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職業教育作為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最為直接有效的人力資源和技術保障,必須借助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機遇,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主動貼近農村生產實際,與基層政府、農業協會、農村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互惠合作關系。引導各學科師生廣泛參與到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產品研發、品牌創建、技術培訓、品牌推廣及農業工匠精神傳承等活動中來,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成果轉化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院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
《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引導和強調了高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2022年5月1日新職業教育法的實施,職業教育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迎來了改革發展的良機,即結合自身學科優勢為農村農業項目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多層次、寬領域地助力鄉村振興。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作用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1.13萬所各類職業院校、3088萬在校學生,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人才培養,必須以人才來推動鄉村經濟建設,提升并優化農業經濟發展層次和結構。職業教育是我國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密切,與民生、就業關聯最為直接的教育類型。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培養涉農人才,既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教育基地,也是最為直接的實踐基地。職業教育要發揮在職業化教學和一線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的優勢,促進農業項目和學科專業的共同發展。在培養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同時,實現農民、學生、教師三方共同受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新動能的同時,也推動了院校自身的改革發展。[1]
二、現階段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雖然國家一再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但社會層面仍然對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歧視,相較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上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社會服務和科研的機會和層面明顯低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的重點產學研項目中幾乎清一色都是重點高校。客觀來說,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自身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相對薄弱,教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領域,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對一些產業領域中的重大科技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難以承接,缺乏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和機制創新的話語權,故而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的功能釋放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亟待調整
在鄉村產業發展日益趨向特色化、差異化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與鄉村發展的融合度不夠,現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的需求脫節等問題愈發凸顯。一些院校的涉農專業無法滿足本區域特色農業發展需要,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脫離農業生產實際;專業建設偏重于為地方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服務。尤其是對現代農業技術、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農業信息化、農產品品牌經營管理等熱門專業的人才供給不足,難以適應鄉村振興全方位、多層次、細水長流式的內涵發展。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根據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把服務鄉村振興納入到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融入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之中,為鄉村振興發展獻“人” 獻“技”。
(三)職業院校師生投身鄉村振興的服務意識有待加強
人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鄉村振興的核心同樣也是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然而目前職業院校師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識尚顯薄弱,還有待正確指引。這是由于:第一,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及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第二,十數年以來,大量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發展定居生活,形成了“80后” 不愿回鄉、“90后” 不懂務農、“00后” 不當農民的普遍心態。這一社會現象同樣影響到了職業院校的社會功能和辦學目標認知,導致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發展更多偏向于城鎮崗位,偏離了“三農” 產業的服務功能;第三,院校對與鄉村振興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對學生缺乏服務鄉村、振興鄉村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部分學生也缺乏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認為農村環境條件艱苦,收入遠不及城市,不愿正確認識農村、了解農村、回到農村。甚至是農業院校的專業學生,畢業之后大多也不想回到農村;部分教師受職稱評審、福利待遇甚至是官本位等消極思想影響,對鄉村振興建設缺乏正確的思想認識,不愿投身到新時代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去。
(四)職業教育中的技能培訓滯后于學歷教育的發展
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是職業教育的兩項重要內容。職業教育在整合農業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高職院校在教學、培訓、技術推廣、資格認證等方面也發揮了主體作用。但據相關部門統計,農村職業教育相對滯后,農民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仍然不高,并且由于農村年輕勞動力大批涌入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呈現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經營管理技能缺乏的普遍特征。面對文化素養參差不齊的農民學員,很多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距離國家希望全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比例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0%以上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2]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加大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力度,幫助農村務農人員真正成為擁有多種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品牌的產業。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創新實施建議
(一)人才培養
1.職業教育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專業優化和升級改造
職業教育需要針對我國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實際情況,做好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于現有的涉農專業設置,一方面,要充分調研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學模式和課程結構進行優化改進,將以往側重培養服務就業導向的實用型、技能型農民,轉變過渡到培育“懂專業、善管理、會經營” 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另一方面,要針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特點,深入市場調研,圍繞市場辦專業。專業設置要對接農產品價值鏈,緊密結合區域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需要,根據需要適時設置特色涉農專業,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專業特色。重點解決鄉村生態、信息、金融、人文、科技資源的融合和對接難點。大力推進農文、農理、農工、農醫專業的交叉融合,設置與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相呼應的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等新專業。實現專業教學與農企生產(加工)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撐農村新技術、新平臺、新產業發展。
2.完善鄉村人才培訓體系和長效機制
職業教育要進一步滿足縣、鄉、村社區民眾對農業技術培訓服務的需求。要進一步提升縣域職業教育資源的輻射范圍和供給服務能力,為鄉村社區民眾提供通俗易懂、實用多樣的培訓服務,體現職業教育涉農服務的便利性、實用性和多樣性。同時,我國在大規模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鄉村經濟發展人才短缺、勞動力斷層的局面,因此需要補充更多學農、知農、愛農的高素質青年人才。職業教育必須以新生代農村青年為培養主體,引導高素質農村青年回歸鄉村、服務鄉村、建設鄉村,把他們培養成鄉村振興建設的主力軍,讓職業教育成為解決農村高素質人力資源供給不足的關鍵路徑。
(二)技能培訓
職業教育作為開展農業現代化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的重要載體,開展農民培訓是分內之事,是職責所在。面對鄉村振興的新形勢、新要求,職業院校需要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優勢,建立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和長效工作機制。一方面,要面向農村,敞開校門請農民進來,通過舉辦技能培訓班,對農業生產和加工企業的農民、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及農村生產經營大戶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培訓,及時跟蹤分析學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情況,確保技能培訓能產生幫助農民提高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實效,切實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向農村,組織院校教師走出去,進村入戶,開展一對一幫扶。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特點和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項目,整合培訓資源,滿足上至推廣銷售,下至田間種植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培訓需求。
(三)科技幫扶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需要深入研究農業產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實際,對接產業需求,做強科技幫扶,以科技促進農業發展,以技術幫扶產業升級。
1.圍繞農業生產中各項關鍵技術開展技術幫扶
針對部分農村地區科技落后和技術缺乏的現象,必須以科技引領來推動農村農業技術升級。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農學及相關專業優勢,與當地鄉村產業深度對接,結合地方特色,重點推進種植經濟作物、畜牧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發揮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的“幫扶帶” 功能,促進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通過組建現場指導專家組,從選種到育苗,從栽培到收獲全過程在屬地鄉村送技術、送服務,做到“送技術下鄉、送服務上門”。持續發揮科技促農的推動作用,讓科學技術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我國各地鄉村大多以鄉鎮企業或村辦企業為主體,實行產銷供一條龍的經營模式。職業教育的科技幫扶工作需要結合這些鄉鎮企業的實際經營做好技術指導,圍繞“生產經營” 做文章,實現農產品和副產品的精深加工高質量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2.通過科研立項和科技創新促進鄉村振興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就是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職業教育應結合屬地農業現代化發展提振之需求,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突出應用性課題研究,為農村農企提供更多的技術研發和管理創新支持。例如,針對屬地的自然環境和特色農業,校企合作開發具有綠色食品標志、有機農產品標志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通過新產品研發、品牌創建、市場推廣來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此外,還可以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扶持政策,圍繞鄉村的產業、文化、生態特色,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觀光項目,推進鄉村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共建平臺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院校要發揮自身人才、教學、科研等優勢,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產業升級、農副產品精細化生產加工、營銷推廣等方面開展產學研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平臺,合作育人。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要向協同式、合作式轉變,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職業院校、行業協會、農業企業共同參與的現代農業多方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促進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科技鏈的有機銜接。
(五)優師引領
現階段,由于我國地域間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增長速度不同,導致農村地區環境和產業差異化明顯。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農村,師資力量匱乏、教育資源落后等問題是客觀存在。職業教育肩負著服務和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因此,高質量的師資力量是根本。因此,建立優質師資向農村引流的一系列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建立師資力量城鄉互動互補的導向格局,切實打通城鄉教育資源壁壘,建立職業院校高水平教師到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在職稱評審、福利待遇、干部提拔等方面建立通道機制,培養、引導一批中青年優質師資回流農村,探索人才培養工作下鄉、教學培訓資源進村、教師指導田間下地等形式,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打造穩定堅實的“雙師型” 教師隊伍,確保鄉村振興的人才引領力量。
四、總結
職業院校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基地,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密切,與民生、就業關聯最為直接的教育體系。職業院校應結合自身學科優勢積極聯合政府、農業協會和農貿企業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助力農產品生產加工、品牌創建、營銷推廣等領域,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曉紅,蔡宗朝.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路徑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2020,(11):22-27.
[2] 易小芳.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1,(2):70-75.
課題項目: 本文為全國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KJYKT-2206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甦,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與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