據情況適當延長面試時長,面試形式多為談話式交流,在雙方權衡后,導師和考生進行雙向選擇。
(三)監督與申訴
中國高校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監督與申訴依靠3個方面。一是研究生院及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形成巡視組,對學員考核過程進行巡視。二是學院成立招生工作監督小組,監督協調學科的招生工作。三是設立招生違規舉報電話和郵箱,接受申請人和研究生導師的投訴和建議。如北京大學明確規定研究生招生辦公室與學校有關部門全程監督各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情況。對招生錄取過程中出現的爭議,考生可向招生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提出申訴;若仍有爭議,可向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提出申訴。研究生招生考核中有任何違規或弄虛作假等行為的,不論何時,一經查實,學校將按《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及相關規定嚴肅處理。
美國大學研究生招生的監督與申訴則是通過建立申訴通道。如果考生對招考過程存在異議可以提出申訴或法律訴訟,高校組成專家小組進行調節評估和仲裁。如哈佛大學規定如果被錄取的候選人做出不完整或不正確的陳述,提交了與申請相關的虛假材料,或者被發現從事與情況不符的學術或個人行為,則將采取適當措施,可能包括取消錄取通知書或撤銷學位。新入學的候選人應將任何與這些標準不符的過去或現在的行為告知招生辦公室。
(四)保障
與準入、審核、監督及申訴直接體現在招生環節中不同,保障制度并不在招生環節以內,可看作對招生公平的一種“反哺”。中國高校申請者在入學前往往會做充足的準備,但錄取之后反而放松對自身的管理,學校缺少對研究生的常態檢測評估保障,因而造成了研究生“嚴進寬出”的教育困境。美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申請者從申請、考核、錄取到畢業要經過層層篩選,招生錄取只是篩選的首步,錄取后研究生須經歷資格考試、開題、論文答辯三大環節,任何一個環節沒有通過,都會被淘汰。淘汰制是“寬入學”的質量保證。
三、結論與建議
(一)準入:取消院校出身限制,改硬性申請條件為彈性申請條件
準入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入門環節,改硬性申請條件為彈性申請條件,不僅可以為有學術科研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門檻”,而且有利于向全世界敞開“教育之門”,拓寬高校的選拔范圍。
第一,取消申請者院校出身限制,給予全體考生同等的報考權利,僅以考生的綜合能力和考核表現作為錄取標準。
第二,改硬性申請條件為彈性申請條件,避免考生因其“短板”失去申請資格。如在申請階段放松對外語的要求,允許未獲取要求的外語水平證書的申請者,在復試前統一參加學校組織的外語測試,且必須達到復試的要求;或參加復試中的外語能力測試,并在面試中進行外語聽說能力測試。
第三,重視對申請者學科背景及科研計劃的考察。學科背景考察申請者在過去學習階段的狀態,科研計劃考察申請人在未來有無較高的科研熱情和清晰的科研目標。如哈佛大學將申請材料中須提交的個人陳述作為申請者是否能成為候選人的重要依據。在初審過程中,高校招生工作人員應將更多關注放在申請者的學科背景及科研計劃的考察上。
第四,借鑒張宇迪等在《我國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公平性制度設計》里提出的基于院系所的博士招生積分制準入制度[9],申請人可以將學歷要求、英語成績、專業學習或科研情況、課程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作為5項獲得積分的項目,審核人員根據每個項目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積分權重,最終將積分相加得出綜合成績。這有利于具備學術潛質的考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確保學校選拔出綜合能力強的申請者。
(二)考核:多種考核方式結合,全方位考察考生素質
想要在研究生招生中選拔出綜合實力較強的學生,須結合多種考核方式,既要學習國外高校“申請—考核”制的優秀經驗,也要依據國內教育特色采用符合實際的考核方式。
第一,延續筆試考核方式,與面試和材料考核相輔相成。在“申請—考核”制發展較早且成熟的美國,申請、考試兩者也并非相互對立。如本研究涉及的3所外國高校,招生過程雖不組織考試,但依然需要申請者提供本科成績單、GRE成績、英語水平證明[10]。
筆試考核能較為客觀且快速地反映考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積累情況、學術能力、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可有效彌補單一面試主觀性較強、短時間內難以辨識考生綜合實力的弊端,也可作為材料考核的有效補充。招生院系應依據學科要求,安排專業教師組織統一試題進行考核,同時要求試卷評閱規范,監督工作到位,確保筆試真實公正[11]。
第二,增強面試的靈活性、增加人性化設計,允許面試的時長和形式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如申請者受制于經濟水平、身體素質等客觀原因不能參加面試,允許申請者采取線上面試,用更為平等的雙向交流代替傳統面試“一問一答”的單向交流,給予考生主動提問的機會,綜合考量考生顯性和隱性能力[12]。
第三,借鑒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實習考核方式,依據實習表現,全方位考察申請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學術研究潛力及其他人格特質等。
(三)監督和申訴:拓寬招考監督與申訴途徑,力求公平、公正、公開
第一,試行“申請—考核”制時, 各高校應完善相關監督機制。試行過程中一旦出現違紀舉報情況,各高校應嚴肅對待,迅速核實并予以公示。對于違紀考生,直接取消成績,并限制其申請資格,涉及的導師也要受到相應的處分。同時,申請考核過程應做到透明公開,通過貫通線上及線下渠道,保證公眾訴求高校“聽得見”,高校反饋公眾“看得見”。
第二,各高校內部應開設專門的考生申訴平臺。考生在招考過程中如果對審核、考核、錄取程序存有異議,或在考核階段受到不公正對待,可通過申訴平臺要求學術仲裁,甚至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考生在招考結束后,對考核結果存在異議,也可通過申訴平臺要求重新核對成績等。
第三,建立獨立的教育行政外部監督機構,糾正高校招生不公平及權責不對稱等現象,進而避免高校內部監督缺失等不良現象。外部監督可以強化公正公開,可以使相關人員明確職業道德、規范自身行為。如由61所大學(含2所加拿大大學)所組成的美國大學協會(簡稱AUU)就是一個由下到上、自發形成的非政府組織,其成立初衷就是加強和統一博士學位授予標準,其本身不具有強制性,但受到了各美國高校的自覺遵守和維護。
(四)保障:研究生、導師、高校協同作用,長戰線嚴把質量關
第一,對研究生進行常態化監測評估,具體做法是:增設對研究生學術生活進行監管的學術教師,每學期依據學生學術狀況進行一對一指導交流,幫助研究生明確短期計劃和長期目標。學校設置明確規范條例來監測研究生日常學習生活,如其出現接近違規或違規現象,則對其發出警告;如其出現多次違規現象,則取消其學位獲得資格。
第二,賦予導師更大自主權,同時施行研究生質量導師負責制,兩者相互制衡。如學習美國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設置階段性考核,綜合考量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其他能力,對未達到考核標準的研究生及其導師做出提醒。若多次未達到標準,研究生將面臨淘汰,導師來年的研究生招生數量也將受限制。
第三,提高國內高校招生及培養的自主性、自律性,將維護良好的聲譽和培養高質量人才作為重中之重。如學習美國高校招生,依據自身情況自行確定當年招生的規模、對象、方式等;院系在不違反招生政策情況下實行“基層自治”,在研究生招生及培養上掌握更多話語權。只有給予高校更多信任,讓專業之人行專業之事,并以維護聲譽和輸出人才為目的的自律性作為保障,才能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在欣喜于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蓬勃發展態勢之時,也要為其前路發展多做考慮。建議實行“申請—考核”制的招生單位深入學習國內外高校的成熟實踐性經驗,結合自身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做到傳統招考模式和“申請—審核”制有機結合,不放棄傳統招考模式相對客觀公正的質量考察優點,同時汲取“申請—審核”制給研究生招生帶來的包容性與多樣性,從而促進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良性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朱雅琴.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審核”制的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2] 趙紅軍,陳薇,陳謙明.“精英化教育”語境下博士招生制度的選擇:對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思考與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31-35.
[3] 牛國衛,班建武.我國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SWOT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58-61.
[4] 陳亮.公平正義訴求下的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探微[J].現代教育管理,2014(12):113-117.
[5] 張務農.我國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制度設計和規則設定:基于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7(9):17-24.
[6] 周文輝,賀隨波.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在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擴散的制度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1):76-82.
[7] 李傳波,潘峰.自主與自律:美國博士生招生申請機制的顯著特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4):69-72.
[8] 趙文鶴,王亞棟,何藝玲.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較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5):89-93.
[9] 張宇迪,賈曉明,王戰軍.我國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的公平性制度設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3):48-51.
[10] 張凱.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發展比較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6.
[11] 劉陽,林榮日.博士生申請考核制招生制度的現狀、問題與改進:基于2017年6所“985高校”博士生招生簡章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29-35.
[12] 劉洪彪,殷曉飛.結構化面試在研究生復試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120-122.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