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摘? ? 要:接受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分析視角從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供了創新視角和發展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最佳效果和理想狀態,具有個性化與社會化相統一、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統一、內化和外化相統一的基本特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現實癥結主要表現為接受主體的相關研究不夠、接受主體主動接受動機不強、信息獲取環節銜接不暢、接受效果的評估體系不嚴。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關注及研究,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的供給結構,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外部支撐。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癥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3-0017-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1]”“接受”是學習活動的基本環節,“有效接受”是教學活動的理想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指接受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基于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對傳授主體借助于不同載體和媒介所傳遞的教學內容進行判斷、理解、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的過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的理想狀態,有效接受是保障課程教學質量,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意義”到“完成”,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環節。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特征詮釋
為了較為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基本特征,筆者依據接受過程的基本環節,從動機階段、傳輸階段、評估階段來進行詮釋。(一)動機階段:個性化與社會化相統一
個性化需求與社會化要求相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喚起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認為,動機是個體為了追求某種目的、從事某種活動、獲得某種滿足的主觀愿望;是個體開展活動、進行有意行為的內部動力和基本前提。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而言,動機階段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干擾與抗干擾的矛盾階段。青年學生群體思維活躍、興趣濃厚、求知欲旺盛,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化動機。伴隨文化的多元發展、信息的飛速發展,接受主體的思想觀念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愈益明顯。同時,由于接受主體的期待視野、認知結構、接受圖式存在差異,群體內部的需求和期待也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特征。因此,關注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期待”,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優化學習體驗,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功能最大化發揮的必要前提。此外,青年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了解社會規范,積極自我調適,塑造高尚人格,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進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之才”是個體社會化的基本目標。此階段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受教育者的社會化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驅動以及自身的興趣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呈現出個性化要求與社會化需求相統一的特征。
(二)傳輸階段: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統一
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傳輸的基本特征。傳輸階段是接受主體和傳授主體之間雙向互動、相互作用,完成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接受主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有著較強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他們并非一味機械接受,而是在一定動機驅動下主動認知、自主選擇,理性建構認知結構、品德結構的過程[2]。斯賓塞指出,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消極的接受者,而應引導他們成為積極的發現者,使他們的智慧豁然貫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的思想基礎和內在需要,能動地選擇教學內容,接受教育影響,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行為體系。但由于接受主體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辨別能力不夠,加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會自發形成,需要傳授主體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對接受主體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加以引導和栽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主導性,既包含對理論的系統講解和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又包含必要的糾偏糾錯[3],同時要保證受教育者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三)評估階段:內化與外化相統一
內化與外化相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評估的重要表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的理想目標。“內化于心”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要求與學生已有認識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教學的基本目標得以實現。“外化于行”意味著受教育者“知與情”“知與行”的矛盾得以化解,接受主體對教學過程所傳遞的思想、觀念、規范等認同與接受,并轉化為行為驅動力,實現由認知體系向行動體系的順利轉化。“內化”與“外化”二者共同作用,相互統一,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接受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
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特征并不局限于以上三種,筆者在這里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基本特征進行詮釋。三種特征也不是彼此孤立、自成一體,而是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中,相互融通,共同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現實癥結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效果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綜合來看,其薄弱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接受主體的相關研究不夠
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為例,以教師為主題的論文數量高達2 653篇,以學生為主題的論文僅為881篇[4]。在研究目的上,“如何教的更好”是多數研究成果的目標指向,而關于“如何學的更好”,即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體驗及學習評價的研究則相對缺乏。雖然學者們已經關注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問題,但關于學習過程中的期待視野與期待差異,接受主體的接受機理、接受邏輯、接受特點及規律等成果仍然較少。加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活動相對比較內隱,相關數據難以獲得,計量分析的標準難以衡定等一系列主客觀因素,造成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相對較淺的層面,研究的縱向深度相對不足。
(二)接受主體主動接受動機不強
行為科學認為,接受過程的實質是一個動機與效果的問題。動機可喚起接受主體對教學內容的需求和認同,繼而生成接受動力,推動接受活動從認知體系過渡到行動體系。筆者這里主要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活動的內部動機問題和外部動機問題。從內部動機來看,接受主體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個人功利色彩偏重,“工具理性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相當數量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動機都來自于考研、出國、就業等,表現出“被動接受而非自覺接受”的不利情形。從外部動機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因其政治性較強、理論性較深,“枯燥、生硬、乏味、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教材連貫性不足、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氛圍呆板等,“入耳”“入心”“入行”環節難以順暢完成。
(三)信息獲取環節銜接不暢
理論學習和實踐體悟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主要途徑。理論學習與實踐體悟的協調優化、順暢銜接是確保教學內容有效接受的前提條件。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高度理論性、抽象性,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協調不佳的現象。首先,表現在教學環節設置上。“有一些綜合性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沒有開設專門的實踐課程,或者有的雖然開設了但缺乏體系性設計、系統性組織,在實施過程中流于形式”[5],更多地把學習成績作為是否接受及接受程度的衡量標準,造成實踐課程體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實體虛置和功能空轉的狀態。其次,表現在理論學習與實踐體悟銜接程度上。從教學設計的層面來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時長、比例構成等模塊匹配和銜接程度上存在偏差。從具體實施層面來看,存在因不同教學主體實施而造成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重點不一,協調不暢等問題。
(四)接受效果的評估體系不嚴
接受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有效與否的關鍵指向,是評估環節的重中之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效果的評估體系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其一是評價方法單一。經驗總結和實證分析是評價接受效果的主要方法。經驗總結著重對接受過程中的構成要素進行評價,或是著重比較分析其中某一要素前后的行為特征;或是整體分析其工作機制、運行環節等;這種評估方法的前提往往都存在較大的抽象性、模糊性和非確定性,得到的評估結果雖能大致反映出教學水平,但接受的程度和實際效果卻無法得知。而實證分析方法往往是通過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基于對樣本的調查對總體接受效果進行分析,偶然性較大;數據分析方法或者模型分析方法多是借鑒其他學科,其適配性也有待商榷。其二是評價指標體系科學性欠佳。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效果的評價維度存在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現象。如何保證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性、可測性和可操作性,仍然是有效評估當中的一大難題。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推進路徑
(一)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關注及研究
近年來,“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已成為不證自明的基本準則[6]。學者們紛紛聚焦于學生接受方式的新特征、新變化,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和倦怠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會出現這樣的困境:教育者從學生視角出發不斷優化完善教學活動,但受教育者卻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出現“集體沉默”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研究仍然不透徹、不深入、不到位,仍需從橫向寬度和縱向深度上加以深化。首先,在橫向寬度上,除了要關注接受主體的接受能力、接受閾值、接受結構、接受形態、接受環節、接受環境等理性要素外,接受特點、接受心理、接受習慣、接受差異,接受主體的情緒體驗、情感共鳴等非理性因素也應重點關注。不僅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接受效果,實踐教學的接受效果、在線教學的接受效果也應成為研究的重要論域。其次,要注重縱向研究深度。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研究置于一體化研究視域下,關注各學段接受主體的知識準備和接受力的內在關聯,理清不同學段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既要關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研究,又要注重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研究;既要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靜態組成結構,又要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過程的動態運行過程。
(二)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的供給結構
有效供給是實現有效接受的重要保障。著眼于要素的科學組合與結構的優化完善,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供給、推進系統整體優化的重要進路。其一,推進教育者的繼續優化。從宏觀層面來看,要把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上升到人才培養的高度,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微觀層面來看,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加強政治修養、德行修養、學識修養。其二,推進教學內容的個性化、精準化供給。在一體化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的前提下,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接受特點,實現教學內容的差別供給,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和期待。其三,暢通傳輸途徑,實現傳授方法的活潑多元。繼續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其四,完善教學話語體系。以學生話語和學生需求為中心,善于運用具體的生活話語詮釋高深哲理。善于運用生動化、立體化的日常案例激發青年群體的情感共鳴、價值認同[7]。其五,不斷完善教學評估體系。以考查學生是否具備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標準,綜合考核接受主體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重點關注受教育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及思想道德品質。堅持過程化考核,借鑒數字化時代優勢,逐步實現考核指標體系綜合化、人性化、數字化、科學化發展,進而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三)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接受的外部支撐
健全的社會導向機制和良好的接受環境在某種情況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8]。因此,要不斷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管理制度、教學制度、評價制度,為有效接受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同時,要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物質環境具有客觀性、穩定性等特征,這里主要探討精神環境的優化。“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9],因此營造“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維一體的接受環境意義重大。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教、家風,家長的“言傳身教”對于個體發展影響深遠。其次,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以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著力營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氛圍[6],包括良好的校園環境、良好的課堂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等。要用“活”新媒體技術,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更加靈活高效、充滿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以豐富接受主體的接受體驗。最后,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潤物無聲”功能和“滲透”作用,促進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陳艷飛,張潤枝.從理念到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學生指向再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8(12).
[3]董雅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0(3).
[4]董梅昊,佘雙好.新中國70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
[5]楊威,陳毅.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6).
[6]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7]尹毅,賈韜.借力新媒體創新思政課[N].新華日報,2019-04-16(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0.
[9]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2-07-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