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光
【摘? ? 要】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途徑、手段、速度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受眾的新聞資訊接收習慣、渠道也隨之改變,新聞報道必須抓住這一重要發展機遇,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實現創新和變革,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本文針對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認為新聞報道的發展離不開理念、內容、形式、手段、技術等方面的創新。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報道;創新發展
融媒體時代到來,新媒體迅速崛起,媒體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傳統新聞媒體需要意識到自身所面臨的挑戰,吐故納新,積極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和完善工作,揚長避短,另辟蹊徑,方能持續發展。因此,要了解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報道的特點及不足,分析成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對策。
一、融媒體概述
融媒體,重點在于一個“融”字,即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人力、內容和傳播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從而使得信息傳播品質、效率及傳媒經營模式的社會價值得到全面提升。如今,電視、廣播、報紙、期刊和一系列新媒體平臺已經進行了融合,新聞資源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這一過程中,新聞資訊自身的傳播也具備了一個更加寬廣的空間,新聞報道實際的傳遞效率也得到顯著的提升[1]。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以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主要特點
融媒體具有時效性強、信息碎片化、受眾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且發布新聞的門檻降低,極大地模糊了媒體與受眾的界線。尤其是借助互聯網的發展,以手機客戶端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媒體已然成為了第五媒體,為融媒體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信息來源愈加豐富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的不僅僅是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入和提升,還帶來了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共享。這使新聞報道如虎添翼,具備了更為便利和快捷的優勢。一方面,在互聯網信息環境下,社會公眾同時具有了另一重身份“網民”,身處此種開放、快捷的大環境,促使人們越來越愿意將自身的日常生活、所見所聞上傳到各網絡平臺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融媒體環境下的社會信息資源[2];另一方面,不論是社會大眾,還是新聞媒體工作者,他們獲取新聞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化,這也意味著新聞的信息來源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化,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吸引了更多網民的關注。
(二)互動性不斷增強
受眾的反饋有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傳播效果,但傳統的新聞報道是單向傳播,傳統媒體難以及時、深入地研究受眾的特點、類型和需求,受眾作為新聞報道的接收者,即便他們有較強的互動需求,也很難實現。
融媒體的出現,使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它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互動反饋需求。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聞網站和APP都新增了評論、留言等功能,在吸引受眾關注的同時,又方便他們觀看后第一時間對新聞報道進行反饋和評論,還可以在評論區與其他網民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隔閡被消除,受眾互動性得到提升,媒體能夠及時得到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對于國內的新聞媒體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和作用[3]。
(三)即時性得到有效提升
眾所周知,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就是即時性。而傳統新聞報道需要經過采編、排版、印刷、發行等諸多流程才能與讀者見面,這樣雖然有利于精品新聞的產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即時性。而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持之下,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產出速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新聞的即時性得到保障,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效果更好。因此,傳統新聞媒體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好這一優勢,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
三、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存在的不足
傳統新聞報道的歷史久遠,有固定的采寫編發流程,其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少傳統媒體擁有老牌新聞欄目,在市場上仍有眾多的忠實粉絲。而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發展時間并不長,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門檻降低,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制作者和傳播者,但這也導致新聞報道出現了明顯的焦點同質化、內容同質化和熱點同質化等一系列同質化現象和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
首先,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降低了新聞報道的門檻,制作者增多而制作者自身的素養其實是參差不齊的,部分新聞報道為了更高的收視率并且要減少投入[4],于是就選擇照搬其他媒體的新聞報道,導致同質化現象增多。其次,部分媒體一味追求高收視率,忽略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形式上標新立異,通過浮夸的標題博人眼球,以炒作的形式制造噱頭,不少自媒體之間還相互攀比,你方唱罷我登場,忽視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新聞價值,導致新聞報道自身的“把關”“守門”等功能被弱化,新聞報道的同質化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二)報道內容質量較低
融媒體環境下,在新聞資訊多元化、傳播渠道增多的同時,眾多良莠不齊的新聞報道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尤其是一部分短視頻平臺,采用嘩眾取寵的手段,四處獵奇,吸引關注度,導致平臺上充斥著大量質量低的新聞報道,既污染了網絡環境,也容易誤導受眾。這對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會成為一些別有用心者的工具,破壞社會穩定。如果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質量低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對于整體的新聞報道發展其實是極為不利的,這也是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所需要注意的[5]。
(三)專業人才匱乏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要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養過硬,社會責任心強,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以外,還要能掌握多種新媒體的編輯、采集技能、發布新聞的技巧。但在國內傳統新聞媒體積極轉型和各新媒體平臺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相關的專業人才還較為匱乏。加強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是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四、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路徑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為新聞報道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和機遇。狹義的新媒體是指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不同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包括互聯網媒體,移動互聯網媒體、數字電視、微博、博客、微信等。廣義的新媒體是指在各種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一切互聯網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或服務的新媒體形態。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新聞報道需要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
(一)創新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報道可以以多元化的內容和呈現形式滿足受眾的需求,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搶占先機。
融媒體時代下,H5交互傳播與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相比,它具有成本較低、互動性較強、更加契合新媒體平臺用戶的閱讀習慣等優勢。例如,中國政府網、國務院客戶端與網易新聞聯合推出了H5《360? 總理記者會》,用戶使用智能手機、平板設備就能夠打開這一作品,并且還能直接參加總理的答記者會,這種新聞報道形式一經推出,其良好的互動氛圍立即得到了眾多用戶的喜愛。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創新發展過程中,可以積極借鑒這一形式,與受眾之間進行深度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切實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這也可以滿足現代新聞受眾群體的需求[6]。
除此之外,漫畫式的新聞報道也比較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閱讀起來比較輕松,但缺點是制作成本比較高,需要團隊合作,選擇角色、確定腳本之后才能進行內容創作。另外,短視頻新聞內容簡短,形式多樣,靈活地利用了受眾碎片化的時間,同時背景音樂還增強了感染力,深受受眾的喜愛。
(二)提升深度報道的競爭力
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他們對于新聞報道的需求也出現了變化,更加傾向于選擇有深度、有內涵的新聞報道。因此,在新聞報道創新發展過程中,對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新聞報道,在選題方面需要具有典型性,角度要新穎;深入新聞一線,重視挖掘素材,唱響時代主旋律,尤其要注重原創內容,避免出現同質化現象和問題,并且以此為基礎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持續地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7]。
即使報道與其他媒體相同的新聞內容,也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層面出發,對受眾重點關注的部分進行深度解析,從而向受眾提供更加真實、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新聞報道,實現各媒體的融合,推動媒體的創新發展。必要情況下還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從瀏覽量、轉發量、點贊數等方面進行分析,制定不同的維度,從中篩選、提煉、升華主題,聚焦受眾的需求,不斷精益求精,以此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三)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一點在媒體新聞報道創新發展過程中亦是如此。首先,要注重運用智能化技術,包含相關的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促使新聞報道內容生產更加高效,使得相關崗位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創造性和決策性的工作,從而促進融媒體新聞報道的發展[8];其次,要注重運用5G技術,更加從容和快速地處理大量的新聞資訊,從而提高新聞生產效能。同時, 5G技術低時延的特性也大大優化了用戶的觀看體驗。
(四)不斷提升媒體工作者的綜合素養
優質的融媒體新聞報道離不開優秀的采編團隊,從采訪、寫稿,到攝影攝像及后期剪輯制作,都需要逐字逐句把關,細摳標題、背景音樂、字體、畫面等環節,想方設法創新形式,因此,在促進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同時,必須提升相關崗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一方面,通過定期開展培訓和再教育,搭建更多的學習平臺,提供更多的理論結合實踐的機會,提升人員業務水平,使其在最短時間內突破聲、屏、報、網、微平行運作的結構,成為全面發展的全媒型人才;另一方面,還可以組織融媒體新聞報道從業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積極分享新聞報道經驗和方式方法等,以傳幫帶等形式,組建一支政治過硬、專業能力強、敢于創新的優秀新聞報道隊伍,這對于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尋求創新發展。但是,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對此要有清晰、全面的認識,采取有效舉措,從新聞的內容、形式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以過硬的業務水準,推出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以促進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
注釋:
[1]師語.融媒體時代法治新聞報道的“禁”與“盡”[J].中國報業,2022(16):32-33.
[2]彭麗.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報道策劃的創新[J].電視技術,2022(08):177-180.
[3]薛海霞.融媒體理念下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J].新聞文化建設,2022(15):12-14.
[4]吳騰.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報道的發展路徑探索[J].新聞傳播,2022(15):56-58.
[5]潘志君.融媒體新聞報道如何實現創新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21(09):137-139.
[6]鄒晨鷺.融媒體新聞報道如何實現創新發展[J].傳媒論壇,2021(03):48-49.
[7]劉筱云. 媒介技術視野下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生產與融合傳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8]張衛鋒.融媒體新聞報道如何實現創新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9(13):55.
(作者:懷化日報社視頻新聞部主任)
責編:周蕾