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 尹燕飛
摘 要:博物館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博物館的文物藏品、陳列展覽、社教活動都是博物館資源的具體表現,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文章以館藏鎖具資源為載體,以“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社教課程的設計開展及教學實踐效果為例,對博物館資源在發揮教育功能方面的利用方式及其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資源;藏品價值;教學實踐;社會教育活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18
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公布了博物館的新定義: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在博物館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內容中,將教育作為首位。博物館有大量豐富的藏品,這些珍貴藏品擁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基于藏品而設計的陳列展覽、社教活動、文創產品以及博物館硬件環境、人力資源等都是博物館的重要資源。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博物館教育活動是博物館自身職能要求和社會公眾對博物館公共文化需求的雙向需求。博物館教育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是開展公民終身教育的前沿陣地。在當前全社會注重素質教育及人的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利用博物館資源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美育教學研究已迫在眉睫。
1 博物館資源在青少年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1.1 引導多感官聯動,促進多種智能發展
傳統智力理論認為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建筑風格構建了過去與現在交融的時空感,置身其中有助于發展青少年的空間智能;博物館探秘、尋寶、傳統運動等社教活動能夠培養青少年的動覺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小小講解員、暑期志愿者活動可以促進青少年語言、邏輯、交往智能的發展。
1.2 重新發現自我,提高學習內驅力
參觀博物館陳列展覽、參與博物館活動,能直觀地感受博物館資源的豐富性、趣味性、藝術性。博物館里藏品、文字、圖像、影像等信息生動地呈現,參觀者會自覺參與博物館設置的情景中。博物館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于學校教育的體驗,一些學生在博物館教育活動中表現得比在學校教育中主動和活躍,對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完全沉浸其中,這種投入是自發的,不同于學校教育中的學習狀態,在這個過程中自我可以完全地表達或被重新認識。
1.3 提升審美情趣,增強愛國情懷
藏品的藝術價值內涵十分豐富,造型、紋飾、色彩都能給人以藝術的啟迪和美的享受。藏品蘊含大量歷史信息,是人類生產生活發展歷程中所締結的優秀成果,體現了一時一地的社會人文風貌。通過欣賞文物的外在獲得審美體驗,進而了解其內涵,打通自身現實的經歷、知識和文物藏品所反映內涵之間的橋梁。博物館的藏品反映了百萬年前的人類史到近現代恢宏壯烈的革命史,不禁讓人產生我是誰、我屬于哪里、我生活的地方是怎樣的等一系列的思考,從而激發青少年對自我的肯定和對自己所生所長的家鄉、國家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2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教學實踐的設計及開展
2.1 館藏鎖具資源概況
中國古代鎖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制豐富,造型多樣,從最初保衛安全、守護私密的功能,逐漸發展出代表權利以及具有象征意義。山西考古博物館館藏鎖具文物近300件,根據鎖具質地可分為木鎖、金屬鎖,從結構來看可分為簧片鎖、密碼鎖、組合鎖,從鎖具造型來看,可以分為花旗鎖、廣鎖、圓鎖等,涵蓋了傳統鎖具的大多數類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鎖具功能的變化歷程反映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需要層次的變化,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古代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遷。鎖具造型、紋飾的多樣性和蘊含的吉祥、祈福、辟邪文化,代表了一定時期的藝術審美。鎖具技術的發展,內部結構從簡單到復雜,質地從木質到青銅、紅銅、白銅等,反映了古代工人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發展,其所蘊含的科學內涵也由此體現。
2.2 課程設計目的
2016—2022年,在館藏鎖具資源基礎上設計的“無‘鎖不談”展覽在太原、大同、武漢、深圳、東營等地博物館進行巡回展出,受到各地觀眾的喜愛,反響熱烈。由于展覽的臨時性和流動性,其教育效果受到一定限制,為此設置“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這一社教課程,通過在中、小學開展,以流動課堂形式進行。這種形式的博物館社教活動靈活性強、輻射范圍廣,旨在將傳統文化、知識性、科普性、趣味性、參與性融為一體。“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社教課程作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教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歷史文化、增長科普知識、提高動手能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媒介,能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發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
2.3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教學設計分析
2.3.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了解鎖具的功能,體會鎖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②了解鎖具發展的歷程和古代鎖具的種類,認識鎖具的結構,感知鎖具造型、紋飾之美。
情感目標:從授課內容中感受到中國古代鎖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能力目標:①能夠準確地辨別鎖具的類型;②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③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質疑釋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3.2 教學重點、難點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是基于展覽形成的教學課程。展覽中的內容龐雜,鎖具種類眾多,鎖具的結構復雜,專業術語多,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晦澀難懂。因此,幫助學生了解鎖具的結構及開鎖原理,通過這些來體會古代工匠制造鎖具的精益求精精神是課程的重點。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質疑釋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能力,便是教學難點。
2.3.3 教學對象分析
對于青少年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壓抑著他們張揚的個性,控制著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期待的是開放性的課堂和充分發揮自我、大膽猜想、富于挑戰的課堂。
2.4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教學實踐的開展過程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課程先后在太師一附小、新建路小學、建設路小學、師院附中富力城校區、師院附中五所中小學開展。課程講師組成有博物館公眾服務部副研究館員、社教專員、陳列部副研究館員、博物館志愿者,講師結構豐富合理,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課程內容,讓學生對博物館、藏品、展覽有系統的認知。課程主題是“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課程內容分為鎖具的認識、鎖具的功能、鎖具的歷史、古代實用鎖具的類別,按照“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的教育理念,利用鎖具實物、多媒體視頻、展板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課堂全程拍攝記錄,探索將現場教學以錄播的形式逐步實現覆蓋中小學校,還可將教學視頻以光盤形式提供給遠離博物館的基層學校和學生,切實增強博物館教育輻射力。
2.5 “匠心鎖藝:鎖具的魅力”教學實踐的效果評估
為了檢驗課程的效果和總結經驗,針對博物館教育課程設置了課堂調查問卷,并對同學們填寫的問卷進行了整理分析。調查問卷回收630份,經篩查,有效問卷為621份。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做出如下結論。
2.5.1 青少年對博物館教育的接受度高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繁榮昌盛的締造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繼承者,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至關重要。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匯聚地和家庭、學校之外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與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問卷中,去過博物館的人數為577人,占比93%,44人沒去過博物館,占比7%,說明博物館已經成為小學生課外休閑、增長知識見聞的重要場所,對中小學生的課外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圖1)。
2.5.2 緊貼生活內容的社教活動對學生吸引力高
在社教活動之前,同學們對生活中的鎖關注率較高,占比59%,說明社教活動的主題緊貼生活,能引起同學們的關注熱情(圖2)。經過本次課程,同學們明顯對組合鎖(密碼鎖)感興趣,占比75.68%,對廣鎖、木鎖的興趣分別占比11.71%、12.61%(圖3)。究其原因,組合鎖更貼近同學們的現實生活,也是現在學生們能接觸到的鎖類。本次社教活動寓教于樂,通過實際操作,提升了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
2.5.3 博物館社教活動有利于增進親子關系培養
此次問卷中93.69%的同學覺得此次社教活動有趣(圖4),97.30%的同學愿意把社教活動中學到的知識或課堂中的體會分享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圖5)。博物館流動課堂更能引發學生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也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相比較日常的學校學習,他們更愿意與親人朋友分享在博物館社教活動中所獲取的新鮮知識,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
3 博物館藏品資源促進青少年教育教學的實踐建議
3.1 推動博物館與中小學的交流合作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各種社會資源。一些地方已經出臺政策,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許多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有賴于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支持。教育與文物主管行政部門如果能在資金和政策上支持館校合作,能夠有效推動博物館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學校和博物館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探討校館合作的方式、內容、目標、評價體系,構建合理、健康、有效的交流平臺,充分發揮學校、博物館的教育作用。
3.2 積極探索博物館教育活動新模式
博物館教育活動往往只立足于自身資源,忽略與學校教育的聯系和深化,雖然能激起學生的一時熱情,但是要轉化成長期或終身學習的動力略顯不足。學校教育因其應試需要更強調知識,所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脫軌,學生難免對學習產生懈怠或失去學習熱情。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形式有陳列展覽、配套展覽或傳統節日節氣設計的社教活動、博物館進校園、社教課程進課堂等各種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博物館為博物館資源的廣泛應用和資源共享提供了支持。線上藏品資源庫、線上展覽打破了空間限制,為教師利用博物館資源提供了更便利、快捷、全面的信息,為擺脫傳統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博物館資源的三維模型、動態展示只是一種手段,利用這些媒介增加青少年在教育活動中參與感、融入感,甚至以青少年為主導由其來參與設計整個教育活動的某個或某些環節,引導他們自主地去探索發現博物館資源所蘊含的價值,更能達到教育活動的效果。
3.3 深入挖掘博物館藏品的教育價值
博物館藏品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通過挖掘藏品的這些特點,達到傳播知識、啟迪審美、塑造正確價值觀的目的,至關重要。傳統的社教活動往往注重藏品本身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以此為切入點聯系學生所學內容進行拓展。藏品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則需要博物館教育者進行深入研究,多學科聯系,多維度闡釋。藏品研究及研究成果轉化利用不僅僅要在博物館工作人員中進行,更應該將資源成果與學校共享,利用高校多學科專業背景和深厚學術基礎展開研究,深度挖掘藏品資源內涵,加強其綜合價值在教育方面的利用,尤其是加強與師范類院校的聯系合作,師范類院校是未來教育者的孵化地,大學生在校期間能深入認識和發掘博物館資源價值,對之后從事青少年教育大有裨益。
4 結語
在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時要基于藏品價值研究的深入挖掘,利用數字化和多媒體等手段探索教育實踐活動新模式,充分考慮博物館教育內容和青少年學校教育背景的結合度,盡可能實現館校聯動,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使博物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博物館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李姣.我國博物館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3]朱嬌.將博物館課程資源融入學校教育的制度設計研究[J].中國博物館,2016(3):64-69.
[4]陳火金.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轉向社會教育課程的必要性[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8(1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