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豐富多彩而富有韌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體系在形成過程中,一直保有對其他文化和不同族群的音樂審美開放吸納的優良傳統。廣泛借鑒和融合西洋聲樂文化精華,將傳統聲樂與現代文化血脈融匯貫通、守正創新,這樣的睿智和能力,使得中國聲樂演唱體系逐漸形成,根基寬廣而深厚,在藝術長河中與時俱進、生機勃勃、精彩呈現。
一、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概念界定與闡釋
(一)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概念界定
體系一般指的是揭示某一專業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規律、特征且已成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解體系,其一包括思想、理念、原理、觀點、學說、知識、學術等;其二包括技術技巧、表現手段、個性風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實踐經驗、實踐范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相互對應的學術觀點、學術思想、學術理論等。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與“中國聲樂”之間存在種屬關系,因此,解讀和闡釋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概念,有必要把“中國聲樂”的概念歸納梳理一下。
“中國聲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國聲樂”,泛指由古及今我國疆域內各民族、各流派聲樂藝術的總和。
狹義的“中國聲樂”,特指以中國現代社會發展和民族精神為發展動力,以中國傳統歌唱藝術本源為立足點,以西方聲樂藝術有益經驗和方法為借鑒,以中國聲樂作品和歌劇為主要載體,以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為使命,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為主要目標的專業聲樂藝術流派。
狹義的“中國聲樂”,非但是廣義“中國聲樂”下的一個分支,而且在縱向坐標上,是廣義“中國聲樂”在近現代、當代的繼承與發展;在橫向坐標上,更是與同時代中國其他聲樂流派和唱法的多元并存中,歷史地成為其中引以為傲的主脈。
由此而論,將“中國聲樂”的概念延展,廣義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是指中國各個民族、各個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以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為載體,以中國大眾喜聞樂見為目標,以創作實踐內容為基礎所形成的包括氣息動力、語言共鳴、音色塑造、創腔潤腔、舞臺表演等在內的完整結構系統。
狹義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是指代表性的歌唱家以開放和包容的藝術態度,立足傳統、借鑒國外,在中西、古今、時尚等多種文化元素之間探索創新,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一同推進,以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為使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總結、積累、建設、發展起來的專業聲樂藝術流派,也是“中國聲樂學派”[1]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理解和思考維度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內核是民族傳統、民族氣韻、民族品格、文化基因,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外延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建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屹立于世界樂壇——中國聲樂學派的創立。
從廣義而言,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指的是20世紀以來,中國歌唱家演唱理論與實踐成果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現,是中國歌唱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飽含了中國歌唱家的演唱技法、實踐經驗、風格特色;從狹義看,指的是以中國的聲腔、潤腔系統、表演范式,抒情達意,講述故事,彰顯中國聲樂歌唱美學,以精湛的演唱技藝、豐厚的韻味、動人的聲音形態,展現民族神韻,創造精神價值,凸顯文化意義,反映了中國歌唱家的藝術追求、審美理想、藝術使命,展現了中國歌唱家以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以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使命。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堅守傳統聲樂[2]文化根脈,借鑒西方聲樂有益經驗,它是歌唱家傳承傳統、古今相通、中西融合聲樂理念、藝術追求、創作實踐、藝術成果、演唱范式的匯合,是歌唱家藝術經驗薪火相傳、根脈不移藝術精神的集中呈現。
研究者認為,在傳統聲樂文化的視野當中,歌唱具有歷史性、藝術性、道德性、情感表達性、字腔互襯性的典型特征。這些獨特氣質和意蘊累積成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成長基因。中國傳統聲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融合、吸納西洋聲樂有益經驗,經由歷代歌唱家艱苦探索和創新實踐,逐漸形成并根據時代變化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聲樂藝術鮮明的民族屬性和深厚的包容性,同時也秉持開放性,從不拒絕而且廣泛吸收和融合外來音樂文化成果,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中西合璧、古今融合、古典性與現代性、傳統性與西洋性、繼承性與創新性彰顯出其“多元文化一體”的綜合藝術特征。
當然,任何一種體系不是由一種思想理念和原理學說獨立構成,更不是偶然所得或者孤立存在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也無例外。從音樂與表演視域,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植根傳統聲樂文化根脈,突出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廣泛吸納、巧妙融合西洋聲樂種種優長,適時借鑒流行時尚情感表達有益經驗,充分體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
傳統聲樂與西洋聲樂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構成了中國聲樂演唱體系——豐富多彩的音樂形態及其獨樹一幟的綜合美學。然而。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呈現的綜合美學并不是幾種文化元素的疊加,單向而行,而是以中國歌唱美學為理論核心,以真實生活體驗的真情表達,中西方文化元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既融為一體,又相輔相成,以歷史與比較文化為縱橫坐標探索、開拓、創新,構成了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立體化、系統化特征。
具體解讀和闡釋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構筑在傳統聲樂(戲曲、民歌、曲藝、說唱)等基礎之上,以西洋聲樂為參照,互融互補,吞吐諸殊,顯現出綜合藝術品貌和多元一體文化特質,她以獨具特色的語言、發聲、共鳴、行腔、潤腔、創腔以及情感表達,即以“聲、字、情、表、形、真、境、韻、味”抒情達意,深情講述中國故事,以中國的演唱范式,即真假聲混合運用與共鳴腔體調節聲音色彩,深刻表達作品精神內涵,以極富韻味的聲音意象塑造中國聲音符號,闡釋中國文化,以生活化+藝術化——舞臺表演模式,即“手、眼、身、法、步”建構情境模型,刻畫中國精神肖像,講述中國音樂敘事,彰顯中國音樂風格。
幾代歌唱家艱苦探索、實踐創新獲得的豐碩成果,為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奠定了豐厚而堅實基礎。科學智慧、多姿多彩、自成一格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為世界聲樂藝術提供了生動的中國范例。
二、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研究范圍
中國聲樂藝術的核心要素包括演唱技法、創腔潤腔、風格范式、民族神韻、審美理想等,是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聲樂藝術的指導思想、專業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由多種理念、多種唱法、多個流派構成,體現出創新性、系統性、概括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全方位、大視野研究歌唱家創造的演唱技法、演唱風格、表演范式,揭示和總結中國聲樂藝術發展規律、發展方向、發展形態、基本特點、藝術經驗,從整體上闡明中國聲樂藝術與歷史學、文化學、音樂美學等多個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借助文化多個視角和思考維度,深入剖析其中的音樂現象,解釋其中的音樂行為。研究者以為:概念合成分析理論為厘清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建設與發展的歷史,深度解讀和闡釋文化內涵,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考維度。
關于中國聲樂文化與西方聲樂文化結合的關鍵性因素,涉及到了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構成與發展進程中的文化生態、文化脈絡等問題。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具有開放性和民族性多元文化特征,如若把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比喻為一個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場域,在這個巨大的場域內,既有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的形成與歷史流變,也有中國聲樂藝術的當代表達與呈現;既有百年來中國聲樂藝術“土”“洋”關系的微妙變化,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有音樂創作與歌唱家演唱實踐的默契合作與相互推動;既有歌唱家演唱技法與表演范式的探索與創新,也有歌唱家藝術精神的創造和藝術經驗的積累;既有世界文化潮流、時代發展、社會風尚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進程中的催化作用和內在要求;也有中國大眾對中國聲樂藝術的支持參與以及熱切期待。
“中國文化本身之所以如此悠久而富有韌性,正是因為其長期以來一直保有向其他民族的文化開放的傳統。正是由于華夏族群在同化其他民族且又吸納異族文化遺產的要素方面,所展現的非同尋常的能力,才使得中華先民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堅強生存,繁衍不息。”[3]由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論和實踐證明,借鑒融合西方聲樂文化有益經驗,推動了中國聲樂藝術的進步和發展。然而,任何“它國之石”,絕非簡單的“拿來主義”[4]——模仿或復制,只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依據自身特點(身體結構、嗓音特點、語言規律、發聲習慣以及表現形式、演唱風格、審美情趣),逐步消化,探索創新,才能實現“攻玉”之功效,為我所用,才能創造出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聲樂演唱體系。
回望歷史,“從20世紀20年代直至今天,中國聲樂藝術走過了一條錯綜復雜、曲折漫長的發展道路,也是一條多種觀點相爭、多種唱法相融、充滿艱苦探索的道路。但是,其核心是:圍繞中國的‘土唱法與西方的‘洋唱法的彼此碰撞、彼此了解、相互溝通、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并試圖創立中國聲樂藝術體系。中國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在前人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從‘土‘洋結合的理論體系的總結,具體的藝術實踐到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均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新的突破。使中國聲樂藝術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的、多種風格并適用于我國多民族的歌唱藝術形式。”[5]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凝聚了幾代歌唱家的智慧和藝術成果,集中體現了自成一格的聲腔美學和獨特的民族品貌,他(她)們是中國聲樂藝術體系建設的主力軍。
當然,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有屬于自己的民族觀、藝術觀、美學觀、文化觀、世界觀,研究范圍之寬泛,研究內容之豐富,具體的研究目標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聲樂藝術之民族神韻,彰顯中國聲樂藝術之民族風貌。
時代的呼喚,歷史的積淀,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從初創、形成到日臻完善展,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卓越的歌唱家,形成了中國聲樂演唱藝術架構體系的堅實基石。歌唱家以深厚的藝術功底,豐厚的文化修養,精湛的演唱技巧,五彩斑斕的藝術人生,不僅成為時代的標志、文化的符號,也成為中國大眾心中難以忘懷的文化記憶。
從探索實踐與創造視角,歌唱家的演唱實踐是非常鮮活和具體的。歌唱家的二度創作經常通過舞臺來呈現,他們演唱的聲樂和歌劇作品,雖然誕生于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和特殊現實生活環境,但是經由詞、曲作家和歌唱家真實生活的感悟和豐富的藝術經驗,往往能夠創造悅耳動聽,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歌唱家用多姿多彩的歌聲創造的優美崇高的音樂和人物形象,廣泛傳誦,成為20 世紀音樂經典,成為中國大眾美好而難忘的文化記憶。
歌唱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的藝術靈感活動,經歷了復雜而又奇妙的實踐過程。從藝術本質上看,歌唱家二度創作和藝術靈感,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一。藝術靈感是建立在長期生活積累和藝術修養的基礎上的整合性迸發。
正如高爾基所說:“必須在創造新生活形態的廣泛的像暴風雨似的勞動之流中,尋求靈感與材料。”[6]郭沫若也說:“看來很平易,而卻要經過千錘百煉的苦功。悠然的天籟,其實也是從平素的積蓄而來,”[7]事實上,往往是產生于特殊年代、特殊場合的作品,不僅成為啟迪和激活歌唱家藝術靈感的妙筆,也為歌唱家的藝術創造提供了質量上乘的原料。黑格爾曾明確表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所具備的推動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必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這種表現方式較為形象、直觀,藝術家就是以這種方式產生了知覺與感受,他能輕而易舉地在自己身上找到這種方式,就像指出身體各個器官的位置一樣簡單。
歌唱家以“聲、字、情、表、形、真、境、韻、味”為審美理想,以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為主要載體,以抒發家國情懷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民族神韻為藝術使命,是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歌唱家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他們用畢生的經歷和豐富多彩的實踐創造,為中國聲樂歌唱體系聲腔、潤腔和表演體系構建,積累了寶貴藝術經驗,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中國聲樂演唱發展,增強了充足彈性。
中國歌唱家具有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他們具持了一種用自己的歌聲記錄紅色中國歷史的獨特魅力,用自己的歌聲抒寫、頌揚、踐行著新時代的藝術使命,用自己的歌聲感染中國乃至世界。中國歌唱家具有使中國大眾充滿敬意的巨大召喚力和文化影響力。對歌唱家與作曲家形成的默契配合進行分析,作曲家會為他們喜愛、欣賞的歌唱家“量身打造”作品,并邀請他們演繹自己心愛的作品;優秀的歌唱家也不只是扮演著“首唱者”的角色,而是會在演唱的過程中進行二度創作,給作曲家再次投入創作之中帶來新的驚喜和啟迪。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加,歌唱家的才華也將淋漓盡致地發揮,進入更加廣闊的領域之中。他們憑借著嗓音、吐字咬字、語調控制等方面的優勢,以及舞臺上身、眼、手、法、步的一招一勢,創造了獨特的中國聲樂演唱風格,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喝彩,不僅促進了演唱藝術形式的發展和進步,也為中國創建完善的聲樂演唱體系貢獻了畢生努力。
雖然,歌唱家具有先天(嗓音)條件和優勢(樂感),但是藝術創作上的成功也絕非偶然迸發,它是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文化修養,是臺下的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是千錘百煉的結果。演唱者二度創作的前提是作品要激發歌唱家的熱情,并與優秀作品形成了對話互動關系,因受到歌劇作品中詞、曲所表達的事件、情感、意境的有力推動,具有了藝術創作的自覺性,內心深處產生了表達、演繹這作品的激情,通過嫻熟演唱技藝的施展,從而實現對作品的再創作。
通過對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分析研究,可以探尋到“中國聲樂”歌唱家藝術創造的心路歷程,能夠揭示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建設與發展進程中,幾代歌唱家的藝術經驗、民族品格、文化基因薪火相傳。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科學完整、內涵豐富,凝聚著幾代人的艱辛努力、集合著幾代人的聰慧與創造,歌唱家精湛的演唱技巧,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豐富多彩的創作實踐,生動鮮活的音樂形象,是建構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組織、布局、網格、框架的要件,是催化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歷史流變,展現藝術魅力,彰顯東方神韻的核心和基礎。
三、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基本架構與研究維度
(一)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的基本構架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基本構架所涵蓋的內容既豐富而又具體,研究構架可概括為——兩條主線+兩個結合,六個維度+演唱實證分析+聲部及聲種類型與藝術特征。
具體呈現和闡釋——歌唱家演唱技法、藝術創造、風格范式是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研究架構的一條主線;音樂創作助推中國聲樂藝術多樣化發展為研究構架的另一條主線;歌唱家演唱情感表達與舞臺表演為兩者結合;演唱技藝中的氣息、發聲、共鳴、語言、潤腔、音色為六個研究維度;民族歌劇與演唱、藝術歌曲與演唱、古詩詞編創與演唱、民歌編創與演唱等方面,全方位、多視角實證分析、實踐舉要。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圍繞歌唱家演唱技藝、演唱風格這條主線,具體顯現在歌唱家演唱中的“氣息、發聲、共鳴、語言、潤腔、音色”等技術技巧方面的運用施展與靈活把握。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的具體架構如圖所示1:

圖1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架構圖
(二)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研究維度
第一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氣息論”,其中涵蓋了“氣息運用”的理論與實踐,“‘丹田氣呼吸法”及其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及其運用,氣息運用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合理掌握等技術技巧相關問題。
第二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發聲論”,其中涵蓋“歌唱發聲”之理論,歌唱發聲器官的基本構造與機能、“歌唱發聲”之實踐,氣聲同步、硬起音與軟起音的使用,重機能、輕機能與“換聲點”以及“歌唱發聲”之民族特色,中國聲樂藝術“歌唱支點”的靈活運用,歌唱形態口型的橫豎結合與合理變化,歌唱音色的創造與豐富變化,“混合聲”的探索與創新等相關內容。
第三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共鳴論”,其中包括“嗓音共鳴”之理論,歌唱發聲器官的構造與機能,歌唱共鳴腔體的混合與運用,“嗓音共鳴”的理論與實踐,其中西洋聲樂“關閉唱法”和傳統京劇“腦后摘音”
的借鑒與融合,西洋聲樂“全聲道”和傳統京劇“淺聲道”的融合與借鑒,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探索實踐與創新等演唱本體研究。
第四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語言論”——“歌唱語言”之理論,咬字器官的構造與機能,“歌唱語言”之實踐,普通話漢字的語音音節形態準確發音,遵循漢字“出聲—引腹—歸韻”吐字規律準確發音,聲調的表達與潤腔的使用等演唱技巧。
第五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潤腔論”——“潤腔演唱技法”之理論流變、理論價值,聲樂論著中對“潤腔演唱技法”的理論闡釋與解讀,潤腔是中國聲樂藝術“線性思維”的產物。中國聲樂藝術“潤腔運用”之實踐闡述,“潤腔演唱技法”之實踐意義與特征,“潤腔演唱技法”的發聲原理,包括“上阻氣、下阻氣發聲技巧”,u 通道發聲理論,喉下擋氣發聲理論,歌唱發聲十字縱橫理論等;“潤腔演唱技法”的主要呈現方式,包括板腔體歌劇潤腔演唱技法的精彩呈現,音樂會獨唱“倚音、滑音、波音、顫音”潤腔演唱技法多樣化呈現,其中涉及到了與傳統聲樂潤腔演唱技法相關多個分支多項內容的分析和研究。
第六研究維度:中國聲樂演唱之“音色塑造”——“音色塑造”之解讀,氣息運用對音色的影響,歌唱發聲對音色的影響,嗓音共鳴對音色的影響,咬字吐字對音色的影響,情感表達對音色的影響,“音色塑造”之實踐,歌唱“支點”的調整與作用,優質音色的塑造。
關于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構架的兩個結合:
其一,中國聲樂演唱“情感論”,中國古代聲樂論著及國外文論中對“情”的闡釋與解讀,中國古代聲樂論著中對“情”的解讀,國外著名歌唱家對“情”的詮釋,情感表達的實現途徑,情感認知與歌曲內涵的統一情感的內心體驗與外部表情動作的統一,情感表現與民族風格的統一,良好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意識等。
其二,中國聲樂表演理論與實踐——歌唱家舞臺表演層面“舞臺表演”,中國傳統戲曲舞臺表演特點,西方歌劇對中國聲樂舞臺表演的影響,中國聲樂舞臺表演的“真、善、美,(注:西方歌劇表演“重演唱技術和聲音表達”,演唱者與人物形象是否一致無關大礙,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則不然),“舞臺表演”之實踐,身體姿態的功能與作用,步法的設計,五官的運用,心理素質的培養等內容。
中國聲樂演唱體系之不同體裁、風格作品演唱實踐舉要:其一為民族歌劇與演唱,其二為藝術歌曲與演唱,其三為古詩詞編創與演唱,其四為民歌編創與演唱。
中國聲樂演唱不同聲種演唱與藝術特征研究:其一為“中國聲樂”不同聲種分類與特征,其二為“中國聲樂”多樣化演唱范式分析與研究等內容。
20世紀以來,“多元融合”——“和而不同”——“自成一格”,是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建設發展的基本思想。今天的中國聲樂演唱體系多彩且富有韌性,尤其對不同文化和族群的音樂美學一直秉持開放態度和吸納立場,廣泛借鑒和融合西洋聲樂文化精華,把傳統聲樂與現代文化血脈融匯貫通、守正創新,這樣的睿智和能力,使得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的根基寬廣而深厚。
郭建民 大連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