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偉 程紅萍



【摘 ?要】論文基于2012-2020年陜西省時間序列數據,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和耦合度協調模型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互動關系。結果表明: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互為因果關系,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與新型城鎮化存在倒“U”型曲線動態關系,2012年至2018年兩個子系統的耦合協調度達到最高,協調等級為8,之后進入快速調整期。
【關鍵詞】陜西省;服務業集聚;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719;F299.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3-0160-04
1 引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在城鎮發展同時,為確保各個城市之間的產業群健康的發展,要不斷提升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融合程度。創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使城鎮化的發展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合理布局,促進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建設發展的內涵提升時期,而各省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結構和布局與各省城鎮化的發展協調程度明顯不同。鑒于此,本文從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緊密程度,從產業規模、經濟效益、成長潛力和環境約束4個層面分析與城鎮化耦合互動差異性的成因,研究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關聯狀況,探討生產性服務業的結構升級是否存在區域空間集聚現象,此外,是否通過空間關聯視角及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提升城鎮化的內涵建設以及實現本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路徑和轉型升級,同時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著力點。
2.3 城鎮化與生產服務業的指標體系構建
結合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研究的相關論文,根據指標數據的獨立性原則和可獲得性,構建陜西省城鎮化子系統與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即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見表1)。
表1 ?陜西省城鎮化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分析新型城鎮化與產業集聚的理論框架,認為新型城鎮化與產業集聚存在發展環境向好、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升級與資源結構升級的正向關系,綜合產業聚集的相關文獻,以產業規模、經濟效益、成長潛力和環境約束4個層面的關鍵指標表征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見表2)。
2.4 ?耦合協調發展評判標準與類型的劃分
研究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與新型城鎮化兩個系統,根據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值的大小確定耦合協調的10個類型及10個等級進而劃分為不可接受區間、過渡區間和接受區間的3個層次,從而得到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鎮化兩個系統在不同時間段的耦合協調程度、等級、類型(見表3)。
3 實證研究
3.1 數據處理
①數據來源。根據數據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選擇2012-2020年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年度數據進行耦合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數據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陜西省統計年鑒》。
②功效值計算。在實際計算中,各個指標的上下限沒有可靠的參考標準,每個指標的上下限以同年同地區內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為準,所以功效值都為正。
③協調度計算。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同時生產性服務業也步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也進入協調發展時期。說明二者協調發展過程中同等重要,在計算協調度時,參數均取值為0.5。
④權重計算。在熵值賦權法的計算中,指標數n統一取值為9。城鎮化子系統與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的指標數m分別為13、11。
3.2 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鎮化系統綜合指標分析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各地政府惠民生、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的主要承載體。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程度反映了地區經濟結構發展水平,體現出地區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現如今,我國已步入服務業與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對服務業的時空演變歷程進行梳理闡述,有助于提升政府對服務業的認識程度以及為下一階段服務業發展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利用SSPSAU軟件,采用熵值法計算出2012-2020年陜西省城鎮化系統的熵值、信用效度及確定的權重系數(見表4),說明陜西省城鎮化子系統與生產性服務子系統的信息熵值逐年變小、信用效用越大,說明近10年城鎮化子系統的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環境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在系統中的地位越突出,說明陜西省城鎮化的發展已從盲目人口數量的增加,逐漸在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方面演變。從穩定性和可靠性分析,陜西省政府決策部門注重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鎮化進程的協調發展。
3.3 陜西省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協調耦合分析
利用2012-2020年數據分析,得到陜西省耦合協調度的計算結果(見表5),2012-2015年陜西省耦合協調度值在不可接受區間,2016-2017年在過渡區間,2018年在接受區間,而2019年在不可接受區間,2020年在過渡區間。說明2018年是陜西省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耦合的發展達到拐點,2019年與2020年是急速調整時期。當城鎮化子系統與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的整體比值達到1.145 5時,耦合協調度D值達到最大,兩個系統達到中級協調的程度,說明城鎮化建設進程中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和環境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經濟效益、成長潛力和環境約束層面彼此協調,有效促進。
4 結論與啟示
從陜西省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計算結果來看,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存在倒“U”型曲線動態關系,不管是城鎮化的綜合指數,還是服務業的綜合指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均呈上升的態勢,推動陜西省城鎮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不斷向更高的協調類型轉變,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城鎮化質量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正向效應。但當2019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生產性服務業與城鎮化不能相互協調發展,因此在疫情結束之后,陜西省在發展城鎮化的同時,應該更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應該重點參考產業規模、經濟效益、成長潛力和環境約束。
第一,政府加強引導和規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拓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營銷市場,同時陜西省要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有選擇地發展重點企業,還要重視農業產業發展企業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推動作業,通過科研部門與高校發展特長,注重科技,引進人才,強化城市之間的產業關聯,從而推動陜西省城市發展動力。
第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合理布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產業之間具有聯動效應,政府部門應重視產業發展的次序,結合當地資源和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有計劃按次序地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加強各類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互動關系,依托陜西省的基礎設施優勢、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環境優勢,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促使各產業快速合理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合理發展。
第三,協調好生產性服務業與當地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適應當地資源承載力和環境保護需求。結合地區自身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優勢和特點,著力發展有潛力優勢的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完善生產性服務業的內部結構,發揮產業集聚技術溢出效應。政府需要推進醫療教育業、交通運輸業、計算機服務、軟件業信息傳輸等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以增人力資本存量,積極加強區域之間生產性服務業的合作、開放機制,加強構建信息網絡,投資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居民的生活生產現代化;提高城鎮土地集約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1):4-16.
【2】陳立泰,張洪瑋,熊海波.服務業集聚能否促進城鎮化進程——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2):6.
【3】晏陽,鄧平平.產業協調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機制與效應——來自中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實證檢驗[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2(3):99-105.
【4】王翔.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新型城鎮化對制造業結構影響及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12):8.
【5】劉肖,金浩.產業協同集聚與城鎮化耦合的經濟增長效應[J].西北人口,2021,42(05):16-29.
【6】張勇,蒲勇健,陳立泰.城鎮化與服務業集聚 ——基于系統耦合互動的觀點[J].中國工業經濟,2013(6):57-69.
【7】張虎,韓愛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能否促進空間協調——基于285個城市數據的檢驗[J].統計研究,2019(1):39-50.
【8】馬海濤,盧碩,張文忠.京津冀城市群城鎮化與創新的耦合過程與機理[J].地理研究,2020(2):303-318.
【9】劉帥,徐帥帥,盧亞麗.河南省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狀態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55(05):961-967.
【10】李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對城鎮化質量的影響研究——以江浙滬為例[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8.
【11】康利機.服務業集聚、人力資本與城鎮化關系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20.
【12】張晉晉.新型城鎮化與產業集聚互動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